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分枝杆菌的质谱分型及其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10:18

  本文关键词:分枝杆菌的质谱分型及其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MALDI TOF MS 鉴定 分枝杆菌 利奈唑胺 耐药性 耐药机制


【摘要】:目的:研究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 TOFMS)在鉴定临床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检测利奈唑胺对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活性并研究脓肿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 方法:收集临床分离47株菌株,经hsp65和rpoB基因测序确认,使用MALDI TOF MS鉴定分型;比例法检测70株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和24株非结核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检测脓肿分枝杆菌与利奈唑胺耐药相关的23s rRNA、rplC、rplD、rplV以及whiB基因突变,以及PCR检测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cfr;观察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存在下利奈唑胺对脓肿分枝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差异。 结果:1.47株分枝杆菌包括8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2株结核分枝杆菌,30株胞内分枝杆菌,2株堪萨斯分枝杆菌,1株脓肿分枝杆菌,4株M. marseillense。 MALDI TOF MS准确鉴定了除4株Mmarseillense外的其余菌株。本实验成功建立了M. marseillense的飞行时间质谱数据库。 2.利奈唑胺对70株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利奈唑胺MIC均=1μg/ml,MIC50为0.5μg/ml,MIC90为1μg/ml。利奈唑胺对M. marseillense的MIC为4μg/ml,利奈唑胺对胞内分枝杆菌MIC为8-16μg/ml,对脓肿分枝杆菌MIC为64μg/ml。 3.利奈唑胺耐药的脓肿分枝杆菌未检测到23s rRNA、rplC、rplD、 rplV以及whiB基因突变,未发现质粒介导的cfr基因。在利血平存在下,脓肿分枝杆菌的MIC降低至8μg/ml和16μg/ml,提示有外排泵机制存在。 结论:1.MALDI TOF MS可快速准确鉴定临床分离分枝杆菌,在临床常规鉴定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2.首次发现并对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亚种M. marseillense并对其建立了质谱数据库。 3.利奈唑胺对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活性;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存在种间差异。 4.首次发现脓肿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与外排泵表达有关。
【关键词】:MALDI TOF MS 鉴定 分枝杆菌 利奈唑胺 耐药性 耐药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78.91;R446.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符号说明10-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分枝杆菌鉴定中的研究进展11-19
  • 1.1.1 分枝杆菌流行情况12-13
  • 1.1.2 分枝杆菌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13-16
  • 1.1.3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及其在细菌鉴定上的应用16-19
  • 1.2 利奈唑胺对分枝杆菌抗菌活性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19-25
  • 1.2.1 分枝杆菌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19-21
  • 1.2.2 利奈唑胺的抗菌活性21-22
  • 1.2.3 利奈唑胺耐药机制22-25
  • 第二章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分枝杆菌的研究25-37
  • 2.1 前言25
  • 2.2 材料方法25-29
  • 2.2.1 材料26-27
  • 2.2.2 方法27-29
  • 2.3 结果29-35
  • 2.3.1 菌株培养结果29
  • 2.3.2 抗酸染色结果29-30
  • 2.3.3 细菌小批量基因组DNA提取结果30
  • 2.3.4 hsp65基因扩增鉴定结果30-31
  • 2.3.5 rpoB基因确认鉴定结果31
  • 2.3.6 质谱鉴定结果31-33
  • 2.3.7 数据库的建立33-35
  • 2.4 讨论35-36
  • 2.5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利奈唑胺对分枝杆菌的抗菌活性及脓肿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的研究37-46
  • 3.1 前言37-38
  • 3.2 材料和方法38-41
  • 3.2.1 材料38
  • 3.2.2 方法38-41
  • 3.3 结果41-43
  • 3.3.1 菌株培养结果41
  • 3.3.2 菌株鉴定结果41
  • 3.3.3 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线药敏结果41
  • 3.3.4 利奈唑胺对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抑菌活性41-42
  • 3.3.5 利奈唑胺对非结核分枝杆菌抑菌活性42-43
  • 3.3.6 脓肿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比对结果43
  • 3.3.7 外排泵抑制试验结果43
  • 3.4 讨论43-45
  • 3.5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46-48
  • 4.1 结论46
  • 4.2 展望46-48
  • 参考文献48-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任南,徐秀华,文细毛,郭思健,黄昕,林战,吴若松;龟分枝杆菌切口感染暴发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2年10期

2 陈华;陈品儒;肖們;;Ⅳ群非结核分枝杆菌180株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广东医学;2011年11期

3 郑波;吕媛;;Mohnarin 2009年度报告:革兰阳性菌耐药监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年05期

4 朱红军;柯永坚;林祥伟;周倪;;剖宫产术后暴发切口脓肿分枝杆菌感染[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年06期

5 朱玉兰;王佃鹏;高朝贤;黄宗炎;刘胜牙;;结核分枝杆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10期



本文编号:874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874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2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