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9-25 07:26

  本文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血栓形成 血栓性疾病


【摘要】:正中性粒细胞是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关键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不同于凋亡、坏死以及自噬的死亡方式,通过诱捕作用使机体有效防御病原体感染,是人体重要的先天免疫应答机制。NETs除了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外,还有其不利于机体的一面,NETs被发现大量定位于多种疾病相关血栓,并有刺激血栓形成作用。在我国血栓
【作者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血栓形成 血栓性疾病
【分类号】:R363
【正文快照】: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关键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不同于凋亡、坏死以及自噬的死亡方式,通过诱捕作用使机体有效防御病原体感染,是人体重要的先天免疫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娟;刘海新;;无机聚磷酸盐生物活性开发的新应用[J];发酵科技通讯;2013年04期

2 刘歆;符翠萍;励雯静;吴晓丹;吴旭;张舒琪;李善群;;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35例临床分析[J];世界临床药物;2015年06期

3 杨黎;乔玉环;苗凤台;;组织因子与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06期

4 毛德奎;秦海峰;于爱平;刘晋;王沙沙;高红军;吴祖泽;;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军事医学;2012年02期

5 程艳;蔡欣;刘基巍;;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年04期

6 陈云锋;邓梨平;;凝血常规指导下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配合预防性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2年05期

7 周剑涛;黄建;丁海峰;;血小板聚磷酸调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年05期

8 孙启铭;李瑞利;张国忠;韩业兴;;限制性体位引发肺动脉栓塞的机制探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9 王盟;刘力松;华琦;庞蓓蕾;李碧汐;周亚群;;急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5年02期

10 于芹;邢广群;周泉;;中性粒细胞细胞外网络与接触系统在尿毒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J];临床荟萃;201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启铭;张国忠;韩业兴;谷建平;李瑞利;冯国伟;;静脉血栓形成及引发肺栓塞的机制探讨[A];中国法医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精选——全国第九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锦铨;A群链球菌CovRS双组份系统致病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2 施维维;LAMP-2抗体介导中性粒细胞凋亡异常和胞外捕网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3 李云龙;止血材料开发及其表面功能蛋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黄佳琴;恶性肿瘤中医证候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实践[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张思功;NETs的调控异常与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患者伴发的间质性肺病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杨开泰;血浆Polyphosphate定量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7 廖成水;旋毛虫核酸酶的性质及其在旋毛虫逃避METs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韩艳鑫;中国健康人群凝血因子Ⅻ正常值水平及其基因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冬芹;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40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2 程艳;恶性肿瘤并发血栓形成52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3 徐银祥;低分子量肝素钙口服制剂的制备及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D];山东大学;2009年

4 向琪;肺癌和卵巢癌患者血栓相关标志物的实验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5 王丽娜;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30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6 吴玉玲;肺癌合并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7 冯健;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血瘀指标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严娜;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9 冀中鹏;DVT小鼠、人血中IL-6基因表达变化及作用的相关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葛兰;基于DNA酶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新方法初探:中性粒细胞胞外核酸网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家增;重视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1年04期

2 彭中宜,付新佳,孙敏;血栓性疾病时血浆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变化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2001年04期

3 郭艳丽;凝血因子Ⅷ与血栓性疾病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2年05期

4 李杰;;《出血及血栓性疾病的检验》单元整体教学方法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2年04期

5 彭宏凌,张广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栓性疾病相关性、机制、干预策略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3年03期

6 胡允平;浅谈老年人的血栓性疾病[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4年04期

7 阮长耿;;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J];医学研究通讯;2004年07期

8 唐宁;曹文静;;蛋白Z在血栓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2006年02期

9 常树建;;癌症和血栓性疾病[J];医学综述;2006年10期

10 王晶莹;谢风;;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门剑龙;;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2 阮长耿;;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A];2009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黄细莲;解勤之;王光平;贺石林;陈方平;;血栓性疾病患者血小板相关组织因子水平及活性改变的意义[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王天玉;;血栓性疾病的介入治疗[A];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李鸣;;血栓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A];第二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外科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崔公让;;肢体深静脉血栓性疾病研究现状与展望[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许俊堂;胡大一;;优化血栓防治,提高健康水平[A];全国血栓/止血与微循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吴正林;;血栓与止血试验分析前质量控制[A];全国血栓/止血与微循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王天玉;天海波;刘一强;王霞;刘俊忠;;血栓性疾病的介入治疗[A];河南省第二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新乡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河南省胸部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新进展研讨会暨新乡市影像诊断新进展与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潘];索晓慧;杨琳;;药物相关性血栓(综述)[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 奚晓东;抗血栓不出血 鱼与熊掌可兼得[N];健康报;2009年

2 ;专家呼吁—— 多学科联手防治血栓性疾病[N];健康报;2004年

3 许俊堂;把血栓防治门诊推广开[N];健康报;2006年

4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输血栓预防药有益处吗[N];健康报;2009年

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 奚晓东;“抗血栓”与“不出血”可兼得[N];文汇报;2009年

6 记者 李颖;采取积极措施 降低卒中危险[N];科技日报;2006年

7 宁选;中药新药有关问题思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蕊;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与组织因子途径改变的关系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2 张小平;急性血栓性疾病血栓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茹;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61例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2 吴玉玲;肺癌合并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黄铭川;溶栓胶囊在高脂血症群体中预防血栓性疾病的效果及经济学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4 颜存粮;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研究及评价[D];四川大学;2004年

5 唐开放;Gas 6与心脑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1年

6 李文锦;湖南地区血栓性疾病患者凝血酶原G1787T突变频度分析[D];中南大学;2014年

7 饶绘;非诺贝特抑制组织因子表达和全血TiFaCT法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初步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郑昌成;遗传性易栓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9 于艳辉;东北地区血栓患者FⅫ基因C46T多态性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解析[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冷淑萍;FXII、PS及PLG基因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16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916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9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