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阳虚血瘀大鼠病症结合模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17:25

  本文关键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阳虚血瘀大鼠病症结合模型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阳虚血瘀 大鼠模型 介入法 病窦综合征


【摘要】:目的:(1)改良氢氧化钠介入法制作大鼠病窦综合征动物模型。(2)根据中医证候特点,对比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大鼠模型与非疾病阳虚血瘀大鼠模型的心率、体重、呼吸频率、体温、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改变,判断病窦综合征大鼠模型阳虚血瘀的中医证候属性。 方法:(1)大鼠病窦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大鼠麻醉后连接心电机,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表皮处用眼科剪剪一长约0.1cm的纵行切口,将自制电极导管沿此口刺入胸腔,根据引出的心电波形确定给药部位,由自制标测电极导管微量注射10%氢氧化钠溶液。测量造模前、造模后5min、lOmin、30min、120min的心率判断造模效果。 (2)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大鼠模型与非疾病阳虚血瘀大鼠模型的对比:连续7天,每天在非疾病阳虚血瘀组大鼠胸前区部位施以冰水冷敷处置,并将鼠置于4℃冰柜4h,于第5天皮下多点注射肾上腺素(1μ g/kg体重)。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组采用上述方法制作成功的病窦综合征大鼠模型,对照组不做处理。比较三组大鼠中医阳虚血瘀证候指标(包括体重、呼吸频率、体温、心率、血液流变学等),判断病窦综合征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 结果:(1)改良氢氧化钠介入法成功制造出病窦综合征大鼠模型,心率下降30%以上,死亡率8%。(2)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大鼠模型与非疾病阳虚血瘀组大鼠造模前后的体重、呼吸频率、体温、心率、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变化(P0.01),两组大鼠之间除心率外(P0.01)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1)改良的造模方法优化了造模过程,提高了造模成功率。(2)改良氢氧化钠介入法制作的病窦综合征大鼠模型符合中医阳虚血瘀证候属性。
【关键词】:阳虚血瘀 大鼠模型 介入法 病窦综合征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32;R259
【目录】:
  • 目录2-3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前言6-7
  • 文献综述7-16
  • 综述一: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病症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概况7-11
  • 综述二:中医药对病窦综合征的认识11-16
  • 实验研究16-21
  • 1.氢氧化钠介入法建立大鼠病窦综合征模型16-17
  • 2.大鼠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病症结合模型与阳虚血瘀证侯模型的对比17-20
  • 3.小结20-21
  • 讨论21-26
  • 结论26-27
  • 参考文献27-33
  • 致谢33-3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34-35
  • 附图35-38
  • 个人简历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佘玉宝;龙子江;王靓;陈明;余燕;;增窦复脉颗粒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J];安徽医药;2007年05期

2 陈建新;西广成;王伟;赵慧辉;陈静;;数据挖掘分类算法在冠心病临床应用的比较[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年03期

3 陈明;高卫平;;麻黄细辛附子汤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5期

4 王多德,齐永福;浅谈温补心肾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J];甘肃中医;2004年06期

5 陈彬;翁金月;;西洋参的用法点滴[J];海峡药学;2009年03期

6 杨尊彝;温阳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6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5年08期

7 陈坚;;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2例[J];河北中医;2007年04期

8 刘炜;刘玉洁;张军;;升陷汤加味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0年01期

9 武阳;常青;杨旭;;不同浓度甲醛致大鼠肝细胞DNA氧化损伤作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11期

10 张树明;白海玉;许庆瑞;王伟明;;心肌缺血的大鼠病症结合模型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炜;基于方证相关理论的冠心病心绞痛血瘀气滞证诊断标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30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930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a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