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H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保护作用

发布时间:2017-09-28 09:01

  本文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H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保护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铜绿假单胞菌 外膜蛋白H 正交试验 多克隆抗体


【摘要】:目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H(OprH)工业发酵与疫苗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OprH蛋白的表达菌株,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OprH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与表达条件。利用切胶纯化获得OprH蛋白并免疫小鼠,制备OprH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体滴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抗血清特异性;对小鼠免疫OprH蛋白,攻毒铜绿假单胞菌,检测蛋白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 OprH重组载体双酶切、DNA测序鉴定结果,以及蛋白表达、纯化条带大小与预测一致。OprH菌株最佳培养条件为转速230r/min,葡萄糖浓度0%,装液量50mL;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终浓度0.3mmol/L,诱导时菌液D600值0.8,温度32℃,诱导时间3h。ELISA法获得OprH抗血清滴度达1∶1 600,蛋白质印迹法证实抗血清具有很好的特异性。OprH免疫小鼠激活的特异性免疫对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保护率达到46.15%,与对照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OprH表达载体,纯化获得OprH蛋白,制备OprH蛋白多克隆抗体,实验结果表明OprH蛋白对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并获得OprH蛋白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与表达条件。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外膜蛋白H 正交试验 多克隆抗体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2013JK0723)~~
【分类号】:R392
【正文快照】: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又称绿脓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均有此菌存在,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当机体抵抗力下降、重大疾病创伤、免疫缺陷以及烧伤后极易诱发感染,严重时可导致威胁生命的感染性休克[1]。目前,该菌感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祥;;福氏志贺菌2型外膜蛋白A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动物医学进展;2015年05期

2 刘祥;陈春琳;王杨科;俱雄;吴三桥;张涛;;小鼠骨桥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15年05期

3 刘祥;;溶藻弧菌附着定植因子ACFA原核载体构建、表达条件优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J];华北农学报;2015年01期

4 刘祥;;小鼠骨形成蛋白BMP3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J];华北农学报;2015年03期

5 刘祥;俱雄;陈春琳;;重组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OmpT的载体构建和表达条件优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6 刘祥;李惠;;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OmpA表达质粒构建和诱导条件优化[J];生物技术;2013年04期

7 刘祥;陈春琳;牟欢;吴三桥;张涛;张晓娟;;重组人骨硬化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J];生物技术;2014年06期

8 俱雄;陈春琳;刘祥;张涛;吴三桥;张晓娟;;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OmpC的原核表达与免疫保护作用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15年02期

9 徐波;曹郁生;陈燕;郭兴华;;乳酸乳球菌食品级诱导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异源蛋白的表达[J];微生物学报;2007年04期

10 邵圣文;杨红霞;徐伯赢;张建国;张慧;陈亮;;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致豚鼠下呼吸道感染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超;王丕武;付永平;张卓;刘宏禹;;乳酸乳球菌食品级表达载体的改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2 聂鑫;高原;;粪肠球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3 胡仁建;蔡家利;刘利;涂漫语;徐涛;杜翠容;罗佳;丁森;;HPV18E7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优化[J];重庆医学;2013年30期

4 夏澜;冯朝艳;黄鑫;陈卓婧;阎淑男;龚云飞;;青霉素结合蛋白在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9期

5 刘晓颖;姚志利;陈立志;廉士珍;夏小成;冯二凯;;布鲁菌外膜蛋白Bp26在大肠埃希菌中的可溶性表达[J];动物医学进展;2014年01期

6 胡锡林;花欢;邓群英;;链球菌溶血素O抗原的原核表达及条件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19期

7 董悦生;刘乐平;包永明;郝爱鱼;秦莹;温祖佳;修志龙;;哈茨木霉CGMCC 2979生物转化栀子中的京尼平苷制备京尼平[J];催化学报;2014年09期

8 孙晨;肖慈英;郭美锦;储炬;张嗣良;;基于易错PCR技术的红酵母D-氨基酸氧化酶的定向进化[J];工业微生物;2014年04期

9 刘祥;;福氏志贺菌2型外膜蛋白A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动物医学进展;2015年05期

10 刘祥;陈春琳;王杨科;俱雄;吴三桥;张涛;;小鼠骨桥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1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彦新;高表达尿毒素分解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酶活性测定[D];中南大学;2010年

2 邵展茹;长囊水云与海带甘露醇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刘晓雯;PTD4-apoptin融合蛋白治疗宫颈癌的应用研究及机制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陈文波;普鲁兰酶的产生菌筛选及其表达与分泌调控[D];江南大学;2013年

5 袁若森;抗狂犬病毒糖蛋白单链抗体scFV98H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李洪波;黏玉米谷氨酰胺转氨酶微生物异源表达及其酶学性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沈维亮;菌株Paracoccus versutus M-1降解酰胺类和有机磷类农药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和酶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徐冬梅;抗细菌muraymycin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谦;乳酸菌质粒提取方法及电转化条件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山其木格;地衣芽孢杆菌β-1,3-1,,4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乳酸乳球菌中的表达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3 史庆丰;口服表达幽门螺杆菌抗原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对小鼠免疫保护作用[D];郑州大学;2013年

4 汪正华;蛋白质谷氨酰胺酶基因的合成、表达及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云;麦芽四糖淀粉酶基因克隆、表达及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毛争争;Resilin-R5融合蛋白表达纯化及其材料性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7 陈芳;全细胞催化生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条件优化及微生物发酵生产聚唾液酸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8 张立剑;重组人源性脂联素球状结构的中试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9 延晋雷;磷脂酶A_1产生菌的筛选、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及自诱导发酵[D];江南大学;2013年

10 龚旭阳;1、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通过自诱导方式可溶性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鉴定 2深度测序分析HBV感染中多基因型混合感染[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书颖,郭蔼光;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烟草转人骨形成蛋白-3成熟肽基因植株[J];西北植物学报;2001年06期

2 谈昀;李军民;陈江;王炎;;临床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24期

3 杨国伟;张冬杰;汪晓鸿;王文涛;刘娣;;不同日龄大白猪骨桥蛋白基因的表达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9年03期

4 姚秀娟;孙杰;姚守秀;米拉;冯欣璐;赵宗胜;;实时定量PCR检测蛋壳形成时骨桥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0年04期

5 李千军;王立刚;穆淑琴;赵宏志;张春华;李耀坤;马墉;;ESR、FSHβ及OPN基因多态性与母猪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0年10期

6 李彩虹;刘钟杰;郑世军;韩博;王九峰;;松果菊苷对大鼠成骨细胞胃桥素基因和蛋白质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3年04期

7 朱阵;王婧;张继瑜;魏小娟;周绪正;郭肖;刘翠翠;;福氏志贺菌2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畜牧兽医;2014年08期

8 刘祥;;福氏志贺菌2型外膜蛋白A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动物医学进展;2015年05期

9 刘祥;陈春琳;王杨科;俱雄;吴三桥;张涛;;小鼠骨桥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15年05期

10 张万山,陈燕,曹郁生;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F和OprH基因扩增、融合、克隆及原核表达[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转;90株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及生化反应[J];河南医药信息;2002年23期

2 刘蓉,谢芬,周黎明,杨云霞,朱玲,王浴生;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β-内酰胺酶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年04期

3 杨海慧,沈薇,应春妹,叶杨芹,于嘉屏;神经外科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流行株分析[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年06期

4 陈海金,张瑞琴;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其耐药性的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年03期

5 李国豪 ,徐邦牢 ,李萍 ,雷秀霞;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动态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年03期

6 杨凤琴,杨凤莲;8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7 孔晋亮,莫诚航,尚为民,邝敏,覃雪军,闫萍,陈一强;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刘永芳;吕晓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年11期

9 关欣,郑红光;铜绿假单胞菌再次感染小鼠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年02期

10 吴润转;陈艳珍;周勇;;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及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艳苓;陈亚红;姚婉贞;宁永忠;;2007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邓丽华;许美荣;胡丽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付建荣;刘群;张艳红;刘金伟;刘静;李建;;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4 陈一强;陈海荣;;生物膜形成相关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曾燕丽;兰小鹏;江丽;刘丰伟;;灭活铜绿假单胞菌DNA适体的筛选和鉴定[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李超;黄亮;刘庆中;王赛芳;郑佳音;周铁丽;;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缺失的检测[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小燕;卓超;冯景宇;;低浓度乙醇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的表达量变化[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俊娟;蒋捍东;;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李晓玲;高华;刘正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5年连续监测[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罗燕萍;沈定霞;裴保香;徐雅萍;白立彦;;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五种抗假单胞菌抗生素使用量相关性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俞云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全国流行[N];健康报;2008年

2 李曙平;铜绿假单胞菌 老年病房的主要致病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王振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问题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N];健康报;2009年

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若文;烧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亚妮;谷胱甘肽与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及抗生素抗性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学如;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徐洋洋;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受信号分子调控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徐令清;铜绿假单胞菌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8 郭俏;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抑制剂及喹诺酮信号分子介导的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孙小敏;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应系统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10 路新枝;群体感应和环二鸟苷酸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震;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亚胺培南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2 谢才文;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0年

3 卢锦萍;儿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张咏梅;落叶松皮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5 刘丰伟;体外筛选铜绿假单胞菌适体的研究及初步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6 江守伟;2008-2009年安徽省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冯军花;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部分耐药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靓;山西太原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调查分析及产金属酶基因型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王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10 顾晓花;红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的抑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34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934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a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