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04 04:38

  本文关键词: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亚洲带绦虫 囊尾蚴 雷丸 阿苯达唑 吡喹酮 扫描电镜


【摘要】:目的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作用后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分别放入20%雷丸、1%阿苯达唑和0.04%吡喹酮培养液中。37℃培养18h,清洗后用戊二醛固定,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构变化并记录结果。试验以含5%猪胆汁的0.9%NaCl溶液为空白对照。结果空白对照组囊尾蚴头节翻出,顶突闭合,周围有短索状皱壁;吸盘内壁形成纵型邹褶,外缘有环形和结节状邹褶;颈部皱褶规则整齐,微毛有棘样尖端;囊部表面呈珊瑚礁状,表面密布微毛,微毛密集、细长连呈网状。雷丸作用后的囊尾蚴头节伸出囊体,水肿严重,顶突呈火山口状,索状皱壁消失,皮肌僵直坏死;吸盘肿胀破损,基底部变厚,横向皱褶消失;颈部皱褶变宽,裂沟加深,有颗粒状物附着,微毛消失,出现溶蚀状孔;囊部表面溶蚀状,僵直坏死,有许多溶蚀状小孔,微毛脱落。阿苯达唑作用后的囊尾蚴头节伸出囊体,顶突收缩,有环形皱褶,皮肌老化,吸盘无明显变化,吸盘内壁有纵型邹褶,外缘有环形皱褶;颈部裂沟增宽,有残留的微毛结构,出现溶蚀状小孔;囊部表面呈丘壑状略平坦,皮肌外观柔和,有许多溶蚀状小孔,可见微毛基部残留结构。吡喹酮作用后的囊尾蚴头节未能翻出;颈部裂沟增宽,微毛消失,皮层变薄,表皮有薄壁空泡结构,有透明杆状物附着;囊部表面凹凸不平溶蚀状,有许多溶蚀状孔,微毛结构消失,有杆状分泌物附着。结论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均有破坏作用,3种药物对囊尾蚴表面形态结构的破坏强度以吡喹酮最强、最快,雷丸次之,阿苯达唑最弱。
【作者单位】: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检所;贵州医科大学;
【关键词】亚洲带绦虫 囊尾蚴 雷丸 阿苯达唑 吡喹酮 扫描电镜
【分类号】:R383.32
【正文快照】: 亚洲带绦虫病是近年来发现的由亚洲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的一种新的人兽共患病,在亚洲的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贵州、广西、云南均为亚洲带绦虫病流行区[1-6],该病的流行呈地域性和聚集性,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家畜养殖业的发展。除了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建新;黄江;胡旭初;徐劲;余新炳;包怀恩;郎书源;;亚洲带绦虫成虫延伸因子-1基因的克隆和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2 黄江;胡旭初;徐劲;黄艳;余新炳;包怀恩;郎书源;廖兴江;;亚洲带绦虫成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年11期

3 唐保东;黄江;胡旭初;黄艳;包怀恩;郎书源;;亚洲带绦虫肌动相关蛋白2/3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11期

4 杨毅梅;刘义;和康怀;蓝春露;杨钰寒;;驱出14条亚洲带绦虫的病例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年03期

5 方文;肖靓靓;包怀恩;牟荣;;猪带绦虫囊尾蚴与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年03期

6 杜武英;戴佳琳;黄江;胡旭初;徐劲;余新炳;廖兴江;郎书源;;亚洲带绦虫烯醇化酶基因的原核表达、鉴定与组织定位[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年06期

7 陈祖云;戴佳琳;黄江;申萍香;廖兴江;;抗亚洲带绦虫药物对乳酸脱氢酶抑制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5期

8 方文;肖靓靓;包怀恩;牟荣;;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特异性抗原筛选和鉴定[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11期

9 黄江;胡旭初;包怀恩;黄艳;余新炳;郎书源;廖兴江;;亚洲带绦虫成虫钙调神经磷酸酶B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年01期

10 马云祥;许炽q,

本文编号:968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968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d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