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大鼠肩袖撕裂重建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腱-骨生物力学的改变

发布时间:2018-03-18 01:28

  本文选题:转化生长因子-β 切入点:肩袖损伤 出处:《实用医学杂志》2015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生物力学评价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腱-骨愈合术后早期修复效果。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高、低剂量组和单纯手术对照组(空白组),双侧大结节止点处全层横断撕裂冈上肌腱造模,重建肩袖止点原位缝合(双排固定法),腱骨界面注射纤维蛋白胶(FG)为载体的TGF-β1缓释体。术后1、2、3周随机分组处死动物后取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高剂量组镜下见大量糖胺类多糖表达及胶原纤维组织均匀排列整齐一致,以纤维软骨修复为主,新生软骨细胞规则饱满;最大抗拉强度、最大载荷百分比、最大横断面面积、刚度及其百分比与低剂量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强。低剂量组镜下见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骨再生较佳;最大抗拉强度、最大横断面面积、刚度百分比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剂量TGF-β1加强腱-骨界面早期愈合诱导断面再生成直接止点的复杂结构,提高生物力学性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尾 1 TGF- 尾 1 (TGF- 尾 1) on early repair of tendon bone healing by detecting biomechanics. Low dose group and simple operation control group (blank group, model of full-layer transection of supraspinatus tendon at the point of bilateral great tubercle, TGF- 尾 _ 1 sustained-release body was reconstructed by in-situ suture of rotator cuff insertion point (double row fixation method) and fibrin glue (FG) at the interface of tendon bone. The anima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 weeks after operation. The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or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biomechanical tests. High dose group showed a large amount of glycosaminoglycan expression and uniform arrangement of collagen fibers under microscope. Fibrochondrocytes were mainly repaired, the new chondrocytes were regular and full,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ngth, the maximum load percentage, the maximum cross-sectional area, The stiffness and percentag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low do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low dose group and blank group, and in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ime.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d bone regener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low dose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low dose group. The maximum cross-sectional area and stiffness percentag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blank group (P 0.05). Conclusion: high dose TGF- 尾 1 strengthens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the section induced by early healing of tendon-bone interface, and improves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作者单位】: 河北省中医院骨三科;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基金】:2014年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编号:ZL20140293)
【分类号】:R687;R318.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子建,张建华,杨济匡;碰撞生物力学基础及其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1年05期

2 张美超,钟世镇;国内生物力学中有限元的应用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3 邱蔚六;;生物力学原理无所不在——浅论生物力学与口腔医学的关系[J];医用生物力学;2007年02期

4 ;《医用生物力学》2007年第22卷总目录[J];医用生物力学;2007年04期

5 ;《医用生物力学》2008年第23卷总目录[J];医用生物力学;2008年06期

6 姜宗来;;我国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思考[J];医用生物力学;2009年S1期

7 许世雄;廖福龙;;中医研究中的生物力学问题[J];医用生物力学;2013年03期

8 ;《医用生物力学》2013年第28卷总目次[J];医用生物力学;2013年06期

9 陶明德;;生物力学[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78年01期

10 柳兆荣;;生物力学与医学[J];上海医学;198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瑜波;;医疗器械及人工器官的生物力学设计[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姜宗来;;我国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思考[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成自龙;;人体冲击生物力学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迪丽娜·马合木提;穆合塔尔·沙德尔;哈木拉提·吾甫尔;;维医沙疗中的生物力学问题之探讨[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孟和;钟红刚;;生物力学与中西医结合骨科的发展[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杨桂通;;探索人体奥秘的古老故事——生物力学孕育期一瞥[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7 杨桂通;;探索人体奥秘的古老故事——生物力学孕育期一瞥[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8 杨辰;曲峰;;裸足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综述[A];第十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2)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9 龚璐璐;丁祖泉;高建新;冷晔;;数字散斑相关法及其在医用生物力学领域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振田;吴小涛;;生物力学中多频振动技术治疗的现状和展望[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汪雪姣 林岚;辛勤耕耘在生物力学园圃中[N];科技日报;2004年

2 黄盈盈;走出困境 向高尖端领域发展[N];福建科技报;2008年

3 王美宽;运动品牌重视核心竞争力塑造[N];中国服饰报;2008年

4 陈云飞;上海岳阳医院 推拿项目获地方科技一等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张雯怡 万霞 陈军;我科学家找到筛查肿瘤再生细胞新方法[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硕贵;动态记忆应力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苏佳灿;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记忆生物力学研究——骨盆、髋臼三维模型仿真、力学模拟与有限元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3 张美珍;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危险因素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赵文志;活骨组织应力与重建适应实验及其生物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连志强;骨骼材料与结构的性能仿真及重建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强;挥鞭样损伤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7 曹正霖;人工寰齿关节研制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8 孔亮;B/2类骨质下种植体宏观结构的生物力学优化设计和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9 王旭;足三维有限元建模第一跖列与(?)外翻关系的临床与生物力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王新伟;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的研制及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祥;拇指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2 徐振胤;足踝生物力学动态仿真器的多轴运动和力协同控制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董春海;髋关节生物力学电测实验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4 王勃;下肢植入式骨整合假肢的生物力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姬树青;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注射对肌腱生物力学和病理学方面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6 王哲;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黄金鑫;纵跳的人体下肢运动仿真与生物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杨颖;低强度脉冲超声对新生骨成熟过程的生物力学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9 姚金志;腰椎屈伸肌群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10 吴疆;微创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生物力学评估与微振康复[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27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1627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6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