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蚕丝人工肌肉的驱动性能研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30 11:11
【摘要】:近年来智能纺织品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智能织物能够从环境中感知刺激,并通过整合织物结构中的功能来对这些刺激作出反应。将传统纺织技术和纤维型人工肌肉相结合是实现纺织品智能功能的方法之一。但是,目前文献报道的用于制备人工肌肉的材料因为价格昂贵,制备涉及复杂的化学过程等缺点而难以进行商业化。相比之下,天然纺织纤维成本低、舒适性好,更能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本文基于蚕丝纤维吸湿后产生的巨大体积膨胀,通过对蚕丝纤维加捻、对折自捻合和热定型,分别制备了扭转和伸缩型蚕丝人工肌肉,并对其驱动性能及在智能织物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室温下,通过在H_2SO_4溶液或NaOH溶液中浸泡的方式对蚕丝进行脱胶。其中,碱浸泡可以达到良好的脱胶效果,并且脱胶对蚕丝的结构、热稳定性和力学强度基本上没有影响。2.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证明了蚕丝蛋白中链-链氢键的减少导致了纤维的体积膨胀。除此之外,水还促进了蛋白二级结构中随机线圈向有序二级结构的转变。二维X射线衍射实验和蚕丝的吸水动力学实验也证实了这一转变。蚕丝的力学性质对湿度有很强的依赖性,湿度越大,断裂应力越小,断裂应变越大。3.双螺旋蚕丝扭转肌肉:对蚕丝纤维加捻后再对折使其自捻合可以制备出具有双螺旋结构的蚕丝扭转人工肌肉。当暴露在水雾中时,该蚕丝扭转肌肉提供了一个完全可逆的扭转行程,最大旋转速度和扭转角分别为1125 rpm和547°/mm,同时提供63.0 mN m/kg的力矩。可以通过改变加捻密度、负载、水雾浓度、pH和蚕丝根数等方式调节蚕丝扭转肌肉的驱动性能。4.单股蚕丝扭转肌肉:通过对加捻的蚕丝纤维进行热定型的方式制备了结构稳定不退捻的单股蚕丝扭转肌肉。进一步研究了热定型对蚕丝纤维结构和力学性质的影响。单股蚕丝扭转肌肉对湿度非常敏感,本文研究了该肌肉在不同湿度下的驱动性能,并对驱动产生的扭转角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比较吻合。5.卷绕型蚕丝伸缩肌肉:在双螺旋蚕丝扭转肌肉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卷绕和热定型即可获得卷绕型蚕丝伸缩肌肉。蚕丝伸缩肌肉的驱动性能可以通过改变肌肉手性、加捻密度、弹簧系数和线圈间距来调节。湿度增加时,同手性肌肉通过收缩来实现驱动,而异手性肌肉通过伸长来实现驱动。随着加捻密度、弹簧系数或湿度的增加,蚕丝伸缩肌肉的最大变形单调增加。当环境湿度从20%变化到80%时,蚕丝伸缩肌肉的收缩率为70%。弹簧系数为4.5的蚕丝伸缩肌肉收缩驱动时的最大做功为1.9 J/kg,足以满足其作为智能织物的应用。6.利用蚕丝人工肌肉实现了包括智能窗户、柔软机器人、天然湿度计和智能织物的应用。其中,智能织物在水分和热量管理方面将带给人类不一样的体验。智能织物感应到穿着者的汗水后能够立即做出反应,缩短长度(45%),便于穿着者散热,增加皮肤和织物之间的舒适性。
【图文】:

示意图,驱动机理,人工肌肉,卷绕


扭曲纤维的可逆解捻。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一根代表单个聚合物链的绳子解,它被缠绕在一个直径固定的杆上,并固定到这根杆的两端。如果绳子,要使杆长不变,则杆必须解捻。同样,一根固定长度的绳子,缠绕在一定长度的杆上,当杆直径增大时,也会使杆解捻。对于尼龙等纤维,长度和径向膨胀会使纤维发生解捻。更普遍地说,任何在半径上的膨胀大于长缩的取向纤维(在加捻之前)都可以发生解捻,形成一个扭转致动器,只需维进行加捻即可。混合碳纳米管纱线是这种效应的特例。虽然纯碳纳米管纱线也提供各向热膨胀,但是在加热过程中,碳纳米管长度收缩和纱线直径膨胀就像石墨的面内和面间膨胀一样,这种尺寸变化很小,只有当纱线在极端温度范围热才能产生有用的驱动。然而,通过在扭曲的碳纳米管纱线内渗透容易产积膨胀的客体,大的、最初各向同性的客体膨胀可以被扭曲排列的高刚度米管转变为各向异性的纱线膨胀,从而产生扭转驱动。除了热驱动和混合纱线外,溶剂/气体吸收、电荷注入等也能引起纱线体胀,产生扭转驱动。

人工肌肉,三电极体系,碳纳米管,石蜡


图 1.2 碳纳米管人工肌肉三电极体系[36]2012 年,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 Lima 等人[13]将石蜡填充的碳纳米度加捻、螺旋卷绕研制出了一种纤维人工肌肉,其结构如下图 1.3 所示。复合人工肌肉中,主体材料为多壁碳纳米管,客体材料为石蜡,其中石蜡高的热膨胀系数。直接加热、通电或者光照时,石蜡发生体积膨胀,该人肉直径增大,长度缩短,,进而产生扭转和收缩。当该肌肉的负载超过本身的 10 万倍时,这种肌肉仍然能够有效驱动,提供的机械功率超过自然骨骼 85 倍以上。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318.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定坤;孙宁;吴易鸣;陈轶珩;秦岩丁;方勇纯;;采用扰动估计的气动人工肌肉系统非线性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9年11期

2 本刊讯;;人工肌肉[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9年04期

3 ;科学家研制“人工肌肉”让机器人变身超级大力士[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7年06期

4 张氢;覃昶;孙远韬;;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灵巧手的设计与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8年05期

5 刘家宇;;人工肌肉巧做智能服饰[J];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09期

6 ;让机器人变身超级大力士的人工肌肉”[J];科学24小时;2018年01期

7 ;“人工肌肉”让机器人变身超级大力士[J];知识就是力量;2018年01期

8 肖应锋;;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探析[J];机械工程师;2014年02期

9 王宏;赵西友;;气动人工肌肉在空投着陆缓冲中的应用构想[J];机床与液压;2012年03期

10 严炎;刘星;;科学家研发超强人工肌肉 或将人类打造成超人[J];今日科苑;2012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科学家研制“人工肌肉” 让机器人变身超级大力士[A];《科学与现代化》2018年第1期(总第074期)[C];2018年

2 范伟;余麟;刘昭博;刘昊;彭光正;;气动人工肌肉驱动仿人灵巧手的设计[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傅晓云;方敏;李宝仁;;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直线关节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彭广帅;王丽珍;刘笑宇;宫赫;姚威;樊瑜波;;基于气动人工肌肉的腱驱动柔性康复手套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5 沈伟;施光林;;气动人工肌肉位置离散滑模控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六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邢霞;尹怡欣;李俊泉;涂序彦;;基于人工生命的气动肌肉[A];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新材料有望研制智能化人工肌肉:弹性强可自修复[A];《科学与现代化》2017年第1期(总第070期)[C];2017年

8 刘遵峰;;多级褶皱结构的导电弹性纤维及其用于导线、传感器、和人工肌肉中的应用[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C];2015年

9 范伟;彭光正;李英;;神经元自适应PSD控制在气动人工肌肉力控制中的应用[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彭光正;;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SMC技术中心研究工作简介[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学术会议大会交流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惠钰;蚕丝“人工肌肉”让智能织物更舒适[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金凤;突破40年技术瓶颈 新型人工肌肉材料研发成功[N];科技日报;2019年

3 记者 刘园园;新材料有望“培育”出智能化人工肌肉[N];科技日报;2016年

4 记者 缪友银;吉大成功研发强大人工肌肉[N];吉林日报;2014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任芳言;“四两拨千斤”:人工肌肉纤维制备有新招[N];中国科学报;2019年

6 通讯员 郑志颖 首席记者 姜澎;复旦制成新型纤维状人工肌肉[N];文汇报;2015年

7 记者 田雅婷;“人工肌肉”能治疗小儿麻痹症[N];光明日报;2013年

8 记者 刘欢;国内首例“人工肌肉”植入萎缩下肢成功[N];北京日报;2010年

9 科讯;我国首例“人工肌肉”植入萎缩下肢手术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0年

10 记者 吴苡婷 通讯员 郑志颖;复旦教授发现新型纤维状人工肌肉[N];上海科技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山;SMA人工肌肉软体机器人的变形控制与运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臧克江;编织型气动人工肌肉工作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3 杨钢;气动人工肌肉位置伺服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谢建蔚;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仿人腿关节运动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何青松;IPMC人工肌肉界面与材料设计、力电建模及仿生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6 王琳;组织工程人工肌肉生物学特性的改善及PLG生物支架作为骨骼肌细胞载体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江涛;面向仿人机器人的人工肌肉与关节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徐岩;Ag-IPMC人工肌肉电致动性能及失效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9 耿德旭;双向主动弯曲气动柔性关节及其在机械手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荣书玲;组织工程生物人工肌肉释放重组治疗性蛋白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剑飞;聚合物螺旋卷绕型人工肌肉的力学特性研究与应用[D];上海大学;2019年

2 贾天娇;蚕丝人工肌肉的驱动性能研究及应用[D];南开大学;2019年

3 栾正斐;柔性人工肌肉驱动的可变形机构及其运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左伟东;人工肌肉驱动的仿生六足软体机器人设计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靳凯云;碳纳米管人工肌肉纤维的制备与驱动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8年

6 王思雨;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六自由度运动系统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徐龙;基于随机征用的人工肌肉迟滞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8 刘子玄;基于随机征用的人工肌肉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9 韩广明;SMA人工肌肉柔性仿人灵巧手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10 李凯;聚合物螺旋卷绕型人工肌肉的驱动特性研究及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45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645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3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