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和烧结多孔钛合金在人工髋关节假体中应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00:38
【摘要】:人工髋关节置换已成为治疗各种严重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方法,但现代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最终导致手术的失败,其中,置换术后假体的无菌性松动最为突出。尽管已经通过使用各种新技术或新材料进行改善,如钴铬合金(CoCr)、陶瓷、黑晶等,但依然各有缺点。目前认为,材料磨损及骨长入失败是导致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假体摩擦界面的磨损,加强假体的骨整合能力可以改善关节假体的性能,延长假体寿命。本研究中,我们使用磁控溅射技术在医用钛合金及钛合金球头表面沉积具有交替碳层和C-Ti复合层的纳米多层膜,称为“a-C/a-C:Ti纳米多层膜”(a-C NM膜),或“碳基纳米多层膜”。我们对镀膜钛合金材料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兔体内植入试验;使用镀膜钛合金球头和CoCr球头进行了犬的全髋关节置换试验并随访。实验结果显示,与未镀膜钛合金相比,镀膜钛合金材料无明显细胞毒性,体内及体外生物相容性良好。犬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两年,从假体周围软组织中分离出的聚乙烯磨损颗粒在两组中显示出相似的大小,形状和数量(所有P值均0.05)。观察发现,取出的股骨头表面粗糙度轻度变化,但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696)。然而,全身金属离子分析表明,镀膜钛合金球头组中Co和Cr离子的释放量显著低于CoCr组(P0.005)。CoCr组假体周围组织的组织学分析显示组织细胞反应比镀膜组更严重(P=0.029)。头锥接合界面在CoCr组中显示出轻度电偶腐蚀痕迹,但在镀膜钛合金组中没有观察到。本研究采用凝胶注模和二次烧结技术制备了多孔钛合金。通过控制添加到合金粉末中间隔颗粒的数量和尺寸,可以制造具有不同孔隙率和孔径的多孔合金。我们对新烧结工艺制备的多孔钛合金的机械性能、生物学性能及成骨能力进行了体外和体内研究。并对不同孔隙率的多孔钛、3D打印多孔钛进行了对比。另外,我们还制备了一种全多孔钛合金髋臼杯,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及犬的全髋关节置换试验,并与传统的羟基磷灰石(HA)涂层臼杯对比。结果显示,多孔钛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足够的抗压缩强度和较低的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良好,使得这种多孔合金在生物医学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50%孔隙率相比,孔隙率为75%的合金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使更多的骨长入。与3D打印技术相比,烧结工艺制备的75%孔隙率的多孔钛微观结构和机械性能与松质骨更相似,没有明显的应力屏蔽,并且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植入后的早期稳定性。犬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一年,与HA涂层臼杯相比,多孔钛杯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micro-CT和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多孔组骨骼向内植入物内部生长较多,骨-种植体接触率较高。因此,采用新型烧结技术制造的犬全多孔钛合金髋臼杯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机械支撑,对骨骼向内生长没有明显的应力屏蔽效应。与传统的HA涂层杯相比,多孔杯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体内稳定性。综上所述,镀膜钛合金生物相容性良好,镀膜钛合金球头有良好的体内摩擦磨损性能,释放更少的有害金属离子,引起的组织反应更轻微,可作为人工髋关节股骨头的良好选择;烧结多孔钛合金及全多孔钛合金臼杯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及成骨能力良好,可作为人工髋关节臼杯的良好选择。因此,镀膜球头与多孔钛臼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风险,延长假体的寿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87.4;R318.08
【图文】:

镀膜,钛合金,样品,圆盘状


解放军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试验组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镀膜样品:直径为20_,厚度为2_的合金圆盘,用于体外细胞试验;直径2mm,长度6_的镀膜钛合金棒,内植入实验。相同规格的未镀膜医疗级钛合金样品作为对照组。两组样品所示。镀膜样品相较于未镀膜样品显示出颜色更深的黑色光泽。本研究中所有样品在使用前均在环氧乙烷中灭菌,在实验之前至少放置15天的时得环氧乙烷能够完全消散。逡逑

骨内植入,肌肉,股四头肌,股骨


苯噻嗪的h邋1混合物麻醉兔子,固定双后肢并准备进行无菌手术。剃毛,消毒逡逑后切开皮肤,暴露股四头肌,并用刀片切一小口,用细剪刀在股四头肌内修整出逡逑一个肌肉间隙,并将样品轻轻插入其中(图2),然后用可再吸收的缝合线缝合逡逑肌肉及皮肤切口。对侧肢体重复该过程。试验组镀膜标本总是植入左侧股四头肌,逡逑未镀膜样品植入右侧。动物在手术时接受单次肌内注射克拉维酸强化的阿莫西林。逡逑术后不限制动物活动。逡逑另外1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于骨内植入实验。如前所述进行麻醉,术前准备逡逑和术后管理。在股骨外侧上进行皮肤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分离肌肉以暴露股骨逡逑的骨膜表面。使用2.0毫米不锈钢钻头制造三个孔,并将棒状样品插入钻孔中(图逡逑2-b)。注意确保植入物的末端与骨的外皮层齐平。然后重新复位周围肌肉,用逡逑可吸收缝合线缝合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切口。对侧肢体重复该过程。试验组镀逡逑膜标本总是植入左侧股骨,未镀膜样品植入右侧。逡逑f邋1__|逡逑HIH逡逑图2.植入实验操作过程:(a)肌间植入(b)骨内植入逡逑2.3?

均匀分布,浸提液,活性分析,成骨细胞


3.1体外生物相容性逡逑3.1.1细胞形态及活性分析逡逑图3邋(a-e)显示了成骨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浸提液24小时后的形态变化,逡逑我们发现细胞形态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变化,而且各组间未发现明显差别。细胞逡逑活性检测的荧光分析如图3邋(f-g)所示,每幅图均显示两组样品表面有均匀分布逡逑的活细胞(绿色),而死亡的细胞(红色)数量极少。通过计量分析,在培养基逡逑组(即浸提液浓度为0),以及100%,50%,邋25%,12.5%浓度的浸提液组细胞死亡逡逑率如图4a所示,但各组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F=1.292,P=0.306)。逡逑GM逦100%逦50%逦25%逦12.5%逡逑■■■■■逡逑图3.细胞形态及活性分析: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浸提液24小时后(a-e)成骨细胞形态表现,逡逑(f-g)成骨细胞活性表现。图中比例尺为100,。逡逑19逡逑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宇星;张英杰;范云鹰;章江洪;;电沉积技术在纳米多层膜制备中的应用[J];电镀与环保;2008年05期

2 白晓明,郑伟涛,安涛;超硬纳米多层膜和复合膜的研究综述[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3 马书懿,马自军,张开彪,陈海霞;锗/氧化硅纳米多层膜的电致黄光发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李红;许保珍;杨林派;胡安明;Wolfgang Tillmann;;反应性纳米多层膜的机理研究及其应用[J];焊接;2019年05期

5 李红;许保珍;侯金保;邢增程;刘璇;胡安明;TILLMANN Wolfgang;;纳米多层膜及其在材料连接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航空制造技术;2019年12期

6 张安琴;彭晓东;谢卫东;徐小科;;纳米多层膜制备概述[J];材料导报;2007年S3期

7 曹为民;胡滢;印仁和;石新红;曾绍海;;电结晶铜/钴纳米多层膜结构与磁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毕云飞,陶冶,刘培英;自组装纳米多层膜吸波性能和机理的研究[J];金属热处理;2004年10期

9 郑伟涛,白晓明,安涛;纳米多层膜和复合超硬涂层的研究进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薛江云,吴继勋,杨德钧;电沉积铜钴纳米多层膜的机理研究[J];电化学;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劳技军;曹章轶;孔明;董云杉;李戈扬;;纳米多层膜中晶体生长的互促效应[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李戈扬;;纳米多层膜的共格外延生长特征与超硬效应[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惠娟;袁家栋;许辉;赵文济;李戈扬;;纳米多层膜中的交变应力场与超硬效应[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李戈扬;劳技军;李鹏兴;;纳米多层膜的亚稳相形成与超硬效应[A];TFC’03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孔明;李戈扬;;纳米多层膜中的非晶晶化与超硬效应[A];TFC'05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戈扬;许俊华;田家万;顾明元;戎咏华;;TiN/NbN纳米多层膜的界面结构与超硬度效应[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石新红;曹为民;印仁和;;单晶硅上电结晶制铜钴纳米多层膜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8 戴嘉维;岳建岭;李戈扬;;TiN/TiB_2纳米多层膜的共格外延生长[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郝维昌;王天民;周春兰;魏龙;;慢正电子谱在自组装纳米多层膜研究中的应用[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刘艳;董云杉;曾豪;李戈扬;;非晶Si_3N_4在ZrN/Si_3N_4多层膜中的赝晶晶化和生长[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冀;镀碳基纳米多层膜钛合金和烧结多孔钛合金在人工髋关节假体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9年

2 朱军;多元阵列射流电沉积制备纳米多层膜新技术及机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3 白文琦;非晶碳基纳米多层膜的制备及其耐磨、耐腐蚀及生物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7年

4 曾龙飞;Cu/Ta和Cu/V纳米多层膜块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朱晓莹;若干金属纳米多层膜界面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白晓明;沉积条件对Ti/TiN,CrN/SiN_x纳米多层膜微观结构、界面结构和硬度的影响及其热稳定性[D];吉林大学;2006年

7 岳建岭;硬质纳米多层膜的微结构与超硬效应[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安涛;TiN/SiN_x纳米多层膜的制备、表征及其断裂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张金钰;金属多层膜力学行为及其组元与尺寸效应[D];西安交通大学;2011年

10 魏明真;金属多层膜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尺度效应[D];南京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TiAlN/Mo_2N纳米多层膜高温力学性能和高温氧化行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2 刘元波;TiN/NbN纳米多层硬质薄膜的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3 尹佩;镁合金纳米多层膜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模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4 杨波波;多弧离子镀技术制备TiN基纳米复合多层膜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5 金耀龙;NbN/MoN纳米多层膜的微观组织、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4年

6 薛莲;Cu/Mo与Cu/W纳米多层膜的电学和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4年

7 张译丹;MgAl_2O_4基超硬纳米多层膜的强韧化及热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8 路露;Cu/Ta纳米多层膜在单轴拉伸下的尺寸效应与变形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重庆大学;2018年

9 杨林派;反应性纳米多层膜的制备表征及在连接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10 于倩倩;电沉积铜镍纳米多层膜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89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789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a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