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生物医学论文 >

类肝素聚合物修饰的材料表面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16:54
   血液相容性是生物材料设计的永恒主题。可与肝素媲美的类肝素化聚合物改性后的材料,其血液相容性可得到显著改善,但是研究人员多注重对改性后材料性能的研究,而对类肝素化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如何影响生物性能缺乏全面和系统的认识。由于类肝素在材料表面的精确合成并非易事,尤其是要考虑多重化学结构因素(包括糖、磺酸和羧酸)对生物学性质的影响,这往往会提高合成步骤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寻找一种简便易行的策略在材料表面合成组成可控的类肝素聚合物,从而进一步明确肝素聚合物化学组成与生物学性质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论文将肝素“概念化”为含有糖、磺酸和羧酸单元等基本构筑单元,并以这个概念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经类肝素聚合物改性的材料表面,研究了材料表面的聚合物组分及其比例与血小板、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作用情况,获得类肝素化聚合物中每一组分(糖、磺酸、羧酸)的含量以及组合形式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规律,通过调控使修饰后材料在抗凝血性能、内皮细胞作用和平滑肌细胞作用这三者达到有机平衡,最终获得兼具抗凝血性能、促进内皮化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多功能材料表面。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糖单元和磺酸单元比例可调的类肝素表面的制备及其抗凝血性能的研究。以甲基丙烯酰胺基葡萄糖(MAG)和对苯乙烯磺酸钠(SS)为聚合单体,实施这些单体在乙烯基功能化的PU表面的接枝聚合。通过调节两单体投料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单元组分的材料表面。均聚物接枝的PU,即仅包含糖单元或磺酸单元的表面,在细胞-材料反应,如血小板粘附、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增殖以及平滑肌细胞的粘附和增殖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对于共聚物改性的材料表面,当糖与磺酸单元比例为1:2时,得到具有最佳抗凝血性能的表面(PU-PS1M1),该表面具有最长的血浆复钙化时间,此外,材料表面血小板和平滑肌细胞粘附密度最低,而内皮细胞粘附密度最高。(二)羧酸基团对类肝素化表面抗凝血性能的影响。以MAG、SS、丙烯酸(AA)为聚合单体,通过可逆加成-断裂转移(RAFT)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组分明确、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均聚物和共聚物,将还原后的含巯基的聚合物通过金-硫自组装法引入到金片表面。其中,组装有共聚物PS1M1(MAG/SS=1/1)的金表面,可显著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同时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仅组装有聚丙烯酸PAA的材料表面(Au-PAA),对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粘附和增殖均产生抑制作用。当PS1M1和PAA摩尔比例为1:1时,混合自组装改性材料表面(Au-PSM/PAA-2)具有最佳抗凝血性能,改性表面能够在促进内皮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同时,抑制平滑肌细胞的粘附和增殖。与仅组装有PS1M1的表面相比,该混合比例表面对内皮细胞粘附和增殖的效果更加显著,而对平滑肌细胞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总之,本论文通过调控结构中糖单元、磺酸单元以及羧酸单元的组成,使修饰后的材料表面在抗凝血性能、内皮细胞作用和平滑肌细胞作用这三者达到有机的平衡,最终获得兼具抗凝血性能、促进内皮化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多功能材料表面。本论文的工作将丰富类肝素化聚合物结构与生物学性能关系这一基础研究理论,同时为血液相容性材料的多功能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31;R318.08
【部分图文】:

肝素,抗凝药物


图 1-1 肝素结构(X=H 或 SO3-,Y=Ac,SO3-或 H)[3]素的生物功能930 年首次用于临床治疗至今,肝素作为抗凝药物的历史已经近一活性外,肝素在其它细胞功能方面如细胞粘附、增殖、迁移和分化用。

示意图,肝素,PVDF膜,壳聚糖


类肝素聚合物修饰的材料表面及其血组装[11]。过程如图 1-2 所示:首先,将碳纳米管分别浸泡在含中,制备分别带有肝素和壳聚糖的碳纳米管;然后将 PVDF 膜溶液中浸泡过夜,使材料表面含有足够的氨基;最后,将 PVD素和壳聚糖的碳纳米管溶液中,从而构建了肝素改性的 PVDF可抑制血小板粘附和激活,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后的膜表面还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粘附和增殖。利用弱相互素易于排列成结构最稳定的多层或薄膜结构。

血液相容性,表面粘附,血小板,示意图


修饰的材料表面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 1.04%,血浆复钙化时间也从 134 s 延长至 360 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由少华;;医疗器械血液相容性评价与试验——解读GB/T 16886.4-2003/ISO 10993-4:2002[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年12期

2 Engbcrs G H;王全胜;;改进生物材料表面血液相容性的现代技术[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2年01期

3 朱明华;;磷脂聚合物接枝纤维素的血液相容性[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2年05期

4 田文华;血液相容性研究的困境[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3年05期

5 尹淑媛,虞和树,戴卫国,刘书钦,徐杰;评价医用高聚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方法学研究——Ⅲ 医用高聚物材料表面吸附血浆蛋白的薄层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8年03期

6 严俊,徐荣南,夏炎,陆兆年,蔡祝辉,吴新华,吴肇光;二乙酰化甲壳素包囊吸附树脂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年06期

7 奚廷斐,王春仁,田文华,雷学会;成科大Ⅰ型和ZH—Ⅲ型聚醚型聚氨酯/聚硅氧烷(SPEU/PDMS)共聚物的血液相容性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88年01期

8 奚廷斐;;由体外、半体内和体内试验评价材料与血液的相互作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88年01期

9 张京川;;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中血小板减少的测定[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8年01期

10 奚廷斐;;由体外、半体内和体内试验评价材料与血液的相互作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长军;聚醚砜(PES)改性血液相容性材料的制备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李伯刚;类金刚石薄膜血液相容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王春仁;纤维蛋白原凝固性和纤维蛋白原在材料表面吸附机理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4 王传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与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5 贺涛;自制气动硬段相改性聚氨酯左心辅助泵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6 杨苹;与血液接触的两类无机薄膜的抗凝血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孟晓荣;壳聚糖基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与体外应用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刘强;基于优化血液相容性的生物医用金属材料表面设计与改性[D];江苏大学;2010年

9 杨越冬;磺化6-羧基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及血液相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张基昌;不同疏水性能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咸双;类肝素聚合物修饰的材料表面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王皓正;构建基于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多级微纳结构及其血液相容性[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3 倪非非;一步滤过吸附用膜的制备及其胆红素吸附性能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4 凡小利;新型抗菌功能界面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5 吉明波;聚砜超滤膜仿生改性及其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6 李媛媛;双重改性PVDF膜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7 李井龙;聚乳酸微孔膜的表面相容性修饰及透析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8 程怀兵;类金刚石薄膜血液相容性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种植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9 鲁金;材料表面不同改性结构对其血液相容性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0 曾庆欢;机械球磨辅助静电纺丝制备壳聚糖复合膜及血液相容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5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wyx/2865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1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