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塌陷骨缺损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本文关键词:胫骨平台塌陷骨缺损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摘要】:胫骨平台塌陷骨折的特性决定了关节面必须解剖复位,胫骨力线必须恢复以及内固定必须坚强。在恢复关节面平整性的同时,关节面下骨缺损的处理却带来了许多难题。目前用于骨缺损治疗的材料归纳起来大致分3类: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骨替代物。部分学者认为自体骨移植存在增加创伤、手术时间延长、来源有限、供骨区出血、持续疼痛与感觉麻木等缺点,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仍是自体松质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存在免疫反应及病毒传染的可能,且因骨诱导特性受到破坏,移植骨力学特性和骨传导作用仍被保留。同样,骨替代物存在成骨与降解速率不匹配的问题。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和经济状况选择符合需求的移植骨。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
【关键词】: 胫骨 创伤和损伤 骨移植 综述文献
【分类号】:R687.3
【正文快照】: 胫骨平台骨折最常见的骨折类型是劈裂压缩型(OTA type B3,Schatzker typeⅡ)和外侧压缩型(OTAtype B2,Schatzker typeⅢ),后者的骨折类型更常见于老年患者,这是由于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导致的。胫骨平台骨折是比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非手术治疗无法使塌陷压缩的骨折复位,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竺;王琳;宫苹;何志秀;杨明仲;;几丁糖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2 冯伟,万荣,邓廉夫;骨优导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年05期
3 潘朝晖,王剑利,蒋萍萍,王成琪,许瑞杰;三种不同骨瓣重建跟骨缺损的有限元及临床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年06期
4 周东生,王永会,董宏朋,王鲁博,王伯珉;外源性VEGF复合煅烧骨修复骨缺损[J];山东医药;2005年27期
5 钟锡鹏;卢建辉;李淑婷;;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在牙周骨缺损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7年18期
6 王荣;刘华松;孙正;;BMSC-HA/TCP修复羟基磷灰石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7年06期
7 张功林;章鸣;;骨段撑开转移治疗骨缺损国外进展[J];中国骨伤;2008年12期
8 王磊;黄远亮;潘可风;;实验性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33期
9 刘平;徐宏光;王弘;陈学武;宣华兵;黄德刚;王凌挺;;硫酸钙生物骨水泥在填补骨缺损手术中的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刘洋;姬烨;闫景龙;;异种煅烧骨材料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Doron Bar-chen;钟红阳;李佳欣;;针对唇侧骨缺损Ⅰ期植骨及植入植体一例[A];第六届全国口腔种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杜志军;王武超;穆世民;李无阴;李培峰;段卫峰;郭绍勇;穆岭;;开放植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高辉;肖树军;陈雷;李传福;吴学东;韩丹;;病灶骨切除、微创截骨、骨段滑移治疗感染性骨缺损[A];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小竺;宫苹;;几丁糖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口腔种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林恒章;潘在兴;叶起清;陈枫;张虹;;骨再生引导膜技术在上颌前牙缺失伴重度骨缺损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口腔种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任高宏;余斌;王钢;陈滨;覃承诃;;联合应用显微外科与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3年
7 蔡友治;黄乐怡;严世贵;;纳米材料结合低频超声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评价[A];2011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仲维剑;李雁;马国武;柴松岭;;骨移植与骨引导再生技术联合应用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口腔种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赵淑贤;;外周血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犬牙周骨缺损区转化生长因子-B的表达[A];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暨第四届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喻赣鹏;胡宁敏;;改良开放性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A];宁夏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通讯员 张献怀;新材料修复骨缺损[N];科技日报;2001年
2 张献怀;我国骨缺损修复研究取得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黎明;甲壳素衍生物促进骨缺损愈合作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王旭霞;膜引导结合Adv-BMP-2局部基因治疗老年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金哲;庆大霉素—富血小板凝胶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4 梁伟;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影响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5 孙明学;强化赋形骨基质在修复骨缺损及骨组织工程中的实验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6 段小军;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骨缺损的相关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7 陈建钢;种植周骨缺损修复的基础——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张f[;nHAC/PLA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9 鱼兵;腺病毒介导的hBMP-7基因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10 李林;“补肾壮骨合剂”在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延边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28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028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