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兔脑栓塞模型建立及异氟醚后处理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1 22:29

  本文关键词:兔脑栓塞模型建立及异氟醚后处理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栓塞性中风 异氟醚 后处理 S100B


【摘要】:目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脑创伤、围术期脑卒中和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等疾病或医疗事件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脑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临床上患者常因脑IRI而出现不可逆性的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发展至死亡。因此围术期脑IRI的防治一直是麻醉医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研究报道七氟醚、异氟醚、地氟醚等吸入麻醉剂预处理或后处理在离体脑细胞、脑组织切片和小鼠不完全性脑缺血缺氧损伤模型等不同水平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脑缺血周围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有关,但在临床上吸入麻醉剂的脑保护作用尚未得到证实。由于兔、犬及灵长类等大动物的脑部结构、神经分布和血管走形比小鼠和大鼠更复杂,且与人脑接近。因此在兔、犬等大动物的研究结果对于临床而言更有价值。本研究力求在兔建立脑栓塞模型的基础上验证异氟醚后处理(is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IPC)对脑IRI的神经保护作用,为开发脑保护措施提供新的途径。方法:1、干燥血栓微粒的制备:兔颈动脉取血10ml,自凝、烘干后用碾钵碾成粉末状,先用100目滤网过滤得到≤240um2大小的血栓,将得到的血栓再用150目滤网过滤掉100um2大小的血栓,最后得到100-240um2的血栓颗粒。将血栓颗粒称重、分装、环氧乙烷消毒待用。2、脑栓塞模型: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配到不同栓子剂量组(2.5mg,5mg,7.5mg,10mg,12.5mg,15mg,17.5mg)和对照组,麻醉状态下分离右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结扎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沿CCA向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置管,固定导管,封闭切口。麻醉结束后3h,在清醒状态下,栓塞组经ICA导管注入血栓微粒,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栓塞前及栓塞后5min、2h、72h行神经功能评分,在栓塞前和栓塞后72h采集静脉血检测脑损伤因子S100B,72h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行病理学检查。3、异氟醚后处理:(1)剂量相关性研究: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配到不同血栓剂量的栓塞组(2.5mg,5mg,7.5mg,10mg,12.5mg,15mg)和ipc组(5mg,7.5mg,10mg,12.5mg,15mg,17.5mg)。注射栓子后5min内即开始实验,栓塞组兔吸纯氧处理1h,ipc组兔吸入1.2mac(minimumalveolarconcentration,mac)异氟醚处理1h,分别在栓塞前、栓塞后5min、2h、72h四个时间点对动物行神经功能评分,在栓塞前和栓塞后72h取静脉血检测脑损伤因子s100b,栓塞后72h处死兔子取脑组织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ttc)染色,比较脑梗死体积。(2)最佳栓塞剂量对比研究:在所有栓塞剂量中选取栓塞成功率高且梗死部位稳定的5mg栓塞剂量用于异氟醚后处理脑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配到栓塞组和ipc组。注射栓子后5min内开始实验,栓塞组纯氧处理1h,ipc组1.2mac异氟醚后处理1h,分别在栓塞前和栓塞后5min、2h、72h行神经功能评分,在栓塞前和栓塞后72h取静脉血检测脑损伤因子s100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栓塞后72h处死兔子取脑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兔脑栓塞模型结果:(1)干燥血栓微粒大小均一(100~240um2),生理盐水稀释后分布均匀、不易成团、不易自溶;(2)兔脑栓塞成功率90.5%、栓塞部位较稳定:其中2.5、5、7.5mg栓塞组80%动物梗死灶分布在右侧(栓塞侧)大脑皮质;10、12.5、15mg栓塞组动物大脑双侧均出现梗死灶;随着栓子量增多,脑梗死部位从栓塞侧扩展到对侧;栓子量低于7.5mg时主要是以单侧局灶性脑梗死为主,高于7.5mg时以双侧弥漫性脑梗死为主;通过注射不同剂量的栓子建立不同梗死程度的脑栓塞模型。(3)各栓子剂量组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以及脑梗死体积与栓子量成正相关,尤其是栓子量在5-12.5mg之间时相关性最显著(相关系数r0.80);栓子剂量达17.5mg时,兔子全部发生死亡。(4)2.5mg、5mg、7.5mg三个栓子剂量组,栓塞后72h的神经功能评分较栓塞后2h评分降低,表明随时间延长脑功能损伤有一定程度恢复;当栓子剂量大于7.5mg,10mg、12.5mg、15mg三个栓子剂量组栓塞后72h的神经功能评分较栓塞后2h的评分明显升高,表明脑功能损伤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2、ipc对兔脑栓塞结局的影响:(1)在剂量相关性研究中,ipc组导致半数动物死亡的栓子量较栓塞组增高(11.3±2.1mgvs8.4±1.7mg,p0.05)且ipc组动物神经功能评分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栓子量也较栓塞组增高(8.3±1.9mg vs 5.8±0.6 mg,P0.001),两者均说明IPC使兔子能耐受的栓子剂量增大,抗脑缺血损伤能力增强;且IPC组不同栓子剂量脑梗死体积较栓塞组有下降趋势(P=0.2827),提示IPC对兔脑缺血损伤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2)在5mg栓子剂量的对比研究中,IPC组较栓塞组脑梗死体积比(%)明显减少(0.04±0.05 vs 0.09±0.06,P0.05),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F(1,22)=4.452,P=0.046],血浆中脑损伤因子S100B浓度(ug/ml)下降(994.00±148.95 vs 1453.47±323.61,P=0.001),结果提示IPC对兔脑IRI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1、本研究首次采用干燥血栓微粒成功建立兔局灶性脑栓塞模型,成功率高、模型稳定且重复性强;在5-12.5mg的栓子剂量范围内,脑梗死程度与栓子剂量成正相关性;栓子剂量低于7.5 mg时形成单侧局灶性的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部分恢复,而高于7.5mg时可形成双侧弥漫性脑梗死,且神经功能损伤随时间逐渐加重。这为脑栓塞的预防和治疗研究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临床前研究模型。2、IPC使兔能耐受脑梗塞损伤的栓子量显著增加,增强了大脑抗缺血损伤的能力;IPC可明显减轻兔脑栓塞后的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初步证实了IPC对兔脑IRI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为研究临床围术期吸入麻醉剂脑保护作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义霞;李世普;戴红莲;;栓塞材料的研究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5年06期

2 盛希忠;刘作勤;赵成如;孔令斌;;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共聚物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3 杜浩;马廉亭;吴佐泉;;血管内颗粒栓塞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6期

4 邹巧根;韦萍;陈居芹;李菁;欧阳平凯;;用于肿瘤栓塞术的药用材料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08年01期

5 石忠松,黄正松,齐铁伟;栓塞材料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和丁氰酯胶的对比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年05期

6 郭再玉;马廉亭;;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颗粒性栓塞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年02期

7 孟建文;朱小敏;赵成如;朱肖杰;;内源性显影栓塞材料灭菌稳定性的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年02期

8 冯敢生;颜小琼;王丽雅;;一种新的栓塞材料——中药白芨的实验性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1985年01期

9 姜除寒,吴中学;脑动静脉畸形的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5期

10 孙学军,梁严冰,李大寨,冷梅,朱文,刘晓晖;栓塞治疗2例大咯血后复发原因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宁;;栓塞的原则、技术和材料[A];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介入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冯学泉;肖福顺;李牧;陈光;刘文广;代凤英;;一种新型温度敏感性液态栓塞材料的动物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裘敏剑;章士正;郑伟良;张峭巍;;急性大咯血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价值[A];2005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董生;肖湘生;欧阳强;张电波;董伟华;;PVA栓塞治疗大咯血疗效观察[A];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董生;肖湘生;欧阳强;张电波;董伟华;;PVA栓塞治疗大咯血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董生;肖湘生;欧阳强;张电波;董伟华;;PVA栓塞治疗大咯血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金春贤;;鼻咽部纤维血管瘤血管造影及术前超选择栓塞治疗[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王芹;刘珊珊;章狄;Shen Amy;杨亚江;;微流控技术一步制备介入治疗用自显影血管栓塞聚合物微球[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9 高国栋;赵振伟;邓剑平;曲友直;陈玲;赵继培;;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初步结果[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肖平烈;王钢;陶军;赖运庆;文丽彬;;Dieulafoy病大出血DSA诊断和栓塞治疗[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海源;哈医大一院脑血管病研究获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匡远深;血管内介入治疗材料“添丁”[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曹殿波;永久性栓塞材料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郭再玉;新型栓塞材料聚氨酯—钡铁氧化合物微粒的生物相容性及栓塞实验[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3 张井东;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作为动静脉畸形栓塞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宁显宾;温敏性壳聚糖/甘油磷酸钠栓塞猪脑动静脉畸形模型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缪中荣;随意电解可脱性弹簧圈(LLC)的研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逐级多重栓塞治疗顽固性大咯血的技术探讨和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陈凤;兔脑栓塞模型建立及异氟醚后处理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3 朱小敏;可显影含碘聚合物栓塞材料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柳运猛;新型栓塞微球性能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谭华桥;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王军;组织工程化栓塞材料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江涛;国产乙烯乙烯醇聚合物(EVAL)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莫良侃;茶碱栓塞控制型脉冲胶囊的研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9 李大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10 田纪云;硬脑膜动静脉瘘治愈性栓塞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73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173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6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