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BMSCs-GFP移植治疗小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2 14:12

  本文关键词:BMSCs-GFP移植治疗小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伤性颅脑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摘要】:背景:颅脑损伤是当今社会近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因其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多年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十年来,随着手术方法及手术理念念的进步,以及各种先进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中应用,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有了明显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升高。大部分脑外伤患者遗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例如认知及精神障碍、失语、偏瘫,甚至长期植物状态生存等。颅脑损伤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已经成为脑损伤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因为传统的治疗方无法促进神经元再生、修复受损的神经元细胞。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途径修复由于创伤性脑损伤导致的脑组织结构和功能上的损伤已经成为当前神经外科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干细胞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大量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是唯一种修复和替代坏死脑细胞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损伤后脑细胞功能,显示出美好的应用前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Stem Cells,BMSCs)具有其独特的优点:1.来源广泛;2.自体、异体易获得性;3.体外可扩增性及多向分化潜能;4.遗传稳定;5.低免疫原性。因此成为现细胞领域研究的焦点。但干细胞因其众多不确定因素,对脑外伤治疗仍初于动物实验阶段。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经球后静脉移植GFP标记的BMSC,观察BMSC在创伤灶周围的迁移及定植,以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颅脑损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的:探讨经球后静脉丛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Feeney法(自由落体打击法)构建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9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及BMSCs组。BMSCs组于造模成功后1h经球后静脉丛注射GFP标记的BMSC,模型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只行及缝合术。观察各组以下指标:1,观察伤后第6h、12h、24h、3d及7d等不同时间点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NSS)评分;2,通过脑组织切片TTC(2,3,5-氯化三苯四唑)染色计算伤后3d及7d脑挫伤面积;3,伤后2h、6h、24h及3d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脑损后BMSCs-GFP在创伤区的迁移及定植情;4,伤后3d及14d检测各组创伤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果:采用自由落体打击法成功构建颅脑损伤小鼠模型,伤后均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BMSCs组自第3d脑挫伤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小,伤后7d NSS评分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GFP移植后在脑挫伤内及周围可见绿色荧光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荧光分布量逐渐增加,提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逐渐向损伤灶及周围迁移定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检测显示,伤后3d及14d BMSCs组小鼠脑组织损伤区NSE、GFAP阳性细胞数量均较对照组、模型组明显增多,伤后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移植入创伤性颅脑损伤小鼠体内,伤后早期即向脑损伤区迁移、聚集,并在损伤区内存活、增殖、分化,增加了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脑挫伤面积,从而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这可能与干细胞改善脑组织损伤区的内环境,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及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等因素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蚌埠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51.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创伤性脑损伤[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3年01期

2 潘晶晶;陶进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年05期

3 苏文娜;;外军卫勤研究系列讲座(40) 美军创伤性脑损伤防治工作简介[J];人民军医;2011年04期

4 杨勇;;重组生长激素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伴生长激素降低4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19期

5 鲁晓杰;镁离子与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9年06期

6 王荣华;;常练平衡防跌倒[J];长寿;2009年11期

7 都爱莲,丁新生;创伤性脑损伤保护性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1期

8 胡福广,白宝忠;创伤性脑损伤救治中的几个问题[J];河北医药;2002年10期

9 李茜;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7期

10 周旺宁,陈忠平;创伤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和治疗策略[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友平;梁子敬;;创伤性脑损伤生物学标记的临床研究进展[A];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宁;;创伤性脑损伤:重症监护治疗[A];中国重症医学的创新与发展——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暨第九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危重病医学全国会议会刊[C];2010年

3 丛明;刘兴波;;免疫应答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谢彩霞;;创伤性脑损伤肠屏障功能障碍与营养治疗[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衣昕;;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皮质的神经再生情况[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6 衣昕;金国华;秦建兵;成翔;;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皮质内源性神经再生[A];华东六省一市第22届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术年会暨山东解剖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封菲;王晓楠;章顺荣;高越;;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A];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教项目老年人优化健康管理研讨班论文汇编[C];2013年

8 吴秀杰;施炜;夏亮;聂德康;陈建;;在创伤性大鼠脑损伤中Pirh2促进p27kip1的泛素化降解参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过程[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李永财;马东明;王勇;姜正林;陈岗;何鹏;许世辉;;高压氧疗法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氧化应激损伤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符跃强;许峰;;儿童创伤性颅高压治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原;创伤性脑损伤困扰驻伊美军[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志坚;载脂蛋白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2 赵子龙;线粒体微粒在创伤性脑损伤相关凝血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3 周宏珍;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对海马内未成熟神经元作用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刘文鹏;不同途径自体移植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兔创伤性脑损伤[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5 卢奕;人羊膜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段虎斌;创伤性脑损伤神经源性机制及其干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7 冯兴军;脑红蛋白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8 孔晓冬;自然杀伤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变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9 傅西安;创伤性脑损伤及低温脑保护机制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10 张文学;血管内皮祖细胞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闪;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血清AQP4、pNF-H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D];河北大学;2015年

2 唐芳芳;TLR4、NF-κB及IL-1β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D];郑州大学;2015年

3 万志平;雷帕霉素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空间记忆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4 吴永;瘦素在创伤性脑损伤中抗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赵静;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6 邹飞辉;Triad1与UBE2Q1的相互作用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D];南通大学;2014年

7 周维多;创伤性脑损伤术后血浆渗透压变化及其与ICP、CPP及预后相关性[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玉壮;小泛素类修饰特异性蛋白酶3在小鼠脑损伤模型中的表达与细胞内定位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9 崔刚;NOGO-A在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脑组织含量表达及干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10 王钰洁;Carnosine在小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14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214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0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