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本文关键词: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颈椎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28例单节段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使用传统颈前路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A组),12例患者使用颈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NDI评分、吞咽困难发生率以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吞咽困难发生率B组低于A组;两组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在术后相同时间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NDI评分相比,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及高度增加率在术后1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B组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术后各时间段B组均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C2~C7节段Cobb术后各时间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单节段颈椎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Zero-P椎间融合器能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并在手术时间、术后颈椎生理结构恢复方面优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分类号】:R687.3
【正文快照】: 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目前颈椎病治疗的最常用手段,此术式能有效重建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具有减压充分、固定牢靠、创伤小、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等优点,被认为是颈椎病治疗的“金标准”[1]。然而,由于颈前路钛板存在一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友亮;吴一雄;胡辉东;丁亮华;陆佳俊;黄小斐;文会龙;杨光;;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年11期
2 陈扬;钱文彬;蓝涛;郭伟壮;赵忠玮;杨新建;;2种前路手术方法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年05期
3 梁必如;严坚强;孙奎;李大刚;吴俊哲;;颅骨牵引联合短节段枕颈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治疗寰枕融合畸形并寰枢椎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年05期
4 马骏雄;项良碧;王琪;陈语;于海龙;刘军;;椎前软组织肿胀和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吞咽困难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年07期
5 买尔旦·买买提;邓强;盛伟斌;梁卫东;代杰;;Centerpiece钛板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年07期
6 贾叙锋;刘双;王彦博;叶飞;雷飞;冯大雄;;ACCF和ACDF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评价[J];重庆医学;2014年24期
7 林泉;周长嵩;陈挺霖;崔为良;;棘突-侧块锁定法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年11期
8 刘瑞端;贾长青;;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治疗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年01期
9 陈扬;杨泽雨;杨欣建;任凯;钱文彬;蓝涛;赵忠玮;张小骞;;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与C-JAWS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年03期
10 胡迪;王少飞;晁建虎;刘东钱;尚荣安;杨嘉;杨永辉;;2种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祁敏;;ACDF术式中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分析[A];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成日;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韩成日;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周珂;三种颈前路减压术式的早期疗效比较[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占磊;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D];青海大学;2013年
2 隗合雨;伴终板硬化的Modic Ⅱ型改变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疗效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3 李磊;Zero-p内固定系统与传统内固定系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比较[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4 关涛;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D];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
5 曾冠楠;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D];郑州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海军;周跃;王建;郝勇;吕宏琳;李民;;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对植骨融合早期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2 李春海;叶伟;李鉴轶;黄东生;刘尚礼;张硕凌;;后路椎间融合器对不同节段腰椎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年06期
3 崔岩;吴雪晖;许建中;;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8年10期
4 董健文;戎利民;蔡道章;王昆;徐义春;金文涛;;单独置入扩张型椎间融合器再次修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建腰椎稳定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6期
5 张治国;熊波;章佩;;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04期
6 李庆春;覃格姬;乔镇;刘大成;李彤;黄永玲;;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优化设计[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04期
7 王晨;顾一飞;袁文;杨立利;;可吸收脊柱椎间融合器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年05期
8 刘延群;张俊忠;;不同材料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性能评估[J];中国医学创新;2010年36期
9 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赵卫东,艾福志,黄文华;应用三维运动研究不同后路椎间融合器对腰椎节段稳定性的影响(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7期
10 孙浩林;李淳德;;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海军;周跃;范丽静;王建;初同伟;王卫东;郝勇;吕宏琳;李民;徐峰;;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降解过程的动物实验研究[A];2009“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暨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选集[C];2009年
2 邓树才;郝永红;孙贵明;吕工一;;应用不同形状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的应用比较[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远;任忠明;张玉良;吴宏飞;裴斐;金辉;;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远;任忠明;;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修鹏;宋跃明;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孔清泉;刘浩;裴福兴;屠重棋;段宏;;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A];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1年
6 宋跃明;周春光;屠重棋;段宏;裴福兴;严永刚;李鸿;;可降解多元氨基酸共聚物/磷酸钙复合材料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制备及力学性能测试[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吕宏琳;周跃;郝勇;;颈椎间融合器的研究与进展[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蒋电明;梁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对山羊颈椎融合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凤山;汪星;孙宇;王少波;李迈;潘胜发;于淼;;颈椎前路减压应用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颈椎病[A];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文益民;蓝旭;张军华;王世勇;李慎松;张巧娥;;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定的临床观察[A];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于京玄;骨头缺损可以“私人订制”[N];西安日报;2014年
2 段军军 曾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诞生[N];健康报;2006年
3 记者 史俊斌;3D打印钛合金假体肩胛骨和锁骨全球首次应用于临床[N];科技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兵;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可降解椎间融合器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2 丁金勇;新型组合式多用腰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和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3 郝勇;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动物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4 梁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5 吴德升;颈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有限融合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6 滕海军;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7 马金梁;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8 昌耘冰;腰椎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应用基础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9 张竞;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基础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10 李国;腰椎前路碳纤维加强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丽;改良颈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王晓峰;肾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3 王佳琦;新型多孔钛椎间融合器的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崔岩;生物学颈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5 刘大勇;增强型β-磷酸三钙(β-TCP)颈椎间融合器在山羊颈椎融合中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彭磊;聚氨基酸/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植入山羊颈椎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7 田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杨通宝;两种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不稳症的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9 相子民;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10 方晓辉;腰椎撑开式椎间融合器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27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227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