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血管内栓塞术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2-13 14:49

  本文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双容积图像融合 残留动脉瘤 出处:《实用医学杂志》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血管内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梅州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2016年1-6月4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栓塞前均行2D-DSA及3D-DSA检查,确定责任动脉瘤后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者认为栓塞满意后即刻行3D-DSA复查,应用数字减影三维重建技术中的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在AW(Advantage Workstation;GE Medical System)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融合,评价动脉瘤栓塞的效果。结果:46例患者共发现52枚动脉瘤(4例为多发动脉瘤),均顺利进行介入栓塞术(其中38枚动脉瘤单纯行弹簧圈栓塞,14枚动脉瘤在支架或球囊辅助下栓塞),均在AW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图像融合,在融合图像的46例患者中:30例动脉瘤内无造影剂充填,10例瘤颈处见造影剂显影,瘤体部无造影剂显影,6例瘤体内见造影剂显影。结论:根据双容积图像融合技术来评估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残留情况来判断弹簧圈栓塞的致密程度及残留瘤腔大小,有助于术者判断动脉瘤栓塞术后是否继续进行栓塞或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并且为以后的术后随访复查提供重要信息。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double volume image fusion in interventional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46 patients with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treated in the interventional operating room of Meizhou people's Hospital from 2016 to June 2016. Both 2D-DSA and 3D-DSA were performed before embolization, and 3D-DSA was perform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successful embolization. Using the double volume image fusion technology in the digital subtraction 3D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image fus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post processing workstation of AW(Advantage Workstation GE Medical system. Results A total of 52 aneurysms were found to be multiple aneurysms in 46 patients. All of them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successfully (among them 38 aneurysms were embolized by coils alone and 14 aneurysms were placed in stents or spheres). The image fusion was completed on the AW post processing workstation. In 46 patients with fusion images, contrast media were found in the neck of 10 patients without contrast media filling in 30 cases of aneurysms. Contrast agent was found in 6 cases of tumor without contrast agent. Conclusion: the density and residual size of coil embolization can be evaluated by double volume image fusion technique after embolization of aneurysm. It is helpful to judge whether the aneurysm should continue to be embolized or to guide the next treatment plan, and to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follow-up and reexamin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
【分类号】:R651.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现成;;图像融合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综述[J];医疗装备;2010年09期

2 张敏;王军辉;陈亚玲;刘玉珂;;应用图像融合技术诊断髋臼唇损伤——图像融合技术在骨与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一)[J];中医正骨;2010年09期

3 郝利国;刘志鹏;;医学影像图像融合技术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阮春,李月卿,王昌元,田庆新,朱向玉,李祥林;运用图像融合技术提高CR影像质量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年09期

5 王鸿智;陈正国;孟庆乐;何川东;杨兴;;图像融合技术诊断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2009年09期

6 王义海;张瑾熔;张国庆;陆艳荣;;图像融合技术在肺癌患者定位误差分析中应用初探[J];中国肿瘤临床;2010年14期

7 王义海;王海峰;陆艳荣;张瑾熔;张国庆;;应用图像融合技术分析CT模拟定位误差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8 黄晓明,吴向阳,张超群;PET/CT图像融合技术[J];医疗卫生装备;2004年09期

9 张祥松,何作祥,唐安戊;交互式胸部~(18)F-FDG PET与CT三维容积图像融合技术的建立[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10 胡峻;PET/CT图像融合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医疗装备;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敏志;李钢;张仁斌;;图像融合技术现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2 李熙莹;黄镜荣;;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金伟其;;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及其进展[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倪国强;;图像融合技术及其新进展[A];第三届全国数字成像技术及相关材料发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蒋益钢;;图像融合技术在显微医学图像中的应用的研究[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何瑾;左保军;范志刚;;基于小波变换的特征级图像融合技术[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李琳莉;刘永信;巴雅日图;;基于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的人脸识别[A];第十一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蕾;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王念一;脉冲发放皮层模型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3 李光鑫;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雅;红外与可见光数字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戴向东;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李健楠;无线EIT系统设计及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4 王蕙;基于区域划分的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李飞;X射线安检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东南大学;2015年

6 潘现甫;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岳超;基于FPGA的偏振与光谱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申娇;红外热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6年

9 韩啸;多源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10 林宇轩;低照度CMOS与非制冷红外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508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508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d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