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脑深部电刺激不同靶点治疗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分析及术后程控参数分析比较

发布时间:2018-03-08 07:03

  本文选题:肌张力障碍 切入点:脑深部电刺激 出处:《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Tulpius最早于1652年在临床上根据对痉挛性斜颈的观察提出有关肌张力障碍的概念。之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Oppenheim于1911年第一次初步总结出肌张力障碍的概念。以后随着对该疾病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1984年国际肌张力障碍医学研究基金会顾问委员会提出了肌张力障碍疾病的定义:一种因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肌张力障碍疾病是在功能神经外科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虽然借助于分子生物学、影像学等学科的帮助,让我们对该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它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了,对其治疗手段仍处于对症治疗的层面。目前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长期服药导致药物疗效降低甚至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最终都将借助外科手术治疗。肌张力障碍的外科手术治疗经历了从外周神经(肌肉)切断术、丘脑或苍白球切断术、立体定向脑内多靶点射频毁损术到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术是目前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可逆、可调、可控的特点。目前,国内外临床上运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肌张力障碍所选用的靶点主要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和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但是对于两个靶点的疗效有无差异、两个靶点所需的刺激参数有无差异以及术前对患者的手术适应症如何把握的问题均尚无定论。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我们设计该课题,通过对29例原发性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分别接受stn与gpi电刺激和其中21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其手术前后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bfmdrs)的差异和术后两个靶点(丘脑底核和苍白球内侧部)参数的差异,并探讨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和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机理,从而探索上述问题,为临床医生进一步深入认识该疾病、术前手术适应症的把握和dbs手术对肌张力障碍疾病预后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总结我科从2004年12月-2013年6月采用stn-dbs及gpi-dbs手术治疗的34例肌张力障碍患者。在课题的第一部分,根据bfm肌张力障碍评分对其中29例原发性患者组和继发性患者组分别运用两个靶点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运动学和生活能力两个方面的评分,统计学分析比较两个靶点治疗的患者在上述两方面的异同,从而评估两个靶点疗效的差异并总结相应的手术适应症,进而指导临床实践。课题第二部分,通过对21例采用stn-dbs及gpi-dbs治疗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程控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观察电刺激上述两个靶点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时所需的刺激参数的有无异同。结果:34例患者行dbs手术均顺利。术后常规复查头颅mri显示颅内电极位置准确。一期手术后行临时体外电刺激观察疗效,发现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有4例患者术后未获得缓解、1例患者植入脉冲发生器后感染,此5例患者最终将全套刺激装置取出。其余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二期手术开机后的随访。本课题第一部分对29例肌张力障碍患者手术前后的状况进行观察。将29例患者根据病因和刺激靶点不同分为四个小组:原发性-stn组、原发性-gpi组、继发性-stn组和继发性-gpi组。根据bfmdrs对上述各组病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评分显示,上述两个靶点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均可使其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并且bfm评分之运动评分和残疾评分都随刺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经过统计学分析,原发性-stn组和原发性-gpi两组患者的术后不同时期的bfm评分相对于术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后继发性-stn组和继发性-gpi组患者的bfm评分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和术前相比较其改善程度不显著,即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bfm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四个小组术后相同时期运动评分的组间比较结果:原发性-stn组与原发性-gpi组在术后1月、3月和6月时的平均改善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和24月上述两组运动评分平均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理比较上述两组的残疾评分,术后1月时原发性-stn组与原发性-gpi组改善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月、6月、12月、24月两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stn组和继发性-gpi组患者术后运动评分和残疾评分改善均不显著(p0.05)。病程较长(20年)的患者、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dbs手术疗效较差。发病较晚(40岁)的患者且病情进展迅速者手术疗效差。课题第二部分对21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术后程控参数观察发现,stn组术后程控参数:电压1.3-3.2v,脉宽60-120μs,频率60-185hz。gpi组术后程控参数:电压2.0-3.8v,脉宽60-150μs,频率30-150hz。原发性stn组与gpi组患者在术后3月、6月和1年时的程控参数均未发现有显著差异。结论: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术是治疗肌张力障碍疾病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并具有可逆、可调、可控性的特点。电刺激丘脑底核或苍白球内侧部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疗效优于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从远期疗效看,stn-dbs和gpi-dbs对肌张力障碍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基本一致,但是刺激stn或比gpi在术后较早期即可观察到症状的改善。丘脑底核(stn)和苍白球内侧部(gpi)是目前功能神经外科治疗肌张力障碍所选择的两个主要的靶点。两个靶点的术后程控参数在电压、脉宽和频率三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总体来看,电刺激gpi比stn所需刺激电压有稍高的趋势。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红玉,司凤娥,蔚变霞,贺越虹;药物所致的小儿急性肌张力障碍临床诊治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2年02期

2 郝英霞,周玉萍;氟西汀致急性肌张力障碍2例报告[J];四川精神卫生;2002年03期

3 刘宁疆,张本恕;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年06期

4 杜怡峰,刘兆孔;肌张力障碍 概述[J];山东医药;2005年19期

5 刘宁疆 ,张本恕;肌张力障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5年04期

6 牟君,王运良,谢鹏;肌张力障碍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9期

7 Schrag A.,Trimble M. ,Quinn N. ,Bhatia K. ,江山;顽固性肌张力障碍综合征:103例报道[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3期

8 李涛;叶明;李承晏;;肌张力障碍[J];临床内科杂志;2006年06期

9 柏兴华;;在管理和治疗肌张力障碍中护士的角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年12期

10 曹燕滔;李振洲;张昕;;阵发性运动诱发的肌张力障碍1例[J];武警医学;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新华;汤晓芙;李力波;王琳;;北京地区834例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型及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董伟;朱军;常鹏飞;;肌张力障碍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赵群峰;;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误诊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彭国平;袁敏;王康;罗本燕;;发作性运动诱发的肌张力障碍8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焕光;马羽;胡文瀚;杨岸超;张颖;张建国;;3-硝基丙酸诱导继发肌张力障碍大鼠模型的行为学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常鹏飞;董伟;左焕琮;;山豆根中毒致全身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和实验证据:新的肌张力障碍模型[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李宇;何志义;;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析报告[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刘鼎;李国良;;夜间阵发性肌张力障碍三例临床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徐评议;丁红珂;李毅;周桃峰;骆飞飞;;肌张力障碍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杨扬;孙虹;黄德晖;武雷;吴卫平;;中国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患者的临床与基因学特点[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吴小炼;口颌肌张力障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万同己;谨防药源性急性肌张力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吴小炼;口颌肌张力障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采写 本报记者 叶芳 实习记者 董婷 通讯员 伍晓毅 受访专家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殷建瑞 副教授;运动障碍者要学会放松[N];广东科技报;2008年

5 时仲省 高思敏 刘春阳;河南医大新法治疗肌张力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傅德明;利培酮致急性肌张力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1年

7 雯心;脑深部刺激可治肌张力障碍[N];健康报;2006年

8 建平;DBS疗法改善肌张力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凌燕;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遗传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2 田原;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全脑灰质形态学研究、危险因素及生命质量调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张社卿;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4 陆艺;肌张力障碍性震颤临床及电生理特征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5 王琳;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局灶型肌张力障碍的治疗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陈党红;舒筋颗粒对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明玉;一个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基因突变筛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张凯;脑深部电刺激不同靶点治疗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分析及术后程控参数分析比较[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3 刘潇潇;华东地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和面肌痉挛的流行病学调查[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伟;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和睡眠障碍及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5 张保艳;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2年

6 张建园;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2例临床及基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3年

7 陈蕾;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8 孙继明;肌张力障碍疾病代谢组学的诊断探索及颈动脉外膜剥脱手术前后小分子代谢物的差异[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9 周海燕;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鸟苷酸环化水解酶Ⅰ基因突变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10 王琳;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82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582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a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