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抗体预防硅凝胶假体植入术后包膜挛缩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8 14:55
本文选题:假体植入 切入点:包膜挛缩 出处:《扬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包膜挛缩是硅凝胶假体隆胸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药物对包膜挛缩的预防和抑制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实验在包膜挛缩并发症的高发期,通过埋置在假体周围腔隙的多侧孔导管灌注CT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抗体液,从包膜的组织学、病理学以及超微结构等角度,观察了 CTGF抗体对包膜形成及挛缩的影响。目的:研究CTGF抗体对硅凝胶假体植入术后包膜形成及挛缩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0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共分5组(A、B、C、D、E),每组20只(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只,每只大鼠于腹部肌层下植入l0ml假体1个)。将一特制的多侧孔管道埋置在假体周围腔隙,导管的注射壶埋置于远离假体的皮下。在术中、术后1、2、3、6月,实验组灌注1ml CTGF多克隆抗体(2ug/0.2ml),对照组灌注1ml生理盐水。在术后1、2、3、4、8月,依次从ABCDE组取20只大鼠,评估Baker评分,麻醉状态下将小假体及包膜完整取出。观察包膜形状,测量假体压缩率,进行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等,观察包膜的组织学特点。在电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的特点和分布,并用电泳法进行胶原分型的测定。结果:1.大体观察术后1月,两组假体均未见到完整的包膜组织。术后3-4月,包膜则分为两层:外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色泽黄润、稍暗,容易钝性剥离;内层组织致密韧厚,色泽光鲜、发白。其中,实验组包膜柔韧性较好,厚度也较对照组薄。2.物理检查2.1 Baker 评分:1个月后,实验组的Baker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1)。在两组内,Baker评分均稳步增高(p0.05,前3个月),4个月后则趋于稳定(p0.05)。2.2假体压缩率:两组的假体压缩率均逐渐下降(p0.01,前3个月),4个月后无显著变化(p0.05);1个月后,实验组的假体压缩率均较对照组高(p0.01)。2.3包膜厚度:所有假体的包膜厚度均逐渐增厚(p0.01,前3个月);实验组假体的包膜厚度均较对照组低(p0.01,1个月后)。3.胶原检测3.1 胶原总量的测定:所有的包膜胶原含量均逐步增高(p0.01,前3个月)。包膜成分稳定以后,实验组的包膜胶原含量较对照组低(p0.01,4个月后)。3.2 Ⅲ型/Ⅰ型胶原比值:所有的包膜Ⅲ型/Ⅰ型胶原比值均逐渐增高(p0.01,前3个月)。实验组的包膜Ⅲ型/Ⅰ型胶原比值均比对照组高(p0.01)。4.组织学检查4.1 HE染色:术后1月,包膜的组织结构尚不完整,主要是纤维组织构成的较薄弱的片状结构,成纤维细胞处于增生活跃期,合成少量处于幼稚状态的胶原纤维。2个月时,纤维组织层大量增生,呈致密状态,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更为迅猛,胶原纤维趋于成熟。术后3到4月,组织成分基本稳定。术后前4个月,所有假体包膜的组织成分均呈动态变化:细胞成分越来越少,胶原纤维逐渐合成,并有序排列。包膜厚度明显增加,韧性加强。4.2天狼猩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后,发红光部分为Ⅰ型胶原,绿光的则为Ⅲ型胶原。其中,Ⅰ型胶原数量明显多于Ⅲ型胶原。术后2到8月,实验组的包膜Ⅲ型胶原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多。4.3电镜检查:包膜均分为两层:内层为坚韧的致密层,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呈层状排列,期间散布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合成的胶原纤维多平行排列。致密层再分为两层:细胞层和细胞纤维层。细胞层包含有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和少量胶原纤维,非常紧密;细胞纤维层主要为胶原纤维,有少许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等。包膜外层则为疏松结构,有成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穿插其中。实验组的包膜明显比对照组薄,柔韧性较好,胶原纤维纤细。挛缩硬化组的包膜中,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数量比较充分,且功能非常活跃。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抗体能够抑制胶原的合成,预防包膜的形成及挛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55.8
,
本文编号:1584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5843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