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研究:现状和展望
本文选题:椎间盘 + 椎间盘退化 ; 参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年02期
【摘要】:背景:椎间盘退化是古老而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受到环境和基因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发病的机制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往研究对于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的探讨仍然不够深入,而近年来分子机制研究的有了长足的发展。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总结并讨论椎间盘退化的分子机制,为其有效治疗提供基础。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期刊论文和Medline数据库,检索时间:2005年至2015年,检索词分别为"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环境因素、基因、基质、降解酶、炎症因子、生化环境、治疗"和"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molecular mechanism,environmental factors,Genes,matrix,degradation enzyme,inflammatory factor,biological environment,treatment",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围绕椎间盘退化的机制,从基因、细胞衰老与凋亡、降解酶与基质和炎性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总结,探讨椎间盘退化的发生机制以及可能的有效方式。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53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52篇文章。结果表明独特的结构和生化特性使得椎间盘易于发生退化。传统的观念认为环境因素(如职业、吸烟)是诱发椎间盘退化的主要因素,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基因对椎间盘退化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细胞外基质生成减少,降解酶增加,炎症因子的过表达共同造成椎间盘整体结构的破坏,加速椎间盘退化进程。椎间盘退化的有效治疗需要对其分子机制有详细的理解。尽管目前对于椎间盘退化的分子媒介有了进一步认识,椎间盘内复杂的生化环境对治疗仍是巨大的挑战。
[Abstract]:Background: disc degeneration is one of the ancient and common clinical diseases. Its pathogenesis is complex and affected by environment and gene. The pathogenesis of disc degeneration is still controversial.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technology,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disc degeneration are still not deep enough,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 has made great progress.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discus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by literature retrieval.Methods: the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and Medline database were searched by computer by the first author. The retrieval time: from 2005 to 2015, the key words were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molecular mechanism, environmental factors, gene, matrix, degradation enzyme".Inflammatory factors, biochemical environment, treatment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molecular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molecular molecular mechanism ", Chinese and English, respectively.The mechanism of disc degeneration was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gene, cell senescence and apoptosis, degradation enzyme, matrix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the mechanism and possible effective way of disc degeneration were discussed.Results & conclusion: a total of 153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and 52 articl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is prone to degeneration due to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The traditional view is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occupation, smoking)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duce disc degeneration, but now more and more research has proved that ge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cause disc degeneration.The decrease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the increase of degradation enzyme and the over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lead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whole structure of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accelerate the degenerative process of intervertebral disc.Effective treatment of disc degeneration requires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its molecular mechanism.Despite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media for disc degradation, the complex biochemical environment within the disc poses a huge challenge to treatment.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脊柱外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351)~~
【分类号】:R6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玉龙,刘继文;紧张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年04期
2 陈义,黄秀榕,祁明信;细胞胀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年11期
3 翁鹭娜;黄河宁;;茶多酚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年04期
4 陈淑珍;甄永苏;邵荣光;;力达霉素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年06期
5 袁卫红,宋晖,陈必良;早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00年10期
6 李艺,杨信怡,游雪甫;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5年04期
7 李新枝;蔡佩玲;牟林春;;镉致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年02期
8 鞠桂芝;低水平辐射及有关因子生物效应的生化与分子机制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4年04期
9 ;《聚丙烯酸甲酯/非晶体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大鼠肺脏/胸膜的急性与亚急性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J];安全;2012年11期
10 陈洁;赵正言;;摄食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祝慧凤;徐晓玉;;中医药影响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血瘀证高级论坛和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4年
2 孙长灏;;肥胖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及几个新领域[A];首届中国西部营养与健康、亚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戴克胜;;不同重力环境下血小板生理功能改变及其分子机制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丁梅;;神经突触特异性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5 陈蔚;张晓博;叶娅;张京娜;王世明;陈金朋;瞿佳;;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诱导的小鼠干眼模型及分子机制研究[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根林;姜槐;付一提;曾群力;鲁德强;;极低频磁场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沙家豪;;精子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分子机制研究(英文)[A];2012全国发育生物学大会摘要集[C];2012年
8 朱彪;;卡波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刘冬英;王茵;;茶叶多酚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妇幼与青少年营养进展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孕妇、乳母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宣传推广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刘冬英;王茵;;茶叶多酚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A];食品、饲料安全与风险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吴一福;心脑血管保护分子机制研究瞄准新思路[N];中国医药报;2012年
2 王旭东;开拓鼻咽癌变分子机制研究[N];科技日报;2007年
3 章米力;我国在血栓形成分子机制研究领域获得进展[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记者 熊昌彪;片仔癀抑癌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14年
5 通讯员 张献怀;严重创伤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项目纳入国家973计划[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梦陶;代谢基因FH和SDH突变导致代谢失衡调控表观遗传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张军东;抗真菌天然产物的筛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徐诚望;EDAG调控造血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4 李大为;RLIM参与p53功能调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杨海燕;Fechtner综合征的临床及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汪晓燕;滋补肝肾、行气活血类中药延缓线虫衰老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7 以敏;桃仁改善不同病因所致血液循环障碍的药效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8 郭珊珊;多甲氧基黄酮的抗炎活性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薛妮娜;新型HSP90抑制剂筛选及抗胰腺癌增殖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 HSP90抑制剂诱导胰腺癌细胞IGF-1Rβ自噬性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10 许婵娟;GABA_B受体神经保护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其与G蛋白动态相互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剑锋;甲基苯丙胺急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秦园;CD36对LPS诱导的自噬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王成泉;体内Period2基因调控X线照射后人胶质瘤细胞MDM2基因致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忠翔;重金属镉胁迫细胞氧化毒理分子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5 王晓红;桃柁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万霞;TRPA1通道整流的决定因素及分子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7 陈宏鑫;~(125)I粒子植入对正常家兔喉组织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8 胡仁萍;纳米氧化钛导致小鼠学习记忆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雷蕾;Tespal调控T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李倩;自由基清除剂Tempol的抗缺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34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73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