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单、双侧脑灌注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脑保护效果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0 00:30

  本文选题:主动脉夹层 + 双侧脑灌注 ; 参考:《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单、双侧选择性脑灌注的技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置换手术中脑保护的临床效果,并探究其在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功能不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统计分析齐鲁医院心血管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庞昕焱手术组同一术者行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各项病例资料,根据术中停循环阶段选择性脑灌方式上的差别,分成单侧脑灌(USCP)组和双侧脑灌(BSCP)组共两组。分析病例的年龄、体重、术前合并症,手术方式、体外循环(人工心肺旁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气管插管带管时间、神经系统功能不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后转归等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并采用Studentt检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单侧脑灌注组和双侧脑灌注组在术后神经系统功能不全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术前、术中相关资料与术后神经系统功能不全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收录的临床病例资料共计患者114例,其中包括单侧选择性脑灌(USCP)组患者共32例,双侧选择性脑灌(BSCP)组患者共82例。两组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功能不全的发病率分别为46.88%(TND 28.13%,PND 18.75%)和15.85%(TND 12.20%,PND 3.66%),术后平均苏醒时间分别为 15:11 ± 14:36(h)和9:02±8:07(h),以及术后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81.25%和93.90%,两组患者资料间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功能不全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前神经系统功能不全情况(OR:6.80)、术中脑灌注方式(OR:3.81)和辅助循环时间(OR:1.04)。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行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治疗:1.术中采用双侧选择性脑灌可有效地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功能不全并发症的发生,相较于单侧选择性脑灌更加安全、可靠。2.患者的发病类型、术中中低温停循环温度对术后神经系统功能不全并发症的发生有影响。3.术后神经系统功能不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患者的苏醒时间及预后转归有影响。4.术后神经系统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为术前神经系统功能状况、术中脑灌注方式和辅助循环时间。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anford A aortic dissection undergoing aortic arch replacement, and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neurological insufficienc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the data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tanford A aortic dissection treated by aortic arch replacement in Pang Xinyan group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 during circulatory arrest,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USCP group and BSCP group. Age, body weight, pre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perative methods, time of CPB (artificial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ime of aortic occlusion, time of arrest of circulation, time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of tracheal intubation with tube were analyzed. The occurrence and prognosis of complications of nervous system insufficiency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y Studentt test, chi-square test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nilateral cerebral perfusion group and bilateral cerebral perfusion group in postoperative nervous system insufficiency, and to analyz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operative and operative data and postoperative nervous system insufficiency. Results 114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32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 (USCP) and 82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 (BSCP).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nervous system dys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46.88%(TND 28.13 and PND18.75) and 15.85%(TND 12.20 and PND3.66.The average recovery time after operation was 15:11 卤14: 36hand 9:02 卤8: 07h, respectively, and the cure rate was 81.25% and 93.90%, respectively. The relative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nervous system dysfunction were: preoperative neurological insufficiency (OR: 6.80), intraoperative cerebral perfusion mode (OR: 3.81) and auxiliary circulation time (OR: 1.04g). Conclusion Aortic arch replacement is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anford A aortic dissection. Bilateral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nervous system insufficiency, which is more safe and reliable than unilateral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 The type of disease, the temperature of hypothermia and circulatory arrest during operation had an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nervous system insufficiency. 3. 3.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nervous system insufficiency affected the recovery tim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4. 4.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were preoperati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traoperative cerebral perfusion and auxiliary circulation time.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敏雯,袁高辉,沈剑清;主动脉夹层误诊分析(附4例报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11期

2 刘亚民,吴晓双,陈丽华;主动脉夹层7例诊治体会[J];吉林医学;2000年06期

3 张娅莉,马利;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发主动脉夹层误诊[J];临床误诊误治;2001年03期

4 刘旭东;主动脉夹层误诊精神症状1例[J];四川医学;2001年03期

5 阎明;主动脉夹层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12期

6 汪健,王咏梅;主动脉夹层12例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1年04期

7 彭整军;邓伟哲;赵怡;;急性型主动脉夹层7例的诊治体会[J];沈阳部队医药;2001年01期

8 任绍新,孙红生;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1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2年20期

9 孟章文,梁胜奇;主动脉夹层3例误诊探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2年09期

10 刘淼冰,张海燕,李丽华,肖黎保,李春盛;老年人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J];中国急救医学;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进;左保蓉;;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汪利宗;陆士奇;丁礼;;老年主动脉夹层30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石可;李岭;;26例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吕顽;;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蔡振林;孙克玉;刘梅;朱洪松;;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对患者预后的评价[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何军;;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7 王晋军;姜桂喜;胡文贤;薛智军;李强;;11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治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庆论文集[C];2011年

8 匡世珍;;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救护理[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沈洪;康瑜;姚志峰;陈永乐;史静;姚晨玲;童朝阳;魏来;王春生;舒先红;;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及误诊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孙伯青;程刚;许铭;;主动脉夹层20例临床诊治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枫;45-70岁警惕 主动脉夹层危害[N];北京日报;2012年

2 记者 李颖;每年新发主动脉夹层病例约20万[N];科技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李木元;主动脉夹层:熟视岂能无睹[N];人民政协报;2013年

4 衣晓峰 冯宇曦 本报记者 郑伟;主动脉夹层患者呈年轻化趋势[N];黑龙江经济报;2013年

5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 庄郁峰;升主动脉夹层 微创治疗获突破[N];健康报;2013年

6 记者 李天舒;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取得重要进展[N];健康报;2009年

7 北京安贞医院 刘宁宁 卢晓娣;生死时速 抢救主动脉夹层患者[N];北京日报;2009年

8 记者孙梦 通讯员李彦忠;“双烟囱”技术治复杂主动脉夹层病[N];健康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朱国旺;主动脉夹层难防难治腔内治疗是发展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赵晴晴;装个盾牌治主动脉夹层[N];健康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荪;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基因表达谱生物学通路分析与基因调控网络构建[D];复旦大学;2013年

2 齐鹏;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梁凯;杂交技术在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肖煜;miR-22在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5 张敏宏;一款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新型一体式支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6 张怡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预后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7 陈良威;近端“三明治”技术对急性Ⅰ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瓣预后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刘正琴;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常见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系列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9 胡国富;287例主动脉夹层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贾文霄;主动脉夹层磁共振诊断及与超声等诊断方法的比较[D];新疆医科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鹏;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及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葛阳阳;Debakey Ⅲb型主动脉夹层中起源于假腔的胸段分支动脉与动脉重塑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李笑;中国汉族人群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与主动脉夹层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周阎;急性与慢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对比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翔;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6 段旭洲;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炎性反应与肺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7 谷梦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与正常人miRNA-146差异表达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刘鹏;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不同时期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9 王岩;血尿酸水平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10 于海滨;应用联合诊断评价血清标志物对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及预后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75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775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5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