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保残与非保残重建术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
本文选题:交叉 + 韧带 ; 参考:《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第一部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及数量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的机械感受器形态与数量的研究,为ACL保残重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分别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关节镜下ACL单束重建术患者30例,按ACL损伤时间分为A1及A2组,其中A1组损伤时间≤3个月(15例),A2组损伤时间3个月(15例),另取因创伤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截肢术的患者15例,取其ACL组织,将截肢组定为A3组(15例)。2、将取得的标本做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标本中存在的机械感受器的数量及形态,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后发现A1组Ruffini小体有70个,Pacinian小体34个,Golgi小体12个,A2组Ruffini小体有46个,Pacinian小体14个,Golgi小体10个,A3组Ruffini小体有93个,Pacinian小体42个,Golgi小体18个。A3组Ruffini小体及机械感受器总数明显高于A1组、A2组,A1组Ruffini小体及机械感受器总数明显高于A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l、A2、A3组的Pacinian小体、Golgi小体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CL残端中存在Ruffini小体、Pacinian小体、Golgi样腱器官及游离神经末梢,这为保残重建提供了基础,保留残端重建ACL有益于恢复患膝的本体感觉。2、ACL损伤后其含有的机械感受器将有所减少,且在损伤3个月后残端中机械感受器的数量显著减少,对ACL保残重建术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造成影响。3、ACL残端机械感受器中Ruffini小体数量最多,其可能与在损伤膝关节本体感觉发挥的作用有关。第二部分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目的]通过对关节镜下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ACL的临床疗效分析,对比分析ACL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1、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的80例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保残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40例,男22例,女18例;非保残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40例,男26例,女14例。经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高年资医师主刀完成手术,均使用Endobutton固定股骨端,界面螺钉固定胫骨端。术后3、6、12月对各组患者行前抽屉实验、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及被动活动察觉阈值测量进行疗效评定。评价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ACL的临床疗效。2、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标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保残组与非保残组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标准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前抽屉试验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非保残组和保残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随访80例患者中,前抽屉实验非保残组阳性1例,阴性39例,保残组阳性2例,阴性38例。80例ACL重建患者术后较术前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较术前明显提高。2、术后保残组和非保残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保残重建ACL能够更好地恢复其本体感觉功能。[结论]1、关节镜下对膝关节进行ACL重建可以恢复正常膝关节的力学功能,为本体感觉功能早期恢复提供条件,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2、ACL保残重建可以促进移植物的在血管化;保留ACL残端中的机械感受器,能更好地促进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使移植物与骨隧道更好地贴合,防止出现雨刷效应,更利于腱骨愈合。3、膝关节保残重建术后可以早期恢复本体感觉功能,可以使患者更好地在早期进行运动,并避免出现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Abstract]:In the first part , the number and shape of mechanical receptors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were studied by SPSS 20.0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more than three months ( 15 cases ) in group A1 and three months ( 15 cases ) in group A2 , while the total number of mechanical receptors in group A2 and A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2 . Methods : 80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ere enrolled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 Among them , 40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were reconstructed , 22 males and 18 females .
There were 40 case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 26 male and 14 female in the non - salvage group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using the Endobutton to fix the femoral end . The postoperative Lysholm score and IKDC sco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05 ) .
The mechanical receptors in the stump of the ACL can be preserved , so that the restoration of the body sensation function can be improved better , the graft and the bone tunnel can be better fit , the rain brush effect is prevented , and the tendon bone healing is more favorable .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筋腱、韧带、滑囊疾病及损伤[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12期
2 刘永轶,王建业,李朝圣,范遗恩;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复合伤的动力性重建[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0年06期
3 孙康,王立德,张羽飞,范世革;急性前交叉韧带腱部Ⅲ度损伤单纯修补与重建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01年11期
4 王鸿;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治疗分析(附26例报告)[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1年04期
5 李波 ,张福秋 ,吴宏宇;髌韧带中1/3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J];中医正骨;2003年07期
6 徐卿荣,朱振安;负荷条件下前交叉韧带胫骨重建位置的等距特性[J];医学临床研究;2004年01期
7 徐雁;敖英芳;余家阔;王健全;刘晓鹏;安华;;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骨道位置对临床效果影响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8 马文谱;赵建彬;哈欣;高友娟;苑振峰;袁欣;;射频紧缩家犬前交叉韧带后血供重建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23期
9 李卫平;马文谱;宋斌;黄建荣;杨睿;宋洋;;射频紧缩治疗犬前交叉韧带的组织学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37期
10 李震;王迎春;纪斌平;;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与单束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刘华;凌晶;章云峰;何志勇;章军辉;狄正林;冯建翔;;前交叉韧带部分重建早期临床疗效观察[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马一鸣;李坚;许海波;陶勇;阎亮;刘国强;朱建华;杨峰;;节镜下解剖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刘洪亮;许树柴;李敏龙;;未成年人前交叉韧带体部完全断裂的修复方法[A];第二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骨伤科学术年会、第十九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姜鑫;张益民;郭永智;孙延山;王军;刘建永;;前交叉韧带上止点撕脱镜下缝合术的研究[A];第二届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第九次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傅宏;马海涛;毕大卫;刘道君;胡钢锋;翟利锋;朱元;;经损伤韧带包膜内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损伤[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林默涵;方迪培;容树恒;陈启明;;对双束前交叉韧带修复手术后回复多余的胫骨转动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葛杰;周谋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原则[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危立军;罗军;易观俊;王鹏;黄明;王灵海;;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韧带个性化解剖位重建前交叉韧带[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欧阳云飞;丁晶;杨军;金涛;陈斌;;前交叉韧带不完全性损伤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探讨[A];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1年
10 唐华;卢波;吴林;陈思历;昝中学;;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山东临沂 赵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几点注意[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2 南昌大学第四医院 孙贵才 (副教授);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N];家庭医生报;2008年
3 汤河子;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杨振岭 魏妍平;关节镜———重建膝部韧带[N];健康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宇晟;后交叉韧带断裂对前交叉韧带影响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谢静;损伤的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中的赖氨酰氧化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刘畅;同种异体皮质骨横穿钉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4 肖文峰;前交叉韧带分束及其断裂对外侧胫骨平台影响的力学和组织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蔡喜雨;自体4股乆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超;双束重建与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比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罗浩;关节镜下Endobutton与横穿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的疗效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3 李金;双源CT对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早期效果的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邓小文;残端牵张并增强缝合修复兔急性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尤志敏;前交叉韧带保残与非保残重建术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6 黄熠;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诊断和治疗[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7 王雪晖;前交叉韧带粘弹性特性的实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石俊俊;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与单束重建术早期临床疗效的比较[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9 李志超;保留残端纤维与剩余束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10 冯大源;部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81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78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