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脊柱矢状面失平衡

发布时间:2018-04-25 14:54

  本文选题:脊柱 + 矢状面失平衡 ; 参考:《山东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目前脊柱冠矢状面平衡是国内外的研究重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脊柱骨盆复合矢状面进行研究,认为脊柱矢状面平衡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脊柱畸形(各种类型的脊柱侧凸及脊柱后凸),脊柱骨折(外伤性及病理性骨折),脊柱炎症(脊柱结核、布氏杆菌病脊柱炎),脊柱退行性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等,部分患者失平衡原因不明。然而,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产生的具体机制仍在研究之中。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可以将脊柱矢状面失平衡分为结构性失平衡和非结构性失平衡。确定失平衡的类型及机制,对于纠正失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疾病导致的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发生机制,本文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研究模型,阐明该类患者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发生机制及主要特点。目的通过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及椎旁肌表面肌电图数据分析,描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矢状面序列的主要特点,探讨该类患者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发生机制,评估椎旁肌在维持脊柱矢状面平衡中的作用及评价经皮侧路椎间孔镜减压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3年山东省立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以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为主要首诊表现的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均于我科行经皮侧路椎间孔镜下间盘切除术。所有患者随访超过1年。对术前术后影像学矢状面脊柱-骨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参数包括:C7铅垂线(C7PL)至S1后上角水平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前腰痛情况及术后改善情况。术前术后对脊柱矢状面3个重要位置,T7/8水平,T12/L1水平及间盘突出节段水平两侧椎旁肌行表面肌电图检查,大力收缩募集电位值评估患者椎旁肌肌力。比较分析术前术后各参数变化,统计学方法为配对t检验,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脊柱矢状面平衡。影像学脊柱骨盆参数中,术后SVA,TK,PT较术前明显减小,SVA由术前11.6±6.6cm降至-0.5±2.6cm,TK由术前24.7°±11.3°降至术后22.0°±9.8°,PT由术前20.7°±7.8°降至术后15.8°±5.5°LL及SS较术前明显增大,LL由术前25.3°±14.0°增至术后42.4°±10.2°,SS由术前25.6°±9.5°增至术后30.4°±8.7°,PO.05,均有统计学差异。表面肌电图检查方面,T7/8水平,T12/L1水平及间盘突出节段水平两侧椎旁肌大力收缩募集电位值术后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分别为由(0.43+0.24mv,0.46+0.21mv,0.32+0.17mv)增至(0.76+0.34mv,0.73+0.17mv,0.95+0.31mv),P0.05,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ODI指数平均为77.8%,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4.2%。结论通过对比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术前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及矢状面3个重要位置两侧椎旁肌大力募集电位值可知,患者术前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主要是通过减少腰椎前凸,增加胸椎后凸,减少骨盆前倾实现的,术后矢状面平衡获得较好的恢复。该组患者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是由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椎旁肌在维持脊柱矢状面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说明动力性因素在维持脊柱矢状面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非结构性失平衡,早期行减压手术解除神经压迫,矢状面平衡可自发恢复。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mechanism of sagittal plane loss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 the mechanism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agittal plane loss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ere analyz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gittal plane loss balance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as 77 . 8 % , and the mean postoperative follow - up was 4.2 %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敏;桂斌捷;;腰椎滑脱患者脊柱矢状面及骨盆排列变化[J];安徽医药;2013年05期

2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殷刚;邱勇;刘臻;王斌;朱泽章;钱邦平;朱锋;马薇薇;;不同上肢体位对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李海波;陈其昕;;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形态与骨盆形态相关性研究[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梁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脊柱矢状面失平衡[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相伟;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原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3 吴清涛;腰椎内固定对脊柱矢状面平衡及临床疗效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4 邢润麟;基于中医整体观对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强化术疗效与脊柱矢状面平衡关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刘敏;腰椎滑脱患者脊柱矢状面及骨盆排列变化[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01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801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f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