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信号蛋白3A及神经毡蛋白-1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伴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本文选题:创伤性颅脑损伤 + 骨折愈合 ; 参考:《兰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脑信号蛋白3A(Semaphorin3A,Sema3A)属于信号素家族中Ⅲ型分泌型蛋白,参与神经损伤后参与少突胶质细胞的定向迁移和轴突再生。Sema3A在骨稳态和骨重建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大量研究显示Sema3A在骨重建及骨骼发育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毡蛋白-1(neuropilin-1,Nrp-1)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作为Sema3及VEGF家族受体,在神经和血管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Sema3A/Nrp-1在调节骨的神经支配、骨骼发育及骨重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Nrp-1与VEGF-A165及VEGFR2结合,可增加细胞膜VEGFR2含量,增强此信号途径。本实验通过创建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合并胫骨骨折模型,探索Sema3A/Nrp-1信号通路在神经损伤后骨折愈合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取8-10周龄Wistar雌性大鼠192只,体重量220-250g,适应性喂养2周,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胫骨骨折组(F组)、创伤性颅脑损伤组(TBI组)、创伤性颅脑损伤伴胫骨骨折组(TBI+F组),每组48只。F组制备单纯右侧胫骨骨折模型,TBI组采用改进后的Feeney法自由落体颅脑损伤装置制造TBI模型,TBI+F组制备TBI合并胫骨骨折模型,C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3、5、7、14、21及28d处死8只动物,开胸心脏取血及右侧胫骨取材。行血清ELISA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血清Sema3A表达;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法对骨痂组织中Sema3A、Nrp-1及VEGF进行定位、定量检测,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经ELISA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Sema3A在血清中的变化,可发现F组、TBI组、TBI+F组各个时间点血清Sema3A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并且于伤后第3天升高达到最高值,此后呈逐渐降低趋势,7天时再次逐渐升高,F组于14天到达最高点后逐渐下降,28天时接近正常;TBI组、TBI+F于21天再次到达最高,但高峰较第3天较低,此后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HE染色示C组在各时间点未见明显变化。术后3、5 d,F组、TBI+F组骨折断端无明显骨痂生长,可见炎性细胞及纤维组织填充;TBI组与C组无差异。7、14d,F组、TBI+F组纤维组织自骨膜下向断端间隙生长,骨外膜软骨细胞增生,逐渐向断端生成软骨痂,TBI+F组与F组相比骨外膜软骨细胞体积大、排列疏松,类骨质多;TBI组与C组相比,骨膜稍紊乱,骨膜下骨质轻度增生,骨小梁未见明显差异。21、28d,F组、TBI+F组软骨痂逐渐被新生骨小梁代替,TBI+F组与F组相比,骨小梁排列疏松、结构紊乱、密度低,骨痂面积较大,残存少量软骨细胞及类骨质;TBI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Sema3A、Nrp-1阳性染色在TBI+F组软骨细胞表达高于F组,尤其在7、14、21 d;Sema3A阳性染色在F组新生骨小梁成骨细胞表达较TBI+F组高,尤其在14、2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Sema3A、Nrp-1及VEGF在F组、TBI+F组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趋势相同,但在各个时间点TBI+F组Sema3A、Nrp-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F组(P0.05),下降缓慢;尤其在术后14、21和28 d。同时TBI+F组Sema3A/VEGF比率高于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组Sema3A蛋白相对表达量在术后7、14、21、28 d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神经损伤后Sema3A/Nrp-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呈异常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软骨细胞分化与增殖、阻止神经纤维在软骨痂的长入、降低成骨细胞分化,参与了神经损伤后病理性骨痂的形成。
[Abstract]: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ema3A / Nrp - 1 on bone remodeling and bone remodeling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ma3A / Nrp - 1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ne remodeling and bone remodeling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ma3A , Nrp - 1 and VEGF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C ( P0.05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ma3A , Nrp - 1 and VEGF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C ( P0.05 ) .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51.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禾;脑电波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4年06期
2 张皓;张小年;芦海涛;朱镛连;;创伤性颅脑损伤长期预后的评价[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年02期
3 张皓;张小年;张通;;年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年04期
4 陆明雄;创伤性颅脑损伤临床研究新进展[J];右江医学;2001年04期
5 彭慧平,卢晓欣,汤永建,房卫红;创伤性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气压下的监护[J];重庆医学;2004年03期
6 李才顺;;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的麻醉处理[J];工企医刊;2004年03期
7 张皓,张小年,芦海涛;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治疗患者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09期
8 庄志军,张锡增,高进喜;神经生长因子与创伤性颅脑损伤[J];伤残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9 张小年;张皓;朱镛连;;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概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12期
10 张皓;张小年;芦海涛;朱镛连;;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李波;侯立军;;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徐慧英;李爱萍;董晓敏;林建强;余芳;;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治疗进展[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张海东;张宝良;雷平;江荣才;张建宁;;创伤性颅脑损伤对大鼠海马齿状回区长时程抑制的影响[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杭春华;史继新;吴伟;印红霞;;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肠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贾强;黄慧玲;只达石;;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6 孙新亭;张皓;;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住院康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7 刘胜;蒋熙攘;王诚;吴涛;韩宗利;蔡军;;轻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杨华;陈翔;;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9 杨华;范海玲;尤玉慧;陈翔;;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金建华;申捷;;S100蛋白与创伤性颅脑损伤[A];第四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华森杯”灾害医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云鹏;轻型TBI患者外周血SDF-1α/CXCR4表达及预后相关性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2 秦杨;脑损伤后脑结构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3 朱克军;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肠道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4 杨扬;极低频电磁场对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保护作用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5 熊学华;载脂蛋白E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内质网应激的影响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戴双双;腺苷A2A受体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的双向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7 李鑫;Matrilin-1在小鼠胫骨闭合骨折模型愈合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玮;腺苷A2A受体在脑撞击伤急性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9 赵明飞;亚甲蓝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张保中;低强度超声波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TGF-β_1及Ⅰ、Ⅹ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争争;脑信号蛋白3A及神经毡蛋白-1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伴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D];兰州大学;2017年
2 李庆勇;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管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侯文娟;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H_2S动态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钟华贵;创伤性颅脑损伤后HBO介入的时效性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5 郭雪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内源性H_2S的动态变化及机制讨论[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6 徐q,
本文编号:1859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85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