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不同方式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对骨质疏松椎体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1 18:25

  本文选题:骨质疏松 + 骨水泥强化 ; 参考:《扬州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背景:随着人类步入老龄化阶段,脊柱退行性变患者也逐年递增,其中骨质疏松患者最为常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临床上表现为骨组织矿物质含量减少和骨小梁受损,同时伴有骨脆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系列骨病。其临床特征为全身骨骼疼痛、易于骨折、骨组织量减少。病因由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分别为:幼年型成年型、绝经期、老年性。而我国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越来越多,伴随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相关的脊柱椎体病变疾病等问题也突出明显,OP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折,并且在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最为常见。优于传统的钉棒系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为脊柱后路稳定的金标准。目前脊椎外科手术中最常用于脊柱后路内固定的方法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其具有易操作、三维固定、复位等特点。对于脊柱的稳定性,骨-螺钉界面松动是一个普遍的并发症,尤其是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而对于老年性OP患者,骨质疏松会影响普通椎弓根螺钉把持力,把持力通常会下降,其后果可引起椎弓根螺钉的不稳、松动、拔出等,进而造成脊柱骨折复位及固定失败等,故其固定效果达不到内固定要求。因此,如何提高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内固定强度已成为脊柱外科一大挑战。通常增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强度的方法如下:1.为增强椎弓根螺钉在骨中的摩擦力,即将螺钉的进针点稍偏外。2.适当的增加螺钉的直径。3.膨胀椎弓根螺钉的应用。4.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经后路脊柱内固定的方法。5.少量碎骨沿椎弓根置入钉道后拧入椎弓根螺钉。6.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的应用。目前临床上使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式,分别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钉道和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而二者在力学稳定性方面之间的差异尚不明确,本课题围绕此问题展开研究。目的:通过不同方式强化椎弓根螺钉进行轴向拔出实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不方式强化下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刚度和能量吸收值的区别,骨密度与最大拔出力的关系。探讨骨质疏松椎体中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8具干燥老年腰椎标本,随机取样选取,排除肿瘤、骨折及病理性改变等的标本,依据骨密度(BMD)诊断标准测量确诊为骨质疏松,所选腰椎椎体常温密封保存,所有实验骨质疏松椎体力学模型在标本制作、椎体生物力学材料、力学性质、加载测量方法等要求均一致,随机分成A、B、C、D等4组,每组20个椎体标本,分别为:单纯椎弓根螺钉组(对照组)、增粗椎弓根螺钉组、骨水泥钉道强化组、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组,观察C、D两组骨水泥泄漏情况,分别进行轴向拔出实验的生物力学测定。结果1.置钉和钉道预制过程中均未发生椎弓根骨折、破裂,穿破椎体前缘,在直视及X线检查下发现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组未见骨水泥泄漏,骨水泥钉道强化组见3个椎体骨水泥泄漏(30%)。2.最大拔出力任意两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D组较A组提高91%,C组较A组提高61%,B组较A组提高21%,C组较B组提高40%,D组较C组提高30%。3.刚度A、C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B、D两组与A、C两组之间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D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能量吸收值A、B、C任意两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与D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5.最大拔出力与BMD在一定程度下,螺钉最大拔出力随着BMD的增加,最大拔出力与BMD均具有正相关性。结论通过不同方式骨水泥强化螺钉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对于骨质疏松椎体,骨水泥钉道强化及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都能显著增加螺钉稳定性,但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稳定性最佳,并且可以减少了骨水泥的泄漏风险。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基础研究依据。
[Abstract]:Background : With human being in the aging stage , patients with spinal degenerative change have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 among which osteoporosis is the most common .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biomechanical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 Methods ;
Results 1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 0.05 ) . Fo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ies , bone cement nail canal augmentation and injectable bone cement pedicle screw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crew stability , but the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of the injectable bone cement pedicle screw is optimal and the risk of leakage of bone cement can be reduced .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 a basis study basis is provided .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健;别让骨质疏松症走近你[J];农家参谋;2001年10期

2 杨先碧;振动可以治疗骨质疏松[J];发明与革新;2002年03期

3 黄燕兴,黄新芳;从94800例住院患者分析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滞后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1期

4 刘培成;新疆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2002年工作总结[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1期

5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成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1期

6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名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1期

7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企业委员名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1期

8 常静;骨质疏松:涉及多学科的公众健康问题[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3年18期

9 王杰;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J];生物磁学;2004年02期

10 ;研究发现洋葱成分有助缓解骨质疏松症[J];食品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伟民;阎华;朱东;赵双龙;;不同运动方式对骨质疏松影响的模拟研究[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石印玉;詹红生;;骨质疏松症诊断疗效标准[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薛俊玲;孙海岚;蒋宝泉;陈婷;杨剑;何秀梅;唐蓉;刘洁;;重庆市某中小学教师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及其与营养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12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4 陈锦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鉴别[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杨迪生;;癌症治疗相关骨质疏松的诊治[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高海青;;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A];第三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9年

7 郑少雄;;骨质疏松症诊治及钙剂的临床应用[A];第三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9年

8 李梅;;雷奈酸锶(Strontium Ranelate)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A];2009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症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陈德才;;抗吸收骨质疏松药物进展[A];2009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症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周滨;;论脊椎骨质疏松症[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忠厚;应在基层建立骨质疏松中心[N];健康报;2004年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 章振林(博士) 核医学科 马寄晓(教授);骨质疏松误区解析[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王言贵;怎样能知道患了骨质疏松症[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特约撰稿 林斯其 特约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著名内分泌专家、博士生导师 廖二元 教授;骨质疏松与补钙[N];家庭医生报;2004年

5 吉步坤;轻松跳跃预防骨质疏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容小翔;身痛不止骨质疏松症作崇[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7 沈浩 张文荣 唐步顺 王先华 东诚 曹霞 王伟;冬季 警惕骨质疏松引发骨折[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市四院 齐新生;骨质疏松症的防治[N];无锡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吴佶谊;绝经后妇女易骨质疏松[N];信息时报;2003年

10 朱国旺;防治骨质疏松我们共同的责任[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忻忆;离子束分析技术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安奇君;抑制Evi1基因表达促进BMSCs成骨分化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周锐;维生素D在成骨细胞骨分化中的分子机制及骨质疏松与动脉钙化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4 孙晓迪;雌激素替代治疗对去势联合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5 李颖;骨质疏松症中骨骼肌线粒体的功能变化及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马宗民;各向异性骨再造理论模型及骨质疏松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朱东;骨质疏松的过程模拟及高频低载振动对抗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曦;骨质疏松症相关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洪秀梅;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李秋军;骨质疏松脊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X;骨质疏松兔模型的建立与体外冲击波在骨质疏松局部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徐赫男;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刘勇;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畅征;低强度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5 赵妍;定量CT测定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睿;持续与间歇1-7天振动对抗悬吊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德来;健骨灵加减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杨林;带有时间历程的松质骨骨质疏松过程的模拟[D];吉林大学;2006年

9 黄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雷巍;骨质疏松的模型计算及其光测软件的实现[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5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875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4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