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荧光材料经硬膜外腔给药实现脊髓快速荧光成像的实验研究
本文选题:荧光成像 + 图像引导手术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背景:医源性脊髓损伤(SCI)是脊柱手术中最为灾难性并发症之一,常可导致患者严重且永久性残疾。然而,现有的诊断技术和监测手段如MRI、术中电生理监测(IOM)和神经示踪技术等仍无法满足提升术中直视下脊髓的可视度及有效地可视化监测脊髓完整性的临床需求。荧光指导手术(FGS)是一项新兴的能够提高术中可视性及精准度的成像技术,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荧光标记物难于进入脊髓,因此目前尚无关于术中脊髓荧光成像的系统研究报道。本研究合成了一种纳米荧光材料(BMB-m),首次尝试通过硬膜外腔给药来实现兔全脊髓快速荧光成像,并初步探讨其在实时可视化监测术中脊髓完整性及损伤的价值。目的:探讨纳米荧光材料经硬膜外腔途径给药来实现脊髓快速荧光成像的可行性;同时,阐明脊髓快速荧光成像的机理;此外,初步评价脊髓快速荧光成像在可视化监测术中脊髓损伤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1)纳米荧光材料(BMB-m)的合成及表征:选择了一种具有神经组织特异结合能力的荧光分子1,4-双(p-氨基苯乙烯基)-2-甲氧基苯(BMB),并将其担载于高分子胶束中形成荧光纳米胶束(BMB-micelle,BMB-m)。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分光光度计等测定BMB-m的理化及光学特性。(2)在体实验:实验动物为日本大白兔(雌雄随机,体重约为2.5kg),将纳米荧光材料(BMB-m)经硬膜外腔途径给药,评价不同剂量组(10μg/只、30μg/只、50μg/只、100μg/只,同一时间点:30分钟,剂量指bmb-m中bmb的净含量)和不同时间点(15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4小时和24小时,同一剂量50μg/只)的在体荧光成像效果,(n=3)。对照组包括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单纯生理盐水组、高分子胶束+生理盐水组、静脉给药组,(n=3)。利用动物荧光成像系统(fis)在同一标准下(20ms曝光时间)拍摄并记录显露后的脊髓、坐骨神经及周围组织的白光和荧光图像。(3)脊髓快速荧光成像机理探讨相关的方法:1)观察腰部神经根荧光成像情况;2)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测定脊髓不同部位横断面的荧光强度和厚度;3)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喷雾质谱法(rp-hplc-esi-ms)检测脑脊液中是否存在bmb;4)实时原位观察硬膜外腔给药后t10脊髓荧光的动态变化。(4)脊髓快速荧光成像可视化监测术中脊髓损伤的初步评价:bmb-m溶液(含50μgbmb)经硬膜外腔给药后30分钟,在t10水平构建两种经典的脊髓损伤模型(rivlin法夹伤模型和allen法重物坠击伤模型),观察并记录损伤前后t10脊髓的白光和荧光图像;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进一步检测损伤及邻近非损伤部位的脊髓横断面荧光变化情况。(5)纳米荧光材料经硬膜外腔途径给药的安全性评价:通过细胞毒性实验(pc-12神经细胞和l929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病理学检测(脊髓、主要脏器及组织的he染色)评价纳米荧光材料的毒性作用。结果:(1)合成的纳米荧光材料(bmb-m)在常温下呈黄色絮状固体,其改善了bmb的溶解性且可配制成不同溶度(0.05mg/ml~0.5mg/ml)的bmb生理盐水溶液。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到bmb-m具有球形核-壳结构,大小较均匀(平均粒径为84nm);bmb-m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峰值分别为385nm和525nm。(2)不同剂量组在体实验结果显示:剂量为10μg/只时就可实现全脊柱荧光成像;50μg/只剂量组的脊髓/脂肪荧光强度比值(sc/a比值)显著高于10μg/只和30μg/只剂量组的(p0.05),而与100μg/只剂量组的sc/a比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进一步比较不同脊髓部位(腰、胸、颈)的sc/a的差异:在10μg/只剂量组,腰髓的sc/a比值显著高于胸髓和颈髓的(p0.05);在30μg/只至100μg/只剂量组,腰髓和胸髓的sc/a比值显著高于颈髓的(p0.05)。不同时间点在体实验结果显示:在硬膜外腔给药后15分钟就可实现全脊柱荧光成像,最强荧光出现在给药后30分钟;随后,荧光信号逐渐减弱,直至在给药后24小时消失;腰、胸、颈髓的有效荧光强度(sc/a比值2)分别可持续14小时、8小时和2小时。经硬膜外腔和静脉两种途径给药的成像效果比较:相对于静脉给药(5mg/只,为硬膜外腔给药剂量的100倍),硬膜外腔给药(50μg/只)的sc/a比值是静脉的19.1倍。此外,静脉给药组的坐骨神经、肌肉及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均可检测到荧光,而硬膜外腔给药组均无可检测得到的荧光。(3)通过机理研究发现脊髓快速荧光成像与脑脊液快速流动有关,证据如下:1)腰部神经根荧光信号止于背根神经节,这是由于脑脊液仅止于背根神经节;2)脊髓横断面clsm检测结果显示bmb主要与脊髓白质的四周结合,荧光强度和厚度从腰髓至颈髓呈显著性递减改变;3)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喷雾质谱法(rp-hplc-esi-ms)在脑脊液中检测到BMB;4)实时动态观测到BMB随脑脊液由尾侧向头侧呈波浪样快速流动。(4)在两种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前T10脊髓的荧光均匀分布,损伤后脊髓损伤部位的荧光减弱明显甚至消失;进一步对损伤部位CLSM检测结果显示脊髓外周白质的解剖结构完整性破坏。(5)BMB-m和BMB对PC-12细胞和L929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表明其具有低的细胞毒性。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即使给药剂量达100μg/只,仍未在脊髓、主要脏器和组织中发现病理损伤改变。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纳米荧光材料(BMB-m)通过硬膜外腔途径给药可实现兔脊髓的快速荧光成像;进一步机理研究揭示了BMB通过脑脊液输运快速分布到整个脊髓表面,并与脊髓外周白质结合,从而达到全脊髓的快速荧光成像;同时,初步发现脊髓快速荧光成像具有实时可视性监测术中脊髓完整性及损伤的潜力。此外,细胞毒性实验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纳米荧光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Abstract]:BACKGROUND : Medical spinal cord injury ( SCI ) is one of the most disastrous complications in spinal surgery , which often leads to severe and permanent impairment of spinal cord . ( 2 ) In vivo experiment : experimental animals were Japanese rabbits ( male and female at random , body weight was about 2.5kg ) , and the fluorescent images of the spinal cord , sciatic nerve and surrounding tissues were assessed by using fluorescence imaging system ( fis ) at the same time ( 20 ms exposure time ) . ( 3 )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thickness of the cross section of spinal cord were measured by using fluorescence imaging system ( clsm ) . ( 4 ) Initial evalu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during spinal cord rapid fluorescence imaging : The toxicity of nano - fluorescent materials was evaluated by means of 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e ( clsm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sc / a of spinal cord to dorsal root gangli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100 渭g / dose group ( p < 0.05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MB - m and BMB did not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PC - 12 and L929 cells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广兴;荧光成像的进展:药剂学的机会[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年02期
2 陈新梅;;荧光成像技术在新剂型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01期
3 ;新荧光成像技术可清晰呈现血管脉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3年01期
4 ;国内新荧光成像技术可清晰呈现血管脉动[J];化学分析计量;2013年01期
5 罗湘建;;生物医学荧光成像系统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0年06期
6 国飞;张修石;;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新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8年02期
7 张士新;陈明心;李芳秋;;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2期
8 本刊讯;;多光谱荧光成像系统[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3年06期
9 陈宇;何志颖;曹曙;桑杰;皮菊平;胡以平;;活体生物发光与荧光成像技术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8年02期
10 谢树森,李步洪,陆祖康;一种新型鼻咽癌诊断与定位的荧光成像装置[J];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松超;李晶;冯杭;刘谦;;基于冷冻磨削成像技术的断层荧光成像系统[A];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唐波;;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瞬时、动态、可逆荧光成像研究新进展[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林幸笋;孙飞;王珏;马辉;赵静波;季梁;陈瓞延;;血管弹力纤维双光子自荧光成像与分析[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4 谢树森;李步洪;陆祖康;;一种新型鼻咽癌诊断与定位的荧光成像装置[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郭亨长;Hossein Aleyasin;Scott Howard;Bryan C Dickinson;Renee Haskew-Layton;Demirhan Kobat;Vivian S Lin;David Rivera;Christopher J Chang;Rajiv R Ratan;许春辉;;细胞内可控过氧化氢的产生和荧光成像[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成康民;李艳周;吕丰;武莉;高丽丽;刘鉴峰;刘金剑;刘天军;;水溶性糖酞菁近红外荧光成像分子探针的合成与评价[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喻碧莺;蔡吓妹;李志芳;陈海宇;李晖;;大鼠早期急性心肌缺血的双光子荧光成像及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8 陈小慧;梁淑彩;刘衍斌;余慧;高晨;鄢国平;;萘酰亚胺/PEI荧光纳米粒的制备及细胞双光子荧光成像[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周治国;李富友;黄春辉;;过渡金属离子的荧光化学传感与细胞荧光成像[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光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刘秀丽;全廷伟;曾绍群;;低信噪比和非线性神经网络钙信号的解析[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华凌;新荧光成像技术可清晰呈现血管脉动[N];科技日报;2012年
2 庄愉;荧光成像技术在药剂学研究中渐受瞩目[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申宝忠 衣晓峰 岳金凤;活体荧光成像:看得见肿瘤生长过程[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钟旖菱;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荧光成像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朱镇峰;聚集诱导发光染料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及生物成像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3 陈丹丹;近红外聚合物量子点的设计制备及活体荧光成像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4 柳万国;纳米荧光材料经硬膜外腔给药实现脊髓快速荧光成像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艾敏;Golgi-Cox染色鼠脑神经元的荧光成像[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继超;微束X射线荧光成像方法及其在纳米材料生物学效应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东菊;微波法快速制备β-NaYF_4/NaGdF_4:Nd~(3+)近红外发光纳米粒子及应用[D];暨南大学;2016年
2 张婉君;荧光金纳米簇在生物成像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3 马钰慧;紫外荧光成像系统的研制[D];华侨大学;2014年
4 吴培;用于反射式荧光成像的光谱分离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汪海龙;活体红色荧光成像评估Ag85A/B DNA疫苗联合抑瘤效应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金霞;基于石墨烯的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荧光成像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7 付晓燕;新型铽配合物的制备及时间分辨荧光成像测定[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伍旭;基于纳米材料的肿瘤活体荧光成像以及光动力学治疗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崔文思;核酸适配体用于实体瘤活体荧光成像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郑瑶;乳腺癌细胞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小动物超声和活体荧光成像中的应用比较[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00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900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