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复合腱-骨固定的生物力学及形态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30 11:52

  本文选题:复合固定技术 + 前交叉韧带 ; 参考:《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年10期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隧道内移植物的影响。[方法]成年猪膝关节64个,以足部肌腱为移植物模拟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侧腱-骨固定,固定方式随机分为5组,分别采用7 mm×23 mm界面螺钉固定(A组)、6 mm×23 mm界面螺钉固定(B组)、聚酯缝线4孔微钢板股骨外口固定(C组)、Endobutton固定(D组)和B与C固定组合(E组),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观察股骨隧道内口移植腱横截面积及厚度。[结果]持续施加200 N的轴向牵拉力条件下,A、B、E组轴向位移均为0 mm,C组的轴向位移为(5.51±0.53)mm,D组的为(5.49±0.51)mm;C组和E组移植物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损毁强度A组为(350.62±17.81)N,B组为(260.71±18.44)N,C组为(650.50±24.34)N,D组为(565.66±21.63)N,E组为(800.53±30.21)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352,P0.01)。移植物内口横截面形态,A组的横截面呈"新月状",足印处移植物最大宽度为1 mm,横截面积为(10.06±0.18)mm~2;B组呈近似"满月状",足印处宽度为8 mm,面积为(38.16±0.32)mm~2;C组呈"满月状",足印处宽度为8 mm,面积为(40.02±0.21)mm~2;E组呈近似"满月状",足印处厚度为8 mm,面积为(38.86±0.29)mm~2。A、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0.568,P0.01)。此外,A组的挤压程度较重,B组较轻,C组的无挤压,E组同B组。[结论]复合固定技术不仅提供了足够的移植物初始固定强度,还有效避免了"雨刷和蹦极效应",减少了螺钉对肌腱的挤压切割,有利于移植物骨愈合和足印重建。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ixation method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methods] Sixty-four knee joints of adult pigs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tendon of foot as a model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for reconstruction of femur tendon-bone fixation,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7 mm 脳 23 mm interfacial screws were used to fix 6 mm 脳 23 mm interfacial screws in group B, group C in group C for external fixation of femoral orifice with polyester suture 4 hole plate) and group E in combination B and C for biomechanical test. The transverse area and thickness of tendon grafted through the femoral tunnel were observed. [resul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00 N axial traction, the axial displacement of group A and B were all 0 mm ~ (-1). The axial displacement of group D was 5.49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卤0.51 mm respectively. The maximum damage intensity of group A was (350.62 卤17.81) n (n = 260.71 卤18.44) and group C (n = 650.50 卤24.34) was 800.53 卤30.21 (n = 6).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cross section of group A is "crescent", the maximum width of the graft is 1 mm,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is approximately "full moon" in group B, the width of foot mark is 8 mm, the area is "full moon" in group A, and the shape of foot is "full moon" in group C. The width of the stamp was 8mm, the area was 40.02 卤0.21mm / 2e, the thickness of the foot mark was 8mm and the area was 38.86 卤0.29mm / 2.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addition, the degree of extrusion in group 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the degree of extrusion in group E was less than that in group C, and that in group E was the same as that in group B. [conclusion] the composite fixation technique not only provides sufficient initial graft fixation strength, but also effectively avoids "wiper and bungee jumping effect", reduces the compression cutting of tendon by screw, and is beneficial to graft healing and footprint re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关节一科;
【分类号】:R318.01;R68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白正武;朱本珂;张明;闫新峰;贺业腾;;移植物不同固定方式对自体乆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术后股骨骨道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年02期

2 王永健;敖英芳;;自体半腱肌腱重建兔前交叉韧带腱骨愈合和止点形成实验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志刚;钟伟;冯磊;王韶峰;;复合腱-骨固定的生物力学及形态学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年10期

2 秦豪;李晓;谭海涛;;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3 银毅;孙官军;王志强;彭旭;疗伟;;可吸收挤压螺钉关节镜下置入固定自体乆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年43期

4 李洋;徐斌;徐洪港;涂俊;杨军军;;兔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兔ACL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09期

5 管林聪;邹国耀;唐志宏;宋恩鸿;魏冰;;骨保护素/脱蛋白骨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腱-骨早期愈合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6 林锦秀;孙东升;郑潇;尹德超;李晔;张磊;;局部应用辛伐他汀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骨隧道腱骨愈合的效应[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3期

7 翟溶凡;王晓旭;杨俊涛;;前交叉韧带重建中EndoButton和RigidFix两种股骨侧固定方式比较的系统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年24期

8 张喜海;黄树华;李森;鲁晓波;;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Ⅱ修复兔腱-骨损伤的生物力学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25期

9 李洪秋;阿良;赵忠海;东黎阳;;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隧道扩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50期

10 潘娟;刘国明;宁良菊;罗静聪;黄富国;秦廷武;;脱细胞肌腱片促进兔肩袖损伤腱-骨愈合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滕星,王满宜,黄啸原,荣国威,黎广平;骨-髌腱-骨自体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5年08期

2 薛海滨,敖英芳,于长隆;应用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末端形成的特点[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3 蒋青,林共周,曲绵域,崔国庆,滕华建;前十字韧带重建后止点转归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松林;;第4届世界生物力学大会[J];体育科学;2003年01期

2 ;第三届《医用生物力学》编委会[J];医用生物力学;2003年03期

3 许燕,樊瑜波;法医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年01期

4 本刊编辑部;生物力学研究文稿的写作须知[J];中国骨伤;2004年11期

5 ;《医用生物力学》更改为双月刊启事[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8年01期

6 秦岭;;生物力学——一门跨学科的学科[J];医用生物力学;2008年02期

7 龙勉;;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力学学科优先资助领域的思考[J];医用生物力学;2009年S1期

8 姜宗来;;我国生物力学研究发展三十年[J];医用生物力学;2010年S1期

9 樊瑜波;;生物力学在医疗器械设计和跳伞着陆防护中的应用[J];医用生物力学;2010年S1期

10 董礼平;闫巧珍;;步态生物力学进展浅析[J];内江科技;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宗来;;我国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思考[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杨辰;曲峰;;裸足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综述[A];第十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2)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3 樊瑜波;;医疗器械及人工器官的生物力学设计[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成自龙;;人体冲击生物力学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迪丽娜·马合木提;穆合塔尔·沙德尔;哈木拉提·吾甫尔;;维医沙疗中的生物力学问题之探讨[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孟和;钟红刚;;生物力学与中西医结合骨科的发展[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杨桂通;;探索人体奥秘的古老故事——生物力学孕育期一瞥[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8 杨桂通;;探索人体奥秘的古老故事——生物力学孕育期一瞥[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9 龚璐璐;丁祖泉;高建新;冷晔;;数字散斑相关法及其在医用生物力学领域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振田;吴小涛;;生物力学中多频振动技术治疗的现状和展望[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汪雪姣 林岚;辛勤耕耘在生物力学园圃中[N];科技日报;2004年

2 黄盈盈;走出困境 向高尖端领域发展[N];福建科技报;2008年

3 王美宽;运动品牌重视核心竞争力塑造[N];中国服饰报;2008年

4 陈云飞;上海岳阳医院 推拿项目获地方科技一等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祥杰;基于肌肉骨骼生物力学载荷的驾驶人腰部舒适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麻恒源;唇裂唇鼻肌肉系统三维解剖学研究与唇裂功能性修复的有限元生物力学模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许硕贵;动态记忆应力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4 苏佳灿;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记忆生物力学研究——骨盆、髋臼三维模型仿真、力学模拟与有限元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张美珍;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危险因素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6 赵文志;活骨组织应力与重建适应实验及其生物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连志强;骨骼材料与结构的性能仿真及重建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强;挥鞭样损伤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曹正霖;人工寰齿关节研制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10 孔亮;B/2类骨质下种植体宏观结构的生物力学优化设计和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猛;三种sMCL和POL重建方法的生物力学对比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郭伟明;腺病毒介导TGFβ1基因体外转染对自体Hamstring腱重建兔ACL的生物力学及影像学影响[D];南华大学;2015年

3 冯国坤;油茶果与花苞生物力学测量系统设计与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赵鹏飞;正常男性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并证明其在所给力矩载荷下的有效性[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5 林田;基于生物力学的鞋舒适性评价和设计[D];福州大学;2014年

6 吴凯;基于损伤生物力学的颈部精细化建模及在低速后碰撞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韩硕;有限元分析在腰椎间盘生物力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8 聂兵;正常人耳廓生物力学基本特征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9 纪祥;拇指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徐振胤;足踝生物力学动态仿真器的多轴运动和力协同控制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55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955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a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