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经皮电刺激对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效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04 14:01

  本文选题:电刺激 + 端侧缝合 ; 参考:《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7年12期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索经皮电刺激促进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端吻合至尺神经组(B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侧吻合至尺神经组(C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侧吻合至尺神经+术后经皮电刺激组(D组)。观察各组大鼠患侧肢体的肌力恢复情况以及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 C组和D组大鼠振幅、传导速度低于A组,潜伏期高于A组;而D组大鼠振幅、传导速度低于C组,潜伏期高于C组;B、C、D三组大鼠肱二头肌湿重比以及肌纤维横截面积均低于A组,且C组肌肉恢复最差;B、C、D三组大鼠NF-200表达明显低于A组,D组NF-200表达明显强于C组,但仍显著少于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电镜检查显示B组神经纤维髓鞘成熟,C组以无髓神经纤维为主,髓鞘成熟度差。D组髓鞘增生情况较C组好转,但仍有部分无髓神经纤维存在。结论神经端侧吻合术后经皮电刺激能有效促进神经轴突再生以及延缓靶肌的失神经萎缩,尽管较之神经端端吻合存在差距,仍不失为临床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explore the effect and clinical value of nerve regeneration after per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promote nerve end to side anastomosis. Methods 32 male SD rat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control group (group A). The end to end anastomosis to the ulnar nerve group (group B), the end to end anastomosis to the ulnar nerve group (group C), and the injury of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in the muscle skin nerve injury were divided into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group B). The posterior end side anastomosed to the ulnar nerve plus per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group (group D). The muscle strength recovery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nerve fibers were observed in each group of rats. Results the amplitude and conduction velocity of C and D rats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the latenc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 group; and the amplitude, conduction velocity of the rats in group D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 group, and the incubation perio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 group; B, C, D three rats The wet weight ratio of biceps brachii and the cross sectional area of muscle fiber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and the muscle recovery of group C was the worst. The expression of NF-200 in B, C, D three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and the NF-200 expression in 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at in C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B group (P0.05). The myelinosis in group.D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group C, but there was still some non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in the group. Conclusion the sk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fter end to side anastomosis of the nerv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axon and postpone the atrophy of the denervation of the target muscle, although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end of the nerve and the nerve end anastomosis, it is still a clinical repair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作者单位】: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
【基金】:常熟市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csws201302)
【分类号】:R6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建华,高学书;微小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研究——Ⅰ不同角度的端侧吻合比较 Ⅱ不同大小侧壁开口的端侧吻合比较附四例临床报告[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3年S1期

2 林子豪;;静脉端侧吻合——技术革新[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84年03期

3 潘达德;;支撑环法端侧吻合小血管[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85年01期

4 刘洪飞,胡敏,刘洪臣,张宇彤;面神经端侧吻合与端端吻合疗效比较的实验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5 李之邦;张由己;张向国;;544次外径1毫米以下小血管端侧吻合的动物实验分析[J];安徽医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6 李之邦;600次小血管端侧吻合的动物实验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7 时述山;赵志栋;胥少汀;;介绍两种用大白鼠制作微血管端侧吻合实验模型的方法[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8年01期

8 袁相斌,陈卫平,林子豪,刘麒,赵耀中,袁志中,何清濂 ,高学书;小静脉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9年05期

9 朱庆棠,朱家恺,劳镇国,许扬滨,程钢,李平;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再生的形态学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年02期

10 赵序东;赵维彦;路来金;孙明宇;邱旭东;赵世伟;王心蕊;;双端侧吻合再生纤维来源的顺行示踪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洪飞;胡敏;刘洪臣;张宇彤;;面神经端侧吻合与端端吻合疗效比较的研究[A];2004年中国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功林;章鸣;吴发林;郭翱;丁法明;夏丽萍;王干生;;介绍一种小血管端侧吻合新方法[A];浙江省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阳富春;薄占东;徐世旭;姚军;;端侧吻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3年

4 阳富春;薄占东;徐世旭;姚军;;端侧吻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3年

5 曲辉;陈绍宗;;神经端侧吻合再生轴突荧光素双标记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史敏;崔芳;刘爱京;李娇;马慧杰;马慧娟;李倩;张翼;;慢性间歇性低压低氧抗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7 林传明;顾健;顾蔚;孙幸;闪丹;马莉;沈连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免疫细胞亚群功能的调节作用[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杨光瑜;周继红;张良;尹志勇;宁心;王伍超;王旭辉;董蕻;赵辉;;大鼠胸腹器官低频共振损伤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9 吴焱秋;柴家科;刁力;;烧伤后大鼠不同类型骨骼肌蛋白降解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糖皮质激素间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葛锦峰;郑世营;蒋东;赵军;;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肺细胞的凋亡[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新;神经架桥端侧吻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及缺损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旭东;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3 徐旖炜;2-氰基丙烯酸辛酯在小血管端侧吻合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2年

4 董传江;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修复直肠功能可行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策;膈神经端侧吻合迷走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6 高宛生;内脏神经—躯体神经端侧吻合实现神经再生和修复膀胱功能的可行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沈夏锋;早期运动训练对大鼠重度颅脑外伤后脑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8 韩海峰;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对T2DM大鼠肝脏脂肪沉积的影响和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赵英鹏;重组慢病毒介导的LXRα-RNAi与rHuEPo联合运用改善大鼠脂肪肝供肝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10 喻安永;脾脏截留循环内皮祖细胞及高原环境对大鼠颅脑损伤修复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韬;端侧吻合修复动物及人周围神经损伤疗效的meta分析[D];南华大学;2016年

2 徐世旭;端侧吻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3 杨晓亮;移植神经双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4 沈强;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对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5 庞涛;应用端侧吻合方法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2年

6 高峰;ATP联合甲钴胺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芽生长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7 代静静;HMGB1在SAP大鼠肠免疫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清胰Ⅱ号的保护作用[D];遵义医学院;2015年

8 徐雪汝;脉冲射频大鼠CCI模型背根神经节对脊髓小胶质细胞IRF8表达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9 安翠红;全饥饿状态以及复食后对大鼠脑损伤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10 陈泰宇;AQP3在大鼠结肠2/3切除后的代偿情况及中药对其影响的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977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977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d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