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脂肪乳逆转布比卡因诱导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毒性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7 11:51
【摘要】:布比卡因(bupivacaine,BUP)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麻醉作用时间长,麻醉作用强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臂丛神经麻醉等。BUP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毒性,其中心血管毒性表现最明显。BUP的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负性肌力和负性传导作用,如PR间期和QRS间期延长、心动过缓、室性早搏以及室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出现室颤甚至心脏骤停。BUP对血管的毒性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据报道,BUP低剂量可引起血管收缩,而毒性剂量可引血管舒张从而导致低血压。但是,不同的给药方式给予BUP后,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张力变化以及血管预收缩时BUP引起的血管舒张反应尚无明确结论。此外,BUP对不同收缩剂诱发血管收缩的调节作用尚未见报道。脂肪乳(lipid emulsion,LE)可以治疗BUP引起的毒性作用,但是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LE在血浆中形成“脂质相”包裹BUP,从而降低其游离血浆浓度,并促使心肌组织中的BUP向血浆转移,降低其心脏毒性。同时,LE含有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是心脏能量代谢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质之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心血管系统活性,可能促进心肌功能的恢复。因此,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不同给药方式给予BUP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影响;此外,通过不同的收缩剂对大鼠胸主动脉预收缩后,分析BUP诱发的血管舒张作用及其机制;探讨BUP对α1受体激动剂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he)诱发血管收缩的时间依赖性双向调节作用以及LE对BUP抑制α1受体激动剂诱发血管收缩的逆转作用。我们还分析了BUP对LE以及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诱发血管收缩以及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诱发血管舒张的调控作用,进一步阐明BUP的血管毒性作用以及LE救治BUP诱发毒性作用的机制。第一部分布比卡因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张力的调节作用目的:分析BUP累积浓度给药和单浓度给药诱发大鼠胸主动脉收缩反应的特征。通过Phe以及KCl对血管预收缩后,分析BUP诱发大鼠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记录药物诱发的血管收缩反应以及舒张反应。结果:1 BUP单浓度给药或累积浓度给药时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收缩反应两种给药方式下,10~300μmol/L浓度范围内BUP均可诱发浓度依赖性血管收缩反应,最大收缩反应分别为24.9±5.75%和20.7±4.40%,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BUP浓度进一步升高,血管收缩反应明显降低,累积浓度给药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单浓度给药,500μmol/L浓度时BUP单浓度和累积给药诱发的收缩反应分别为15.0±5.40%和6.4±10.34%(P0.01)。BUP单浓度给药(10、30、100、300、400和500μmol/L)以及累积浓度给药结束后,高钾(60 mmol/L)诱发的收缩反应分别为:2.44±0.27 g、2.31±0.28 g、2.29±0.53 g、2.40±0.35 g、2.33±0.46 g、2.63±0.18 g以及2.20±0.09 g;统计学分析未见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2 BUP三次累积浓度给药时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收缩反应采用累积浓度给药法,重复三次给予BUP时,第二次和第三次累积浓度给药诱发的血管收缩反应显著低于首次给药诱发的收缩反应(P0.05和P0.01)。第二次和第三次累积浓度给予300μmol/L浓度BUP诱发的收缩反应分别为0.35±0.15 g和0.20±0.12 g,显著小于首次给药的收缩反应0.48±0.17 g(P0.01);其中第三次给药的收缩反应亦显著低于第二次给药(P0.01)。实验结束前,60 mmol/L浓度KCl诱发的收缩反应为1.50±0.19 g,该反应显著低于上述BUP单浓度给药或单次累积给药实验中高钾诱发的血管收缩反应(P0.01)。第二部分布比卡因对α1受体激动剂诱导血管收缩的双向调节以及脂肪乳的逆转作用目的:研究BUP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α1受体介导血管收缩的时间依赖性调节作用。如果BUP抑制α1受体介导血管收缩,我们进一步考察LE是否能够逆转BUP的血管抑制作用。此外,我们还研究了BUP对5-HT介导血管收缩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制备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记录药物诱发的血管收缩反应以及舒张反应。结果:1 BUP预处理20 min对Phe诱发血管收缩及ACh诱发血管舒张反应的影响BUP五个剂量组(3、10、30、100和300μmol/L)标本在给予BUP前,Phe(0.0001~30μmol/L)诱发的收缩反应以及ACh(0.0001~3μmol/L)诱发的舒张反应,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予3、10和30μmol/L浓度BUP孵育20 min后,Phe诱导的血管收缩反应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P0.01),其中30μmol/L BUP的增强作用显著强于3μmol/L BUP(P0.01)。与溶媒对照组相比,高浓度BUP(300μmol/L)则显著抑制Phe诱导的血管收缩反应(P0.01)。BUP处理组标本经反复冲洗后,Phe诱发的收缩反应均显著低于溶媒对照组(P0.01)。此外,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各浓度BUP(3、10、30、100和300μmol/L)均显著抑制ACh诱导的血管舒张反应(P0.01),其中30、100和300μmol/L浓度BUP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3μmol/L(P0.01)。2 BUP预处理40 min对Phe诱发血管收缩及ACh诱发血管舒张反应的影响BUP四个剂量组(1、3、10和300μmol/L)标本在给予BUP前,Phe(0.0001~30μmol/L)诱发的收缩反应以及ACh(0.0001~3μmol/L)诱发的舒张反应,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300μmol/L浓度BUP分别与标本孵育40 min后,Phe诱发的血管收缩反应显著低于溶媒对照组(P0.01),BUP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10和300μmol/L BUP给药组标本经反复冲洗后,BUP的抑制作用仍然存在并进一步增强。此外,与溶媒对照组相比,3、10和300μmol/L浓度BUP均显著抑制ACh诱导的血管舒张反应(P0.01),其中10和300μmol/L浓度BUP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3μmol/L(P0.01)。3 LE对BUP诱发血管毒性的逆转作用在NS+BUP组、LE组和LE+BUP组血管标本,Phe(0.0001~30μmol/L)产生的首轮浓度-收缩反应曲线,与NS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标本第二次暴露于Phe时,与NS组相比,LE组的收缩反应显著增强,30μmol/L浓度Phe诱发的收缩反应增强了23%(P0.01)。与NS组相比,NS+BUP组的收缩反应显著降低,30μmol/L浓度Phe诱发的收缩反应降低了21%(P0.01);LE预处理条件下(LE+BUP组)可使30μmol/L Phe诱发的血管收缩反应恢复至NS组水平(P0.05)。LE增强Phe收缩血管的效应可因标本反复冲洗而消失。NS组和NS+BUP组标本上,ACh(0.0001~3μmol/L)产生的首轮浓度-舒张反应曲线相同(P0.05);在LE组和LE+BUP组血管标本,ACh产生的首轮浓度-舒张反应曲线显著弱于NS组(P0.01),但是两组的抑制程度相同。四组标本第二次暴露于ACh时,与NS组相比,LE组和NS+BUP组ACh诱导的舒张反应显著降低(P0.01),且后者的抑制程度显著强于前者(P0.05)。与NS+BUP组相比,LE+BUP组标本上ACh诱导的舒张反应进一步显著降低(P0.01)。4不同浓度LE对Phe诱发血管收缩及ACh诱发血管舒张反应的影响与NS组相比,当标本暴露LE(0.2%~0.6%)5 min后,Phe诱导的浓度-收缩反应曲线无显著变化(P0.05)。0.8%浓度的LE可使Phe的-Log EC50值由NS组的(7.32±0.17)显著升高至(7.74±0.24)(P0.01),但是Phe的Emax无显著变化(P0.05)。五组标本第二次暴露于Phe时,与NS组相比,0.2%~0.8%浓度的LE不仅使Phe诱导血管收缩的Emax显著增强(P0.01),亦使其-Log EC50值显著增大(P0.01)。与0.2%浓度的LE相比,0.6%和0.8%浓度的LE尚可使Phe的-Log EC50值进一步显著增大(P0.05,P0.01)。与NS组相比,当标本暴露于LE(0.2%~0.8%)5 min后,ACh(0.0001~3μmol/L)诱导的舒张反应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0.8%浓度LE降低ACh诱发舒张反应的程度显著强于0.2%的LE(P0.01)。在LE持续存在下,5组标本第二次暴露于ACh时,0.2%、0.4%和0.6%浓度的LE抑制ACh(3μmol/L)诱发舒张反应的作用由暴露于LE 5 min时的70.57±6.22%、62.70±6.82%和67.38±7.27%分别进一步减弱至51.99±6.10%、44.57±6.30%和45.47±4.70%。5育亨宾及普萘洛尔对Phe诱发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给予育亨宾(0.3μmol/L)以及普萘洛尔(1μmol/L)前,两组间Phe诱导的浓度-收缩反应曲线无显著差异(P0.05);应用育亨宾和普萘洛尔阻断α2受体和β受体后,两组间Phe诱导的浓度-收缩反应曲线亦无显著差异(P0.05)。6 BUP预处理40 min对5-HT诱发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BUP(10μmol/L)组和溶媒对照组标本Phe(0.0001~30μmol/L)诱发的收缩反应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BUP(10μmol/L)组给予BUP前,5-HT(0.1~300μmol/L)诱发的收缩反应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予10μmol/L浓度BUP孵育40 min后,5-HT诱导的血管收缩反应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同样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部分脂肪乳剂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的调节作用目的:对比LE长时间孵育后对α1受体激动剂Phe以及5-HT诱导内皮完整以及去内皮大鼠胸主动脉收缩反应的增强作用。方法:制备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记录药物诱发的血管收缩反应。结果:在LE给予之前,建立第一轮Phe(0.0001~30μmol/L)诱发血管收缩的累积浓度-反应曲线。Endothelium-intact+NS组和Endothelium-intact+LE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Endothelium-denuded+NS组和Endothelium-denuded+LE组相比同样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Endothelium-intact+NS组和Endothelium-denuded+NS组以及Endothelium-intact+LE和Endothelium-denuded+LE组,去除内皮组Phe诱发的血管收缩反应明显高于内皮完整组,同时,Phe诱发血管收缩曲线的Emax和-Log EC50同样明显增大(P0.01)。0.4%浓度的LE长时间孵育后,建立第二轮Phe(0.0001~30μmol/L)诱发血管收缩的累积浓度-反应曲线。研究发现,Endothelium-intact+LE组Phe诱导的血管收缩反应显著大于Endothelium-intact+NS组(P0.05),其Emax值分别为2.72±0.35和2.23±0.23 g,0.4%LE预处理后,Emax值增加了22%。两组之间-Log EC50分别为6.93±0.30和6.58±0.21 mol/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Endothelium-denuded+NS组相比,Endothelium-denuded+LE组Phe诱导的血管收缩反应显著增大(P0.05),其Emax值分别为2.53±0.21和2.82±0.22 g,0.4%LE预处理后,Emax值增加了11%。两组之间-Log EC50分别为7.37±0.22和7.07±0.21 mol/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累积给药时,高剂量BUP诱发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舒张反应显著强于单剂量给药方式。反复累积给药后,BUP诱发的血管收缩反应明显下降,损伤高钾诱发的血管收缩。离体大鼠胸主动脉预收缩状态下,BUP对不同收缩剂预收缩血管产生不同的舒张作用。对于去内皮血管,BUP引起的血管最大舒张率为:KClPhe。BUP的血管舒张作用主要是通过血管平滑肌介导。离体大鼠胸主动脉暴露于临床浓度的BUP后,α1受体介导的收缩反应呈现早期增强和长期抑制两种效应。临床浓度的BUP长时间接触标本后显著抑制Phe引起的大鼠胸主动脉收缩反应,但不影响5-HT诱导的血管收缩反应。LE长时程暴露可使α1受体激动剂Phe介导血管收缩反应的p D2和Emax显著增大从而逆转BUP的血管抑制作用,这种增强作用在血管内皮完整时更加明显。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玲,张英珊,赵培真,邓卓霖;几种哺乳类动物胸主动脉中的蛋白聚糖[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1年06期

2 颜小琼;唐永平;万忠诚;詹晓星;毛文光;张瑞祥;白明;黄德平;鄂少庭;;胸主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肺癌[J];肿瘤防治研究;1991年03期

3 ;猪胸主动脉替代食管的动物实验[J];中国肿瘤;1992年11期

4 吴亦志;严福来;章响艳;余昭松;;食管癌侵犯胸主动脉的外科治疗[J];浙江肿瘤;1993年04期

5 吴亦志;严福来;章响艳;余昭松;;食管癌侵犯胸主动脉的外科治疗[J];浙江肿瘤;1993年02期

6 黄英,GLOCK Y,蒋米尔;胸主动脉漂浮血栓3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7 狄冬梅,张晓膺,蒋南清,钱永祥;创伤性胸主动脉损伤三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4年11期

8 任雨笙,郑昌柱,黄佐,杜荣增,潘晓明,顾兴建,吴宗贵;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张力的影响[J];心脏杂志;2004年06期

9 肖占祥;戚悠飞;吴奕强;;杂交手术治疗胸主动脉扩张性疾病[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年03期

10 刘春;蒋梅先;;潜阳合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重构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喜清;王慧;乔建国;郭振平;方伊刚;李鑫;王鑫;;18例胸主动脉疾病外科和综合治疗结果总结[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2 张晓膺;蒋南青;狄冬梅;钱永祥;占向鸿;;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的诊断和抢救预案初试[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3 王红粉;徐静娟;贺春华;朱红梅;王超;王晓云;;外伤性胸主动脉损伤护理[A];第八届华东六省一市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贾鑫;郭伟;刘小平;尹太;熊江;张宏鹏;张国华;梁发启;;外科杂交手术治疗近弓部的胸主动脉疾病[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老年动脉硬化与周围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刘叠;金红芳;杜军保;;二氧化硫衍生物抑制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其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6 刘桂芬;;6例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瘤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其监护[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7 储诚兵;宋祖军;李家开;王岩;黎檀实;;36例钝性胸主动脉损伤CTA征象的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胡弼;王光;张伟;姚起鑫;亓竹青;周寿红;凌红艳;陈梦华;;槟榔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舒缩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9 胡弼;王光;张伟;姚起鑫;亓竹青;周寿红;凌红艳;陈梦华;;槟榔碱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胸主动脉舒缩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A];第八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汪浩;陈锡昌;张友云;宋健;;雌激素受体α和β在大鼠胸主动脉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张献怀;急诊置换胸主动脉血管并切除肺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特约通讯员 张献怀;胸主动脉穿孔破入肺内 致大咯血危重患者获救[N];大众科技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樊丽萍;运用可视软件实现血管重建[N];文汇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庞慧敏 实习生 谢白清;我的肾怎么“丢”了?[N];工人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浩;脂肪乳逆转布比卡因诱导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毒性的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闫奎坡;冠心Ⅱ号心脏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舒张大鼠胸主动脉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嵇利亚;miRNA-145对SHR动脉VSMC的表型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王沙龙;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玉祥;基于流固耦合分析方法的胸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2 胡小忠;胸主动脉模型脉动血流数值模拟[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年

3 杨金有;胸主动脉内血液流动的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刘艳;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重建与可能机制及血府逐瘀汤的干预作用[D];浙江中医学院;2003年

5 柳光茂;胸主动脉数值模拟与数值模型比较[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6 祁佳;氯通道I_(cl,acid)对强酸引发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收缩的抑制及机制[D];山东大学;2013年

7 卞玉兰;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蛋白组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李志东;牛磺酸对不同前负荷下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反应性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9 夏金国;犬胸主动脉内国产分体式覆膜支架置入术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10 孙国义;大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的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87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187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e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