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跟随载荷对人颈椎的生物力学性能影响

发布时间:2018-09-04 12:53
【摘要】:[目的]探索跟随载荷对多节段颈椎弯矩-转角参数及椎间盘内压的影响。[方法]用六轴机器人完成15具新鲜冷冻人颈椎标本(C_(3-7))的前屈、后伸运动,目标纯扭矩为2.0 Nm,分为无压缩载荷组和跟随载荷组。记录ROM与IDP,中性区参数由基于弯矩-转角曲线的双"S"拟合函数计算获得。[结果]跟随载荷的应用显著减少C_(3/7)的ROM,增加中性区的刚度,但对中性区的宽度和屈曲与后伸方向的弹性区刚度没有影响。标本在中立位加载跟随载荷时C_(3/4)与C_(6/7)椎间隙的IDP值均在应用跟随载荷后显著增加,且与跟随载荷值显著相关。跟随载荷显著增加前屈运动过程中C_(3/4)和C_(6/7)IDP的增加幅度,降低后伸运动过程中C_(3/4)IDP的增加幅度及C_(6/7)的IDP值。[结论]跟随载荷的应用能增加中性区的刚度,减少标本的ROM,增加颈椎的稳定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ollowing load on torque-rotation parameters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pressure in multi-segment cervical spine. [methods] Fifteen fresh frozen human cervical vertebrae specimens (C3-7) were subjected to flexion and extension with a six-axis robot. The target torque of 2.0 Nm,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o compression load group and follow load group. The neutral region parameters of ROM and IDP, are calculated by the double "S" fitting function based on the moment-angle curve. [results] the ROM, of C _ (3 / 7) increases the stiffness of neutral zone significantly, but has no effect on the width of neutral zone and the stiffness of elastic zone in the direction of buckling and extension. The IDP values of C _ (3 / 4) and C _ (6 / 7) intervertebral spac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llowing load, and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value of the following load. The following load increases the amplitude of C _ (3 / 4) and C _ (6 / 7) IDP during forward flexion, and decreases the increase of C _ (3 / 4) IDP and the IDP value of C _ (6 / 7) during extension motion.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following load can increase the stiffness of neutral zone and decrease the ROM, of specimen to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cervical spine.
【作者单位】: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Department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1400802)
【分类号】:R318.01;R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来喜,林本丹,钟志刚,邱雪立,蔡植英,朱青安;胫骨骨折不同手术固定器材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年06期

2 毕若杰;郑小平;王志强;;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2年04期

3 刘郑生 ,赫荣国;美国生物力学代表团在京学术交流简况[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6年03期

4 王健智;从生物力学角度浅谈骨折的整复固定[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7年04期

5 周峰,唐天驷,杨惠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研究和疗效评价[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年03期

6 赵以u&;;骨科的生物力学基本名词定义(下)[J];中华骨科杂志;2006年05期

7 王健智;王以进;;骨折的中医整复固定与生物力学[J];中医正骨;1990年01期

8 于建农,吴煜,李大伟,陈勤;攻丝应用的调查及其生物力学作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年04期

9 陈永华,苏佳灿,张春才,王家林,许硕贵,禹宝庆,纪方,薛召军,吴建国,丁祖泉;天鹅型记忆接骨器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7期

10 杨晓明;徐宏光;;腰骶融合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志彬;;中国骨伤新疗法的临床生物力学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新技术学习班讲义[C];2005年

2 袁金风;张秋霞;张阳;;柔韧性扁平足的损伤机制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3 许光旭;;康复新技术介绍足底矫形的生物力学革命[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4 邹培;王骏;;退行性腰椎失稳症发病的生物力学基础及其防治对策[A];第四届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志彬;;中国骨伤新疗法的临床生物力学研究[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王庆国;王荣;段迎春;;软组织生物力学理论对肩痛症的治疗指导意义浅析[A];全国软组织疼痛微创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钱民全;张长江;丁龙;;生物力学在治疗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

8 王攀峰;许硕贵;张春才;章云童;付青格;刘欣伟;汤洋;牛云飞;;臼顶不同程度台阶状移位对髋臼负重区生物力学影响[A];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韩德韬;张昌茂;汤发强;刘胜;;脊柱重度畸形生物力学矫正术(附20例报告)[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云飞;力学性能优化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置钉策略的生物力学和临床回顾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2 周若舟;脊柱动态固定的剪切特性与载荷分享的生物力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3 张美珍;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危险因素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猛;三种sMCL和POL重建方法的生物力学对比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郭伟明;腺病毒介导TGFβ1基因体外转染对自体Hamstring腱重建兔ACL的生物力学及影像学影响[D];南华大学;2015年

3 韩硕;有限元分析在腰椎间盘生物力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4 聂兵;正常人耳廓生物力学基本特征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5 田东牧;骨干假体与辅助钛板联合重建肱骨干缺损的生物力学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年

6 纪祥;拇指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7 董春海;髋关节生物力学电测实验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8 姬树青;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注射对肌腱生物力学和病理学方面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9 王哲;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杨颖;低强度脉冲超声对新生骨成熟过程的生物力学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2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222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d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