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氯胺酮对SD大鼠外毛细胞细胞水平电生理反应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06 20:29
【摘要】:全身麻醉药在临床手术中被广泛应用,在围术期显著影响患者的多种生理功能,尤其是感觉功能。听觉作为人体感受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往往是最后消失,而在麻醉苏醒中是最先恢复的,因此听觉功能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被用作判断麻醉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麻醉剂对听觉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越来越被予以重视。在临床麻醉中,一些病人出现了听力损伤,而这种听力受损有些是有临床症状可以被发现重视的,而绝大多数是亚临床的,只能通过听力专科检查才能被发现,常常被麻醉医生忽视。麻醉过程中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听觉,如麻醉方式、体外循环、耳毒性药物、血流动力学变化、中耳压力改变等。目前已经有报道,氧化亚氮可引起昕力损害,氯胺酮可引起患者幻听、耳鸣。全麻药对听觉系统的作用可以分别影响听觉神经中枢和听觉外周的功能。目前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集中于中枢水平,关于全麻药对听觉外周系统作用的研究均为间接检测耳蜗耳声发射来推断对听觉外周感受器毛细胞功能的作用,尚无使用分离毛细胞通过膜片钳方法研究全麻药对毛细胞功能的研究。已有研究通过该方法确定了水杨酸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速尿等药物对外毛细胞的损害作用,发现了其耳毒性机制。故本研究拟采用膜片钳技术,检测氯胺酮对外周听觉感受器中有耳蜗放大器功能的外毛细胞细胞水平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目的研究氯胺酮对Sprague Dawley(SD)大鼠耳蜗外毛细胞细胞水平电生理反应特性的影响,探讨氯胺酮对外毛细胞电生理反应的作用机制,结合既往研究结果综合评价氯胺酮对外毛细胞的影响,从而对了解全身麻醉药相关听觉损伤,为临床防治围术期暂时性或永久性听觉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对单个离体外毛细胞自身前后对照方法,以避免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选用21~28天龄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40-70 g,雌雄不拘,迅速断头处死,暴露两侧耳蜗,直视下迅速解剖出双侧听泡置于含正常细胞外液L-15约2 ml的培养皿中,置于解剖显微镜低倍镜下将听泡表面的结缔组织剥离干净,分离出双侧完整的耳蜗,在高倍镜下采用机械-酶分离法获得离体单个外毛细胞。用细螺旋钢针向上挑开顶端蜗壳,逐层剔除蜗壳,绕着蜗轴改用尖端小于1 mm的镊子小心夹取顶回及中回基底膜,将基底膜置于含L-15的培养皿中,剪碎后加入胶原酶1V消化5 min,加入新鲜L-15终止消化,用200 μL移液器轻轻吹打使细胞分散,转置于含有约1 ml L-15细胞外液直径1cm的凹槽板内,静置10 min贴壁后,置于防震台显微镜下观察,辨认变形及死亡的外毛细胞。选择活性好的单离外毛细胞进行观察和实验。实验过程中持续使用蠕动泵,更换凹槽板中的液体,保证凹槽板中的细胞外液始终符合实验条件。使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实验包括5个部分:随机选取活性较好外毛细胞进行自身配对实验。(1)观察给药方法对外毛细胞全细胞电流的影响:在电压钳下,给予连续变化的阶跃式脉冲电压刺激,比较在5个外毛细胞在L-15细胞外液中,分别在无给药(C组)、1 min后给L-15(L组)约15 s后各电压下全细胞电流,绘制稳态电流-电压(Ⅰ-Ⅴ)曲线。(2)绘制药物浓度曲线,确定氯胺酮实验浓度:在电压钳下,Vh=3 mV记录5个外毛细胞分别前后给药氯胺酮(1μM/L,10μM/L,100 μM/L,1000 M/L,5000μM/L),比较各组氯胺酮敏感性电流幅度,绘制药物浓度曲线。(3)观察100 μM/L氯胺酮对外毛细胞I-V曲线及静息膜电位的影响:给予连续变化的阶跃式脉冲电压刺激,比较在L-15细胞外液中,10个外毛细胞在无给药组(N组)15 S、1 min后给药100 μM/L氯胺酮(K组)15 s、1 min后重复N组(N,组)15 s后外毛细胞各电压下全细胞电流,绘制三组稳态I-V曲线;观察现象后,换成电流钳Ih=0 pA,比较N、K两组细胞静息膜电位。(4)观察100 gM/L氯胺酮对外毛细胞上乙酰胆碱电流的影响:给药100μM/L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比较10个外毛细胞在Vh=3 mV下将细胞外液L。15灌流为100μM/L氯胺酮前1min (K1组)、灌流后(K2组)及洗脱后1min (K3组)乙酰胆碱电流IACh。(5)观察用士的宁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后外毛细胞氯胺酮敏感性全细胞电流的变化:给药100μM/L氯胺酮,比较10个外毛细胞分别在Vh=3 mV下L-15细胞外液灌流为0.1μM/L士的宁前1min (S1组)、灌流后(S2组)及洗脱后lmin(S3组)的氯胺酮敏感性电流。实验中通道电信号经膜片钳放大器后再经A/D. D/A转换器输入计算机,由pCLAMP 10.3软件程序发放刺激和采集信号。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Student 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Origin 8.0软件绘制图形。结果随机选取贴壁良好,细胞膜光滑完整,胞浆呈半透明状,细胞核呈圆形位于胞体底部,细胞器主要分布于表皮板下和核周,细胞内无布朗运动性颗粒,细胞周围有明显光晕,或称之为双折射现象,纤毛完整无弯折的外毛细胞进行实验。(1)典型外毛细胞在L-15中的I-V曲线表现为在细胞超极化方向(反转电位以左)总电流为内向,在细胞去极化方向(反转电位以右)总电流为外向,内向电流的幅度较小,外向电流在刺激电压去极化至约-50 mV以上时越来越大,并呈明显的电压依赖性和外向整流性。对比5个外毛细胞在C组和L组中的I-V曲线,发现两组各刺激电压下的膜总电流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给药方式(药流扩散)不会对后续实验的观察产生干扰。(2)一个典型外毛细胞对不同浓度氯胺酮的反应为,给药1 μM/L氯胺酮,细胞总电流幅度变化为0 pA,10μM/L氯胺酮可使总电流幅度下降17 pA,100gM/L氯胺酮可使总电流幅度下降约80 pA;同样方法观察浓度1000 μM/L及5000μM/L氯胺酮,分别可使外毛细胞总电流幅度下降153 pA.184 pA.可发现随着氯胺酮浓度增大,外毛细胞外向总电流下降幅度随之增大。共记录5个外毛细胞,现象一致。取5个外毛细胞氯胺酮敏感性电流幅度平均值用Hill方程拟合氯胺酮浓度曲线,半数有效浓度IC50=117.3μM/L,100μM/L氯胺酮处于曲线最大斜率处,1000μM/L及5000 μM/L浓度下细胞反应逐渐移形为平台期,以5000μM/L氯胺酮的敏感性电流幅度为100%,100 gM/L氯胺酮敏感性电流幅度接近50%,说明在该浓度下细胞反应最为灵敏,故下面实验取氯胺酮100μM/L浓度为实验浓度。(3)绘制10个外毛细胞在N、K、N’三组的I-V曲线,发现与N组相比,N’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K组在去极化超过-36 mV的刺激电压下细胞总电流幅度均减小,并且呈电压依赖性,随着去极化电压越大,氯胺酮敏感性电流幅度越大。在-36 mV电压下,K组比N组总电流减少7 pA,在+68 mV膜电压下,该值增大至328 pA,但各个电压下电流减小的比例是一定的(15.5%~17.5%)。与N组相比,K组使外毛细胞反转电位从55.4±3.6 mV去极化至54.9±3.1mV(n=10,t=0.22,P0.05)。绘制氯胺酮敏感性电流平均I-V曲线,发现其反转电位为-55.2±6.1 mV,与钾离子平衡电位相近,故推断氯胺酮影响的为外毛细胞上的钾电流。待细胞恢复后,观察这10个外毛细胞在电流钳下100 μM/L氯胺酮对细胞静息膜电位的影响,发现10个外毛细胞平均静息膜电位从给药前的-63.5±8.7 mV变化至63.1±9.5 mV,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说明100 μM/L氯胺酮不影响外毛细胞静息膜电位。(4)Vh=3 mV下,灌流100 gM/L氯胺酮,比较K1、K2、K3三组乙酰胆碱电流,结果显示氯胺酮敏感性电流平均幅度为79±7 pA,乙酰胆碱电流平均幅度为76+18 pA,均与前面结果中一致,说明氯胺酮与乙酰胆碱对外毛细胞上外向电流的影响相互独立,氯胺酮对外毛细胞电流的影响不是通过调节乙酰胆碱流而起效的。(5) Vh=3mV下,灌流0.1 μM/L士的宁,比较S1、S2、S3三组氯胺酮敏感性电流,结果显示,灌流士的宁对外毛细胞电流基线无影响,给药100 gM/L氯胺酮,氯胺酮敏感性电流平均幅度为78±13 pA,与前面结果中一致,说明用士的宁阻断α9/α10nAChR对氯胺酮敏感性电流不产生影响,说明氯胺酮不是通过直接影响外毛细胞上乙酰胆碱受体而起效的。结论1.氯胺酮可浓度依赖性抑制外毛细胞外向膜电流。2.100μM/L氯胺酮引起外毛细胞I-V曲线-36 mV以上膜电流成比例减小,对外毛细胞反转电位和静息膜电位均无影响,说明氯胺酮不通过改变膜电位来影响外毛细胞电致运动。3.氯胺酮的作用可能为抑制钾电流,结合外毛细胞上离子通道和电流的激活电位,推测该电流为钙离子依赖性钾电流。4.已有研究发现100 μM/L氯胺酮可以减小外毛细胞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合本研究,推测氯胺酮可通过减弱外毛细胞细胞骨架上的钙离子依赖性蛋白磷酸化,增强细胞骨架整体轴向劲度,引起胞体伸缩运动阻尼增大而减弱外毛细胞电致运动幅度。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原;于利;;耳蜗外毛细胞的几种分离方法的比较及形态学观察[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8年03期

2 张倩;潭晓东;贾淑萍;何志洲;;外毛细胞电致运动的分子基础[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年01期

3 邓毅,陈兆和,,彭强,刘芳,王宇澄;高钾诱发外毛细胞的运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5年03期

4 邓毅,陈兆和,王健,王宇澄;乙酰胆碱对游离外毛细胞的影响[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8年01期

5 张玉海;王正敏;;外毛细胞损伤量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表达[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0年05期

6 巴云鹏,董明敏,董民声,汤文学;复方丹参抗耳蜗外毛细胞凋亡的实验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年03期

7 丁大连,蒋海燕,王家东,杨军,Sandra L.MeFadden,RichardJ.Salvi;内毛细胞缺损对噪声引起外毛细胞损害的潜在影响[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4年06期

8 杨卫平,胡博华,Donald Henderson;不同强度噪声刺激后灰鼠耳蜗外毛细胞死亡方式观察[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9 李雪松,熊鹰;体外耳蜗切片观察外毛细胞形态结构及其电生理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7期

10 郭运凯,谢鼎华,杨新明;哺乳动物耳蜗外毛细胞电运动的分子基础[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宁;赵红波;翟所强;杨仕明;;三磷酸腺苷对耳蜗外毛细胞电运动调控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2 刁明芳;孙建军;田芳洁;贾仲红;刘阳;陈东兰;;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的耳蜗外毛细胞功能研究[A];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韩维举;;噪声刺激引起耳蜗外毛细胞死亡的通路及其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4 周建波;王继华;肖旭平;孔维佳;;硝普钠对豚鼠单离耳蜗外毛细胞全细胞电流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5 于栋祯;;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改变和外毛细胞缺失程度的相关分析[A];华东六省一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暨2008年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孙建和;杨伟炎;沙淑花;JochenSchach;;豚鼠耳蜗外毛细胞的荧光定量分析[A];第五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曹玲;黎万荣;殷泽登;赖丹;曾晓荣;杨艳;;一氧化氮对豚鼠耳蜗外毛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影响的实验研究[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于宁;翟所强;杨仕明;赵红波;;耳蜗支持细胞调控外毛细胞功能的研究[A];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龙孝斌;郭梦和;;高渗透压与离体豚鼠耳蜗外毛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动态改变[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10 李胜利;朱宏亮;;耳蜗外毛细胞在实验豚鼠中的发生率及原因研究[A];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宁;耳蜗外毛细胞动力蛋白对听觉灵敏度与频率响应的调控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2 于利;卡那霉素致小鼠耳毒性的分子机制:耳蜗外毛细胞马达蛋白Prestin的参与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3 李元涛;异氟醚对大鼠耳蜗和豚鼠耳蜗外毛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刘丹政;水杨酸—外毛细胞马达蛋白prestin在小鼠耳蜗声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晓婷;外毛细胞侧壁结构在葡萄糖转运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文杰;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拮抗豚鼠庆大霉素耳毒性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杨雪莹;氯胺酮对SD大鼠外毛细胞细胞水平电生理反应特性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李林辉;过氧化氢和维生素E对老年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作用的实验研究[D];泸州医学院;2009年

5 高青华;卡那霉素对乙酰胆碱调节耳蜗外毛细胞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6 魏恒;关于听觉神经编码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黄非;过氧化氢与维生素C对老年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电流影响的实验研究[D];泸州医学院;2009年

8 周轶;具有延时作用的基底膜主动耦合模型[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臧洪瑞;JNK在豚鼠丁胺卡那霉素中毒后耳蜗毛细胞的激活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10 张华;高压氧对豚鼠庆大霉素中毒性聋影响的观察[D];青岛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35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435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3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