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血管补片成形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09 13:41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补片成形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72位均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6人行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共记78例次手术。以术前颈内动脉超声测内径(㩳4.0mm放置补片)和术中具体观察情况作为分组依据,其中颈动脉内膜剥脱后用血管补片成形40例(实验组),颈动脉内膜剥脱后血管直接缝合38例(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两组术前基本资料,术中平均颈动脉阻断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术后30天内并发症,术后近远期颈动脉再狭窄程度及例数为主要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术前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㧐0.05),具有可比性。术后30天并发症中高灌注综合征(CHS)发生率上,补片组高于非补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片组在平均颈动脉阻断时间和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补片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78例随访均为2年以上,无一例失访,其中6个月内两组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㧐0.05)。6~12个月两组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片组通畅率优于非补片组。㧐12~24个月时,狭窄复发的例数和程度上,非补片组明显高于补片组,两组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应用血管补片成形扩大血管腔在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上具有明显作用,能显著提高中远期颈动脉通畅程度。同时补片成形具有一些缺点,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使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vascular patch on the restenosis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 Methods:72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underwent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the 72-position of the Affiliated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of which,6-person bilateral carotid endarterectomy was performed, and 78 cases were recorded. The internal diameter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 In this paper,40 case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38 cases (control group) were directly sutured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and 38 cases (control group) were directly sutured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he average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time, mean operative time, complications during 30 day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degree and number of carotid re-stenosis in the near-long-term postoperative carotid artery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P? 0.05). The incidence of high-perfusion syndrome (CHS) in 30-da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on-mesh group (P0.05). The mean carotid block time and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of the pat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non-patch group,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78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more than 2 years and none of them were lost to follow-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atency rate of the two groups in 6 months (P? 0.05). The patency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6 and 12 months (P0.05). The patency rate of the patch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non-mesh group. In the 12 ~ 24 months, the number and extent of the recurrence of the steno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atch group,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vascular patch-forming to enlarge the vessel cavity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revention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and the degree of long-term and long-term carotid artery patency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le the mesh forming has some disadvantages, it is suggested to use as much as possible depending on the particular situ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51.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阳春;PTCA术后再狭窄的血小板机制及其应对策略[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年02期

2 胡萍,盛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PTCA术后再狭窄[J];中国微循环;2005年03期

3 Cosgrave J.;Corbett S.J.;Melzi G.;奚群英;;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置入后的晚期再狭窄[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7年11期

4 张志;;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存在晚期再狭窄现象[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8年03期

5 高润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J];中国循环杂志;1991年05期

6 刘利;方唯一;杜传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3年05期

7 袁晋青;分子生物学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J];中国循环杂志;1996年11期

8 张萱;PTCA术后再狭窄机理和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1996年04期

9 冯莹;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及其与血小板相互关系的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0 毕延发,柳英侠,张淑芹,郑海虹;PTCA术后再狭窄模型的复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志军;王水云;柏承文;;血小板活化及内皮功能改变在PTCA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贾海忠;史载祥;周玉杰;柯元楠;马长生;陈旺;赵霞;王兵;傅俊英;;安替瑞丝方防治再狭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摘要)[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吴永杰;顾文勇;;冠心病介入性治疗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的比较[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齐晓勇;李俊勇;李树仁;谷剑;王天红;党懿;张建青;;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5 王春林;祝光礼;彭哲;;中医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6年

6 李建军;谭杰文;;益心汤对冠心病PTCA术后再狭窄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康铁朵;;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与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行俊柱;祝光礼;;中医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9 周玲玲;;药物涂层支架在治疗冠脉再狭窄中的应用(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敏州;王磊;;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中西防治研究进展[A];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血瘀证高级论坛和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莉丽 王雪飞 符壮才;介入术后能防冠脉再狭窄吗[N];健康报;2002年

2 新讯;西罗莫司支架对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N];医药经济报;2006年

3 李水根;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难题破解[N];健康报;2003年

4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艳;益气活血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记者 黄若音;血管成形术后缘何再狭窄[N];健康报;2000年

6 徐丽林;冠心病置入支架后须防再狭窄[N];家庭医生报;2008年

7 陈祖亮;血管重建后再狭窄难关攻克[N];健康报;2003年

8 ;中医药防治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思路[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李崇剑;冠脉内放射治疗再狭窄[N];保健时报;2005年

10 记者 王雪飞;支架+转基因可减少心脏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N];健康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晖;临床危险因素和血清学指标对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预测及其炎症机制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2 王卫东;血管内照射防治内膜损伤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梁春阳;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家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4 慕朝伟;明胶蛋白涂层支架携载治疗性质粒抑制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系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5 李永秋;颈动脉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之对策[D];吉林大学;2004年

6 孙智山;内皮祖细胞动员与移植促进内皮修复预防再狭窄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迟立群;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和低能量激光照射防治移植静态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8 胡信群;核因子-κB、环氧化酶-2与冠心病及再狭窄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9 路雅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0 蒋伟;DIM防治球囊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存瑞;血脂控制水平与支架置入术后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高川;食管吻合口扩张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3 霍志晓;LOX-1、CX3CR1与冠心病及其PCI术后再狭窄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朱金波;血管补片成形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5 黄燕妮;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关系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曹金英;症状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7 刘灵芝;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8 徐志娜;门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判断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价值[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9 李方超;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吴莹;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治疗措施及预防[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12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512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b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