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结合CTA观察腹股沟疝患者死冠血管
发布时间:2019-09-05 21:10
【摘要】:目的腹腔镜手术结合CTA观察腹股沟疝患者死冠血管,研究死冠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在不同类型疝患者中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在本科住院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15例,年龄(61.0±15.5)岁,均临床诊断为腹股沟疝(直疝或斜疝),住院期间进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手术前行CT检查,对死冠血管存在情况及数据进行采集,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48例腹股沟疝患者共56侧腹股沟疝(直疝21侧,斜疝35侧),死冠血管出现率58.9%(33/56),距离耻骨联合中点水平距离为(54.4±6.9)mm,动脉直径为(2.2±0.8)mm,明显小于静脉直径[(2.8±1.1)mm,P0.05]。在腹股沟直疝中死冠血管总出现率明显低于斜疝(P0.05),其中死冠动脉出现率也明显低于斜疝(P0.05)。男性患者死冠动静脉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同时男性患者发病年龄更高,血管直径更大,直疝患者的发病年龄大于斜疝患者(P0.05)。结论死冠血管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出现率较高,男性出现率高于女性;该血管参与构成腹股沟区血供,能减缓该区域腹壁退化。
【图文】:
死冠静脉15例,死冠动静脉均存在8例;CTA发现存在死冠动脉24例,死冠静脉15例,死冠动静脉均存在7例;CTA观察到的死冠动脉较腹腔镜手术中发现少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1)。2.2CTA观察死冠血管存在的患者性别差异男性患者死冠动脉、静脉以及动静脉同时出现概率均高于女性患者(P<0.05),平均发病年龄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P<0.05),死冠血管平均直径男性患者大于女性(P<0.05),腹壁厚度女性患者厚于男性(P<0.05),但体质量指数、病史及死冠血管距离耻骨联合中点距离男女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2.3不同类型腹股沟疝患者的死冠血管对比分析腹股沟直疝患者死冠血管总出现率明显低于斜疝患者(P<0.05),死冠动脉出现率也明显低于斜疝患者(P<0.05)。直疝患者年龄大于斜疝患者,腹壁厚度厚于斜疝患者(P<0.05)。但直疝和斜疝患者体质量指数、死冠静脉出现率、死冠血管直径及死冠血管在耻骨支上缘部位水平与耻骨联合中点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ABCDEFA:双侧死冠动脉(男性,65岁,右侧腹股沟斜疝);B:右侧死冠动静脉(女性,57岁,右侧腹股沟斜疝);C:双侧无死冠血管(男性,71岁,左侧腹股沟直疝);D:右侧死冠动脉(女性,61岁,右侧腹股沟斜疝);E:左侧死冠动脉(男性,68岁,左侧腹股沟斜疝);F:左侧死冠静脉(男性,70岁,左侧腹股沟直疝)图1腹股沟疝患者不同类型与不同部位死冠血管CT动脉成像观察表2CTA观察不同性别患者死冠血管存在的差异性别n年龄(岁,xs
本文编号:2532434
【图文】:
死冠静脉15例,死冠动静脉均存在8例;CTA发现存在死冠动脉24例,死冠静脉15例,死冠动静脉均存在7例;CTA观察到的死冠动脉较腹腔镜手术中发现少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1)。2.2CTA观察死冠血管存在的患者性别差异男性患者死冠动脉、静脉以及动静脉同时出现概率均高于女性患者(P<0.05),平均发病年龄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P<0.05),死冠血管平均直径男性患者大于女性(P<0.05),腹壁厚度女性患者厚于男性(P<0.05),但体质量指数、病史及死冠血管距离耻骨联合中点距离男女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2.3不同类型腹股沟疝患者的死冠血管对比分析腹股沟直疝患者死冠血管总出现率明显低于斜疝患者(P<0.05),死冠动脉出现率也明显低于斜疝患者(P<0.05)。直疝患者年龄大于斜疝患者,腹壁厚度厚于斜疝患者(P<0.05)。但直疝和斜疝患者体质量指数、死冠静脉出现率、死冠血管直径及死冠血管在耻骨支上缘部位水平与耻骨联合中点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ABCDEFA:双侧死冠动脉(男性,65岁,右侧腹股沟斜疝);B:右侧死冠动静脉(女性,57岁,右侧腹股沟斜疝);C:双侧无死冠血管(男性,71岁,左侧腹股沟直疝);D:右侧死冠动脉(女性,61岁,右侧腹股沟斜疝);E:左侧死冠动脉(男性,68岁,左侧腹股沟斜疝);F:左侧死冠静脉(男性,70岁,左侧腹股沟直疝)图1腹股沟疝患者不同类型与不同部位死冠血管CT动脉成像观察表2CTA观察不同性别患者死冠血管存在的差异性别n年龄(岁,xs
本文编号:2532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53243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