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比PFNA及股骨近端锁定板联合重建板两种内固定方式,在治疗Evans4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过程中围术期、术中及术后中远期的疗效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年6月~2016年6月唐山市第二医院采用PFNA及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重建板治疗Evans4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历资料,通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采用PFNA或股骨近端锁定板联合重建板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病历共计153例作为样本,将患者入院后的x线、CT检查,术中、术后的情况数据及术后中长期的情况数据做总结、归纳,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将153例患者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PFNA组)和B组(股骨近端锁定板联合重建板组)。A组86例,男31例,女55例,平均年龄66.4±5.6岁,致伤原因低能量63例,高能量23例,合并内科疾病≤2种55例,≥3种31例;B组67例,男27例,女40例,平均年龄67.1±6.2岁,致伤原因低能量46例,高能量21例,合并内科疾病≤2种48例,≥3种19例。对两组病例资料中围术期及术中情况(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住院天数、Garden复位指数、骨折端对位偏差、颈干角丢失角度)和术后中远期情况(术后3个月骨折端对位偏差、术后3个月颈干角丢失角度、完全负重时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VAS评分及Harris评分)进行数据整理记录,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对Evans4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综合疗效。结果153例患者获得了12~2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达到一级愈合、骨折均顺利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无一例内固定失效,其中16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予系统抗凝治疗后血栓消失或陈旧,未危及生命和影响术后功能练习。对于Evans4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来说,A、B两组在围术期及术中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住院天数及术中Garden复位指数、骨折端对位偏差及颈干角丢失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中长期的骨折端对位偏差、颈干角丢失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围术期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中长期的完全负重时间、VAS评分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及股骨近端锁定板联合重建板在针对Evans4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都是行之有效的内固定方式,但在手术损伤方面,PFNA组优于联合钢板组,在术中及术后中长期的骨折复位质量方面,联合钢板组优于PFNA组。二者在术后中长期的完全负重时间,VAS评分及Harris评分方面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图文】: 股骨近端锁定板Fig.2proximalfemorallockingcompressingplate
重建板Fig.3reconstructionplate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佩福;;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与策略[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年02期
2 熊蠡茗;胡益强;邵增务;曹发奇;刘国辉;夏天;刘毅;刘梦非;;股骨近端锁定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年02期
3 祝敬华;魏瑞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观察(附17例报告)[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年05期
4 邱贵兴;裴福兴;胡侦明;唐佩福;薛庆云;杨惠林;陶天遵;赵宇;;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年05期
5 张荣位;郑昆仑;王爱国;冯其金;谷福顺;;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中西医治疗进展[J];光明中医;2015年07期
6 杨飞;韩启明;杨凤明;张晓光;王玮;武永刚;;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INTERTAN髓内钉与PFNA-Ⅱ髓内钉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年10期
7 黄斌;唐建东;秦汉兴;李林武;;术前慢性病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疗效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5年03期
8 程正亮;;PFNA微创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4年03期
9 徐烁;党小伍;贺西京;;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年02期
10 莫瑞冰;曹瑞治;;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袁艾东;李文锐;李文虎;李文锐;;PFNA与DHS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
本文编号:
2636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63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