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经皮椎间孔镜与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0-05-06 10:44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Delta大通道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0例,均为单节段腰椎管狭窄,行传统后入路椎管减压神经根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00例为对照组、L4/5节段症状侧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40例和Delta大通道下减压10例的微创手术组为实验组。平均病程3.2年,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天、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等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生活质量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对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腰腿痛减轻率均为1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年为55.36±3.53岁、平均手术时间(1.43±0.16)h、平均术中出血量(20.84±3.26)ml、平均卧床时间10.13±2.54 h、平均住院时间(3.16±1.25)d、平均住院花费13536.36±1082.29元、平均随访时间10.71±1.89月;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3.27±3.52岁、平均手术时间(1.82±0.21)h、平均术中出血量(220.84±31.31)ml、平均卧床时间为72.70±6.23 h、平均住院时间(5.51±1.52)d、平均住院花费35890.50±1544.78元、平均随访时间10.71±1.89月,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通过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单纯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40例,椎管狭窄并椎间孔狭窄25例,关节突肥大增生、椎体后缘增生或黄韧带肥厚致椎管狭窄15例,术后6个月5例患者再次出现腰腿痛加重并且再次翻修,均为关节突肥大增生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致椎管狭窄类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组患者术后未出现腰腿痛加重及翻修情况,差异显著,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上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和Delta大通道技术的近期临床效果较满意,与传统术式相比在单节段、单侧神经症状、狭窄相对局限的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上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减压精准等优势,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单纯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或者存在椎间孔狭窄的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较好,Delta大通道技术对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或黄韧带肥厚致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更好,中长期疗效上Delta大通道技术疗效优于经皮椎间孔镜及传统开放技术,因此,两者在治疗腰椎管狭窄各有其优势,可利用二者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但远期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图文】:

术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椎间孔,经皮


既往史: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5 年。术前给予 CT、MRI 检查(图 9-10)。图9 术前腰45 CT 图10 术前腰45 MRI患者心脏状况较差,手术风险大,,难以耐受全麻手术,选择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来治疗。

术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椎间孔,经皮


既往史: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5 年。术前给予 CT、MRI 检查(图 9-10)。图9 术前腰45 CT 图10 术前腰45 MRI患者心脏状况较差,手术风险大,难以耐受全麻手术,选择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来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跃;李长青;王建;张正丰;初同伟;郑文杰;潘勇;罗刚;;经皮椎间孔成形术治疗L5/S1神经根管狭窄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年05期

2 王建;周跃;张正丰;李长青;;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年07期



本文编号:2651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651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6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