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主动脉及脊髓圆锥的位置变化:磁共振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17:13

  本文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主动脉及脊髓圆锥的位置变化:磁共振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第一部分: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主动脉位置是否会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在行腰椎截骨矫形术时有发生主动脉损伤的风险,对于主动脉和椎体间相对位置的正确理解有助于规避此类医源性损伤。然而,既往AS患者主动脉位置的解剖学研究均在仰卧位下进行,不同于术中的俯卧位。因此,本研究即定量探讨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主动脉相对于椎体的位置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下的差异。方法:共前瞻性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间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2名,包括男性21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0.7岁(范围,19-46岁)。所有患者均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两个体位行T9至L3的磁共振扫描,测量各个层面的左侧椎弓根-主动脉角度(LtP-Aoangle)及左侧椎弓根-主动脉距离(LtP-Ao distance)。以上参数在不同体位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主动脉位置变化与患者矢状位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 GK)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变化间的相关性。本研究显著性水平设为0.05。结果:在T9至L3节段,仰卧位和俯卧位下分别的LtP-Ao距离(43.78 mm vs.44.42 mm;P=0.077)和LtP-Ao角(0.82。vs.0.22。:P=0.053)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亦未发现在俯卧位下LtP-Ao角的变化与整体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增加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与仰卧位相比,患者转成俯卧位后,T9至L3节段间主动脉和椎体的相对位置并不会发生明显改变,这提示在AS后期阶段,主动脉的活动性和活动范围都受到了明显限制。第二部分: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程度对脊髓圆锥位置的影响目的:有研究报道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圆锥位置并无明显变化,然而,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矢状面畸形对圆锥位置的影响仍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脊髓圆锥位置的分布,及圆锥位置与后凸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6名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86名男性,10名女性,平均年龄34.6岁(17-65岁),以及100名年龄像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回顾两组患者的磁共振图像以确定脊髓圆锥相对于椎体的位置关系,并根据标准的方法将圆锥位置用特定数字表示。在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AS组患者的以下矢状面指标: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 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以及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 TLJ)。结果:AS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圆锥位置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49),两组中脊髓圆锥的平均位置均处于L1椎体的下1/3。此外,对于不同顶椎区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圆锥位置亦无明显差异(P=0.88);根据GK将AS组患者每隔30°分为一组,组间圆锥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173)。类似地,相关性分析显示圆锥位置与GK(r=-0.15,P=0.15),TK(r=-0.10,P=0.34),LL(r=-0.10,P=0.32),和TLJ(r=-0.06,P=0.54)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圆锥位置分布范围较广,但与正常对照组相一致。此外,脊髓圆锥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且并不会受后凸畸形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主动脉位置 强直性脊柱炎 仰卧位 俯卧位 磁共振 圆锥位置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87.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缩略词表10-11
  • 引言11-20
  • 参考文献15-20
  • 第一部分: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主动脉位置是否会随体位改变而变化?20-32
  • 材料与方法20-22
  • 结果22-23
  • 讨论23-25
  • 参考文献25-29
  • 附图表29-32
  • 第二部分: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程度对脊髓圆锥位置的影响32-44
  • 材料与方法32-34
  • 结果34-35
  • 讨论35-37
  • 参考文献37-41
  • 附图表41-44
  • 结论44-45
  • 个人简介45-47
  • 致谢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陈欣林;;新生儿脊髓圆锥正常位置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5年11期

2 杨小朋;张振宇;艾克拜尔;郭英杰;;脊髓圆锥结核一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10期

3 刘剑波,丁冬梅,杨福兵;脊髓圆锥脓肿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年01期

4 马凯,李勇杰,胡永生;脊髓圆锥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附22例报告)[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5 ;术中影像导航下切除脊髓圆锥处脊髓动静脉瘘[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10期

6 郭世文;脊髓圆锥髓内血管平滑肌瘤囊变1例[J];陕西医学杂志;1992年11期

7 王葵光,王国华,张通,胡斌,仲美琳,王萍;成人脊髓圆锥位置的磁共振变化[J];河北医学;2002年10期

8 邹建勋,李明亮;脊髓圆锥部结核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12期

9 万锋;李龄;陈劲草;陈坚;雷霆;薛德麟;牛洪泉;舒凯;张平;杨正明;王玉平;;脊髓圆锥血吸虫病六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9期

10 张军;金柏军;;单纯脊髓圆锥损伤的诊断与治疗[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斌;王振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髓圆锥马尾病变手术中的应用及意义[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马凯;李勇杰;庄平;胡永生;;圆锥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临床应用[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陈明;王磊;郑宪友;柴益民;马保安;;大鼠脊髓圆锥损伤后排便功能重建的初步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3年

4 陈婷婷;;外伤后脊髓圆锥损伤患者的护理[A];第一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脊髓损伤与康复学组成立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邓先波;孔祥泉;刘定西;;正常人脊髓圆锥位置和马尾神经的磁共振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杨明;;马尾神经受压对脊髓圆锥神经元凋亡的影响[A];2004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杨明;万双林;张建锋;范顺武;;大鼠马尾神经受压后脊髓圆锥神经元HSP70、BDNFmRNA表达的变化[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明;大鼠马尾神经受压后马尾与脊髓圆锥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及脊髓圆锥神经元凋亡、HSP70、BDNFmRNA表达的改变[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曲哲;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主动脉及脊髓圆锥的位置变化:磁共振相关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王兴克;神经电生理在脊髓圆锥马尾病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3 张月雷;大鼠脊髓圆锥损伤膀胱功能重建术后逼尿肌显微结构变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主动脉及脊髓圆锥的位置变化:磁共振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328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b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