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RI的腰大肌形态学研究:L4/5椎间隙XLIF入路的安全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21 16:20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不断向微创、精准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微创的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方式,其中经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LLIF)就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微创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由Ozgur等于2006年首次报道,并将其命名为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随后根据手术器械及操作上的稍微不同,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直接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DLIF)。该术式不经腹膜腔,消除了对腹膜和大血管的侵扰;在直视下进行操作,不需要术者分步学习微创操作技术;在操作时不破坏腰椎后部张力带结构,无需牵拉硬膜囊及脊神经,从而减少术后疼痛及硬膜纤维化,并最大限度地保留术后腰椎的稳定性。此外,XLIF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和畸形方面具有高度优越性,因为该术式允许直接访问腰椎前柱,植骨床面积大,便于矫正畸形,融合率高;且该术式术中组织创伤小、失血少、术后疼痛较轻、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并能更快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因此,作为传统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一种更安全、微创的替代方法,它越来越受欢迎。但是文献报道部分病人术后并发腹股沟区和大腿前方感觉异常或疼痛、屈髋屈膝无力等症状,这与术中进行腰大肌分离、通道扩张、撑开器固定过程中...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泪滴形”腰大肌的形态测量及腹膜后大血管、腰丛神经位置分布观察
图 1 非“泪滴形”腰大肌的形态测量及腹膜后大血管、腰丛神经位置分布观察。黄色双箭头表示腰大肌的纵轴,蓝色双箭头表示腰大肌的横轴,黄色单箭头表示腹膜后大动脉,蓝色单箭头表示腹膜后大静脉,椭圆表示腰丛神经位置分布。
图 3. Moro 分区示意图2.3.3 腹膜后大动脉位置分布的测量参照 Moro 的分区方法,通过 T2 加权像轴位磁共振图像测量在 L4/5 椎间隙层面两种不同形态腰大肌左侧腹膜后大动脉的位置分布(见图 1、图 2、图 3)。2.3.4 腹膜后大静脉位置分布的测量参照 Moro 的分区方法,通过 T2 加权像轴位磁共振图像测量在 L4/5 椎间隙层面两种不同形态腰大肌右侧腹膜后大静脉的位置分布(见图 1、图 2、图 3)。2.3.5 腰丛神经位置分布的测量参照 Moro 的分区方法,通过 T2 加权像轴位磁共振图像上神经周围的脂肪影像来测量在 L4/5 椎间隙层面两种不同形态腰大肌左右侧腰丛神经的位置分布(见图 1、图 2、图 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斜前方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J]. 吴松松,陈志达,林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7(10)
[2]腰椎极外侧经腰大肌入路神经影像学研究[J]. 何磊,谢沛根,陈瑞强,舒涛,张良明,冯丰,戎利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11)
[3]微创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初步应用和早期疗效分析[J]. 刘希麟,席焱海,马俊,何海龙,谢宁,叶晓健. 脊柱外科杂志. 2015(04)
[4]经骶前间隙双节段椎体间轴向融合术的研究进展[J]. 易明,宋西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21)
本文编号:3295366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泪滴形”腰大肌的形态测量及腹膜后大血管、腰丛神经位置分布观察
图 1 非“泪滴形”腰大肌的形态测量及腹膜后大血管、腰丛神经位置分布观察。黄色双箭头表示腰大肌的纵轴,蓝色双箭头表示腰大肌的横轴,黄色单箭头表示腹膜后大动脉,蓝色单箭头表示腹膜后大静脉,椭圆表示腰丛神经位置分布。
图 3. Moro 分区示意图2.3.3 腹膜后大动脉位置分布的测量参照 Moro 的分区方法,通过 T2 加权像轴位磁共振图像测量在 L4/5 椎间隙层面两种不同形态腰大肌左侧腹膜后大动脉的位置分布(见图 1、图 2、图 3)。2.3.4 腹膜后大静脉位置分布的测量参照 Moro 的分区方法,通过 T2 加权像轴位磁共振图像测量在 L4/5 椎间隙层面两种不同形态腰大肌右侧腹膜后大静脉的位置分布(见图 1、图 2、图 3)。2.3.5 腰丛神经位置分布的测量参照 Moro 的分区方法,通过 T2 加权像轴位磁共振图像上神经周围的脂肪影像来测量在 L4/5 椎间隙层面两种不同形态腰大肌左右侧腰丛神经的位置分布(见图 1、图 2、图 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斜前方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J]. 吴松松,陈志达,林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7(10)
[2]腰椎极外侧经腰大肌入路神经影像学研究[J]. 何磊,谢沛根,陈瑞强,舒涛,张良明,冯丰,戎利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11)
[3]微创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初步应用和早期疗效分析[J]. 刘希麟,席焱海,马俊,何海龙,谢宁,叶晓健. 脊柱外科杂志. 2015(04)
[4]经骶前间隙双节段椎体间轴向融合术的研究进展[J]. 易明,宋西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21)
本文编号:3295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32953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