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3D-DSA及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发布时间:2021-08-18 12:43
  目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蛛血的主要原因,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处理是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方法,能够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几率。近年来造影技术及介入材料发展迅猛,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据文献报道,介入治疗与开颅夹闭相比较,前者动脉瘤术后复发率较高,而动脉瘤的复发率与动脉瘤的初始栓塞致密程度有直接关系,初始致密栓塞会提高动脉瘤内弹簧圈的稳定性,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2D-DSA因成像方式及照射角度限制,观察动脉瘤是否达到致密栓塞并不理想。复杂动脉瘤是一类治疗上有相当难度的动脉瘤,因其形态各异、血管之间空间结构复杂,需要准确性及特异性更高的检查手段来观察其初始栓塞程度。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能够多角度,分别以不同颜色显示介入材料与造影剂,将其运用于复杂动脉瘤初始栓塞成果的观察是是否能达到更高的准确性?本次研究旨在比较2D-DSA与3D-DSA在对复杂动脉瘤检出率、瘤颈与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的显示,比较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与2D-DSA在复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介入材料形态的展示、初始栓塞程度检测准确性的展示,以期找到精度更高评估手段。方... 

【文章来源】:西南医科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3D-DSA及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运动校准模式下的

图像,运动校,准模式,白色图


图 1a.运动校准模式下的 图 1b.双容积重建图像双容积重建 弹簧圈为白色图像,血管为红色图像3.5 术后处理操作完毕后拔出导管鞘,穿刺部位以无菌敷料覆盖后以右手三指进行

3D-DSA及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图 2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 王童,刘阳,徐剑峰,黄瑛.  重庆医学. 2019(02)
[2]320排/64排CTA和DSA诊断颅内动脉瘤原理和应用比较研究[J]. 曹华,杨铭,陈信坚,邹佳妮,吴倩.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5(04)
[3]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 余永铭.  微创医学. 2015(03)
[4]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J]. 孙成建,王承恩,张伟,杨莉莉,李学达,王彦华.  山东医药. 2015(01)
[5]双容积重建透明影像在颅内动脉瘤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J]. 张祥海,陈金华,向建波,闫红野,周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06)
[6]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J]. 黄清海,杨鹏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3(11)
[7]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J]. 杨鹏飞,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李强,方亦斌,张煜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05)
[8]3D 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 曹玉林,王莹,侯洪涛,陆海华,王刚,周煜奇,张玲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04)
[9]应用hydrocoil与单纯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分析[J]. 杨东虹,唐文渊,许民辉,陈立朝.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05)
[10]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及中期随访观察[J]. 周兵,方淳,李明华,王武,徐浩文,王珏,张蓓蕾.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12)

硕士论文
[1]“双容积成像”对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效果评价的研究[D]. 李欢欢.南方医科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49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3349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2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