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与分枝杆菌鉴定

发布时间:2017-05-02 09:10

  本文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与分枝杆菌鉴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非哺乳期乳腺炎(non-lactational mastitis,NLM)是发生于非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性疾患,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25%,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NLM最常见的两种病理类型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和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NLM主要表现为乳房包块、皮肤红肿、疼痛、窦道或瘘管形成,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GLM与PCM临床表现相似,难以鉴别,但二者治疗方法不完全相同,故鉴别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显示NLM可能与分枝杆菌感染相关,经抗结核治疗效果明显,但目前临床常用的分枝杆菌检测方法阳性率较低。研究目的比较GLM和PCM临床特点的异同,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对NLM患者石蜡切片进行分枝杆菌检测,初步探索NLM的分枝杆菌感染率,进一步分析不同病理亚型的NLM与分枝杆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的NLM患者93例,其中GLM43例和PCM 50例。记录以下资料:年龄、病程,分娩次数,流产次数,乳腺局部表现(如乳头内陷,乳腺肿块大小、数量,乳腺皮肤红肿、疼痛、脓肿)、其他全身表现(如双下肢红斑、发热)、实验室检查等,比较两组的异同。所有患者的乳腺病理组织再次行HE染色、抗酸染色,切取蜡卷进行总DNA提取及分枝杆菌DNA的扩增、DNA电泳、DNA反向点杂交,初步探索NLM与分枝杆菌的关系。结果1、不同病理类型的NLM患者的地区分布有差异,GLM组患者来自农村的比例高于PCM组(P0.05);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7.6)vs(34.1±9.5),P0.05]。2、与PCM组相比GLM组分娩次数较多、病程较长、乳腺肿块较大、数量较多,双下肢红斑发生率高(P均0.05);PCM组先天性乳头内陷发生率较GLM组高(24.0%vs 4.7%,P0.05);两组在乳腺皮肤表现,如红肿、疼痛、脓肿、破溃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白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所有患者病灶病理切片抗酸染色均为阴性;GLM组分枝杆菌DNA反向点杂交检测阳率为4.7%。4、平均随访(20.5±9.6)个月,NLM患者整体复发率为7.5%,其中GLM组9.2%、PCM组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5)结论1、与PCM组比较,GLM组患者来自农村比例较高、分娩次数多、病程较长、肿块较大、数量较多,双下肢红斑发生率高。乳头内陷发生率PCM组高于GLM组高。两组在发病年龄、乳腺局部皮肤表现、白细胞计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别。2、NLM患者分枝杆菌感染率较低,主要发生于GLM组。3、平均随访(20.5±9.6)个月,NLM患者整体复发率为7.5%,GLM与PCM两组复发率相似。
【关键词】: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 非哺乳期乳腺炎 分枝杆菌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55.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中英文缩略词表9-10
  • 第1章 引言10-1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研究目的11-12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12-20
  • 2.1 研究对象12
  • 2.1.1 纳入标准12
  • 2.1.2 排除标准12
  • 2.2 临床资料收集12-13
  • 2.3 实验标本采集13
  • 2.4 实验试剂与仪器13-14
  • 2.4.1 实验试剂13
  • 2.4.2 实验仪器13-14
  • 2.5 实验方法14-19
  • 2.5.1 HE染色14-15
  • 2.5.2 抗酸染色15
  • 2.5.3 DNA提取15-16
  • 2.5.4 DNA扩增16-17
  • 2.5.5 DNA电泳17-18
  • 2.5.6 DNA反向点杂交18-19
  • 2.6 统计学分析19-20
  • 第3章 结果20-25
  • 3.1 临床资料20-24
  • 3.1.1 入组患者临床特征20-22
  • 3.1.2 既往史及伴随疾病22
  • 3.1.3 检查及检验结果22-23
  • 3.1.4 治疗方法23
  • 3.1.5 临床预后随访23-24
  • 3.2 病理检查结果24-25
  • 3.2.1 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24
  • 3.2.2 病理切片抗酸染色24
  • 3.2.3 分枝杆菌反向点杂交检测24-25
  • 第4章 讨论25-32
  • 4.1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25-27
  • 4.2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理特点27-28
  • 4.3 分枝杆菌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关系28-30
  • 4.4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现状30-32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32-34
  • 5.1 结论32
  • 5.2 研究的局限性32
  • 5.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及展望32-34
  • 5.3.1 创新点32-33
  • 5.3.2 展望33-34
  • 致谢34-35
  • 参考文献35-39
  • 附图39-4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2-43
  • 综述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治进展43-50
  • 参考文献48-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娟,刘志鹏;28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3年11期

2 徐红;李明;杨凯平;武金虎;韩承新;鲁少海;张新国;;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10期

3 顾斐;邹强;;非哺乳期乳腺炎120例诊治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8年02期

4 牛海鸥;;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8年19期

5 曹伟;张恩;程冲;武永忠;侯东祥;;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诊治分析(附26例)[J];现代肿瘤医学;2010年04期

6 谷云芝;宋德余;;非哺乳期乳腺炎27例原因分析与治疗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28期

7 刘翔龙;何建军;任予;王珂;张伟;陈武科;;51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0年11期

8 王琼;;3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2年04期

9 曹洪超;;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诊治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年06期

10 蔡国英;;中西医结合治疗39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征毅;刘瑾琨;张家庭;李泉水;贡雪灏;郭国强;佟建蒙;;超声引导麦默通微创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夏亚茹;陈红风;叶媚娜;陈莉颖;鲍以嘉;;7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外周血免疫功能紊乱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高珊珊;张建丽;贲志飞;;高频超声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冯婷华;康春松;姚浮成;;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特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栗翠英;胡建群;敬雷;胡_g;邓晶;马雯婷;林红军;;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6 栗翠英;胡建群;敬雷;胡_g;邓晶;马雯婷;林红军;;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兴霞;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与分枝杆菌鉴定[D];南昌大学;2016年

2 周飞;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细菌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冯福盈;温针灸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冯欣宇;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与分枝杆菌鉴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340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f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