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不同阶段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11 08:06
目的:选择术前心肌酶正常、心功能基本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手术时间约在AMI后第2周、第3周、第4周,并对这三个时间段的术后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后行OPCAB患者59名,要求纳入对象术前心肌酶恢复到正常水平、心功能基本正常。依据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至手术当日的时间间隔将所有入组对象分为三组:A组(8-14天)17名,B组(15-21天)22名,C组(22-28天)20名,三组患者术前各项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以心肌损伤标记物包括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 I)、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h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图表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分组方法
1.2 研究对象术前资料采集
1.3 围术期处理
1.3.1 术前准备
1.3.2 麻醉及手术方法
1.3.3 围术期其他处理
1.4 研究对象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
1.4.1 血液标本采集及储存方法
1.4.2 研究所涉及主要仪器、试剂
1.4.3 H-FABP检测原理及方法
1.4.4 IMA检测原理及方法
1.4.5 cTnI检测原理及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各组研究对象术中术后临床资料
2.1.1 各组研究对象术中临床资料
2.1.2 各组研究对象术后临床资料
2.2 各组研究对象各预设时间点的酶学资料
2.2.1 各组研究对象各预设时间点的H-FABP水平
2.2.2 各组研究对象各预设时间点的CTnI水平
2.2.3 各组研究对象各预设时间点的IMA水平
2.2.4 不同种类血清标记物峰值相关性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
3.1.1 心肌损伤早期诊断在OPCAB围术期的意义
3.1.2 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方法选择
3.2 各组研究对象CTnI、H-FABP、IMA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3.2.1 各组研究对象H-FABP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3.2.2 各组研究对象CTnI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3.2.3 各组研究对象IMA水平的比较分析
3.2.4 H-FABP、IMA、CTnI峰值两两比较与分析
3.3 各组研究对象术前、术中、术后临床资料分析
3.4 AMI后行OPCAB的手术时机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研究局限性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现状与展望
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式
2.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1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
2.2 急性心肌梗死的分型
2.3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4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40018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图表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分组方法
1.2 研究对象术前资料采集
1.3 围术期处理
1.3.1 术前准备
1.3.2 麻醉及手术方法
1.3.3 围术期其他处理
1.4 研究对象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
1.4.1 血液标本采集及储存方法
1.4.2 研究所涉及主要仪器、试剂
1.4.3 H-FABP检测原理及方法
1.4.4 IMA检测原理及方法
1.4.5 cTnI检测原理及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各组研究对象术中术后临床资料
2.1.1 各组研究对象术中临床资料
2.1.2 各组研究对象术后临床资料
2.2 各组研究对象各预设时间点的酶学资料
2.2.1 各组研究对象各预设时间点的H-FABP水平
2.2.2 各组研究对象各预设时间点的CTnI水平
2.2.3 各组研究对象各预设时间点的IMA水平
2.2.4 不同种类血清标记物峰值相关性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
3.1.1 心肌损伤早期诊断在OPCAB围术期的意义
3.1.2 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方法选择
3.2 各组研究对象CTnI、H-FABP、IMA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3.2.1 各组研究对象H-FABP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3.2.2 各组研究对象CTnI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3.2.3 各组研究对象IMA水平的比较分析
3.2.4 H-FABP、IMA、CTnI峰值两两比较与分析
3.3 各组研究对象术前、术中、术后临床资料分析
3.4 AMI后行OPCAB的手术时机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研究局限性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现状与展望
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式
2.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1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
2.2 急性心肌梗死的分型
2.3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4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40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37400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