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亚洲年轻女性固有重睑的解剖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发布时间:2017-07-01 15:01

  本文关键词:亚洲年轻女性固有重睑的解剖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在亚洲,近几十年重睑成形术持续占据美容外科手术的首位。有调查显示50%以上的亚洲人天生单睑,而且在具有重睑的个体中,重睑形态不良者占相当大比例;另一方面,具有重睑的眼睛被认为更有吸引力。因此,重睑成形术在亚洲人群中普遍流行。随着更多的亚洲国家经济的崛起,文化变的更加开放及社会心态包容性的增加,几乎可以预测,重睑成型术的绝对数量将继续增加。重睑成型外科技术发展至今天,仅仅在上睑形成一条重睑线已不再能满足越来越“挑剔而专业”的求美者,同样也不能满足一位有追求且负责的整形美容外科医生。然而,目前的情况是重睑成型术后不良重睑的发生率依然很高,其中一种不良重睑表现为重睑线轮廓清晰,两侧基本对称,但线条僵硬,过度不自然,易于被发现是通过外科手术形成的重睑,给求美者造成很大困扰。患者通常用“显得很假”来描述这种现象并表达自己对术后效果的不满。寻求上睑整形术的个体追求的是显得更“开放”,更“有神”,更“自然"的眼睑外观。简单讲,就是达到和先天性且标致的重睑一致的外观。研究先天性且标致的重睑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决定其形态的解剖学基础,为重睑成型术提供参照标准,从而有助于实现更自然美观的重睑术后效果。1方法1.1研究对象在南方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系统招募年轻女性志愿者(学生或员工),招募公告包含(非全部)以下内容:“招募对象为具有自然双眼皮的年轻女性,年龄18-26周岁,研究目的为做亚洲年轻女性眼睛美学研究”。排除眼周外科手术史,眼球疾病及全身代谢性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者,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及高度近视者也被排除。最后共32(64只眼睛)名志愿者被纳入本研究,年龄19-26周岁,平均年龄23.3岁。该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每一个研究对象都被详细告知研究过程及研究目的,以便在采集图像时能够更好的配合研究者,并签署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书及图像授权使用知情同意书。1.2研究方法1.2.1标准位眼部图像的获取及测量让志愿者以75。斜位仰卧于牙科治疗床上,嘱其轻轻闭眼,用优质眼线笔在上睑自然重睑线(纹理)与经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瞳孔中点,内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垂线的3个交点处分别标记一小圆点。近距离观察,几乎所有(61/64)的自然重睑在闭眼时都可以看到清晰的纹理,仅3只眼睑闭合时无法看到清晰的纹理,此时嘱志愿者轻轻睁眼,在上、下眼睑刚刚出现一条细细的裂缝时,在固有重睑线处最先出现皱缩——此时清晰的重睑线纹理显现,再次标记即可。标记完成后,让被检查者坐在标准蓝色背景布前,自然放松状态下平视正前方镜头。为减少测量时的偏差,镜头与被检查者眼睛保持160cm距离,调整相机焦距为72mm,打开取景器网格线显示开关,便于拍摄时更准确的确定双眼是否在同一水平。调节三脚架高度使镜头与双眼在同一水平面,室内人工光源,照明条件稳定。用多向调整夹持器夹持一哑光毫米刻度直尺置于受试者左侧眼尾。分别拍摄自然睁眼位,睡眠式闭眼位两种状态下的面部正位图像。选择对焦准确且双侧内眦点连线平行于图片下边缘的图像作为测量标准图像。用Photoshop CS5图像处理软件测量以下指标:重睑宽度:眼睑张开时,重睑线与上睑下缘在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外5mm,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瞳孔中点,内侧角膜异色边缘,内侧角膜异色边缘内5mm轴线上的距离;重睑高度:眼睑闭合时,重睑线与上睑下缘在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外5mm,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瞳孔中点,内侧角膜异色边缘,内侧角膜异色边缘内5mm轴线上的距离;重睑线内侧端点到内眦点的距离:眼睑张开时,重睑线最内侧端点与经内眦点垂线的垂直距离;重睑线外侧端点到外眦点的距离:眼睑张开时,重睑线最外侧端点与经外眦点垂线的垂直距离;若重睑线最内侧端点位于经内眦点垂线的颞侧,记为负值;若位于经内眦点垂线鼻侧,则记为正值。相反,若重睑线最外侧点位于经外眦点垂线的颞侧,记为正值;若位于经外眦点垂线的鼻侧,则记为正值。分别测量图像上直尺刻度10mm的像素距离,记为PDo;各相应图像上测量指标的像素距离记为PD1;D为各测量指标的实际距离,按如下公式计算获得各指标的真实值:公式一:D(mm)=PD1×10(mm)/PD。D:实际尺寸;PD1:像素尺寸;PDo:直尺刻度10mm像素尺寸(注:在同一图像上)1.2.2眶部MR图像的获取及测量应用扫描设备为3.OT核磁共振机(荷兰,飞利浦,INTERA ACHIEVA),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重复时间(TE)为400ms,回波时间为16ms (TR),扫描平面为与视神经中轴平行的斜矢状面,层厚1.5mm,连续扫描,共12层。扫描时嘱患者睡眠式闭眼并适度控制眼球滚动,以减少伪影。应用RadiAnt DICOM Viewer R2.2医学图像测量软件,选择视神经中轴处的斜矢状位图像作为标准测量以下指标:距离上睑缘5mm,7.5mm,10mm,15mm处眼睑组织厚度;被测量的组织为提肌腱膜及睑板前组织,包括皮肤,皮下脂肪,眼轮匝肌,肌下纤维脂垫,眶隔膜及腱膜前脂肪垫。为减少扫描时扫描平面与头部前后倾斜度间关系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使测得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测量时以角膜顶点与视神经盘中心的连线作为水平参考线。但为测量方便,且在不明显增加测量误差情况下,我们默认角膜顶点与视神经盘中心连线与图像下边缘线的夹角α≤5。时,把图像下边缘下作为测量水平参考线。该软件测量出的结果为组织的真实值,故无需经像素尺寸与实际尺寸的转化。1.3统计学方法所有测量指标以均值表示,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对于多组间(≥3)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当数据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应用方差分析;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则应用非参数检验(Kulskal-Wallis),均数间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重睑高度、眼睑组织厚度及上睑移动距离对重睑高度的影响,以Stepwise法确定引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引入标准P=0.05,剔除标准P=0.10);P0.05作为差异显著的标准。2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结果显示重睑宽度、重睑高度、重睑宽度/高度在5个测量水平组间的差异均显著,眼睑组织厚度在4个测量水平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对于重睑宽度,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外5mm,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瞳孔中点,内侧角膜异色边缘,内侧角膜异色边缘内5mm轴线上的平均值分别为4. lmm,3.4mm,3.1mm,2.8mm,2.1mm。LSD法进行组间的多重比较发现瞳孔中点处的重睑宽度值与内、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处的宽度值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73,0.106);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处的宽度值显著大于内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处的宽度值(P=0.001),其余各测量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重睑高度的平均值在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外5mm,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瞳孔中点,内侧角膜异色边缘,内侧角膜异色边缘内5mm轴线上分别为5.6mm,6.8mm, 7.2mm,6. lmm,3.8mm。对于重睑高度,组间多重比较发现:在5个测量组中,瞳孔中点处的重睑高度值最大,但与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处的高度值相较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77),显著大于内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处的高度(P0.001);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处的高度值显著大于内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处的高度值(P=0.004);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外5mm处的高度值显著大于内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内5mm处的高度值(P0.001),其余各测量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显著。对于重睑宽度/重睑高度,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外5mm,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瞳孔中点,内侧角膜异色边缘,内侧角膜异色边缘内5mm轴线上的平均值分别为0.73,0.51,0.43,0.46,0.53。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瞳孔中点处的比值最小,且显著小于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外5mm处,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处,内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内5mm处的比值(P值分别为0.000,0.024,0.005),但与内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处的比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外5mm处的比值与内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内5mm处的比值相较差异显著(P=0.004);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处的比值与内侧角膜异色边缘点处的比值相较统计学意义不显著(P=0.160)。其余各测量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睑缘在瞳孔中线处自睡眠式闭眼位到自然平视睁眼位移动距离的均值为9.33mm,范围为7.3-11.7mm。对于眼睑组织厚度,距睑缘5mm,7.5mm,10mm,15mm处的平均值分别为2.0mm,2.3mm,3.2mm,5.9mmo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距睑缘5mm处的组织厚度与距睑缘7.5mm处的组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其余各测量水平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显著。重睑线最内侧端点与内眦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58mm,范围为-4.7-1.7mm,其中为正值的仅有3(3/64)例,其余61(61/64)例全部为负值。表明在自然重睑中,重睑线内侧端点多数位于内眦点外侧。重睑线最外侧端点与外眦点距离的平均值为3.54mm,范围为1.3-5.7mm,全部测量值均为正值,表明在所有的美观的自然重睑中,重睑线向外侧的延伸均超出外眦点。以重睑高度、眼睑组织厚度(距睑缘10mm处)及上睑移动距离为自变量,以重睑宽度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睑高度是重睑宽度的正向决定因素(偏回归系数为0.67,P0.001),眼睑组织厚度及上睑移动距离是重睑宽度的负向决定因素(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3,-0.29;P值分别为0.01和0.0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0.667,调整决定系数R2=0.626;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16.046,P0.001。3讨论尽管本研究的预期研究对象是先天的且符合普遍审美标准的重睑,但我们发布的志愿者招募公告内容并不包含“漂亮”,“美丽”或“迷人”“标致”等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而是通过一种更含蓄的方式表达——在公告标题中表明我们的研究目的:自然重睑的美学研究。词语“自然”和“美学研究”完整的诠释了我们对志愿者的要求:美丽的先天的重睑。这或许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招募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几乎所有的应征志愿者都符合我们的研究要求。眼睛对整个面部的美学有重要的决定意义,眼睑整形术在亚洲人群中普遍开展,也因此之前有大量关于眼睑的调查研究;但这些研究仅报道了瞳孔中线处的具体数值,只有极少部分文献提及内、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线处的相关数据;且以往此类研究仅给出重睑宽度的数据,而相对位置重睑高度的数据缺失。本研究在整个上睑多达5处精确地测量了重睑宽度及相对位置重睑高度,提供了更完整重睑相关的数据细节。另一方面,已有文献提供的关于眼睑的相关数据是来源于自青少年至老年整个年龄阶段人群,有些甚至是男性和女性共同的平均数据,这样的数据对以改善外观为目的眼睑整形术参考意义有限。因为多数寻求眼睑整形术者为女性,尤以中青年居多,而她们所渴望实现的术后效果恰如那些天生标致重睑的形态一样——自然的,年轻态的,使人显得更阳光,更富感情表达。本文的研究对象正是先天具备这些特征的年轻女性个体;因此,我们认为本研究结果与美容整形外科临床实际需求更为匹配,获得的数据更具参考价值。3.1固有重睑的形态及解剖学特征对于重睑宽度,Cho等的研究发现重睑宽度在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瞳孔中线、内侧角膜异色边缘线处的平均值分别为4.6mm、3.9mm、3.7mm,在本研究中此测量值分别为3.4mm、3.1mm、2.8mm。尽管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揭示了这一现象——几乎在所有的自然重睑中重睑宽度都表现出自内侧端点至外侧端点逐渐增加的趋势。对于重睑高度,Park等报道瞳孔中线处重睑高度平均值在亚洲女性中为6.5mm,Cho等报道此测量值在中裔美国人中为7.1mm,在韩裔美国人中为7.2mm。本文的研究显示该测量值为7.2mm,与Cho等的报道结果一致,而与Park等的报道结果存在一定差异。Cho和我们的研究对象为较窄年龄范围的年轻群体,Park的研究对象为20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这可能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重睑高度是重睑宽度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也是外科医生手术时最容易控制的因素;研究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将为通过外科手术获得预期重睑宽度,所应当设计重睑高度的具体数值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重睑宽度与重睑高度的比值是一项描述重睑特征的新指标,Cho等在2009年的一篇研究论文中首先提出此参数,并初步报道该比值在瞳孔中线处存在1:2的比例关系。本研究结果发现该比值在瞳孔中线处最小,在外侧角膜异色边缘线外5mm处最大。重睑宽度与重睑高度的比值大小可以理解为闭眼时重睑高度转化为睁眼时重睑宽度“效率”的高低,掌握这一规律将有助于更准确地实现预期的重睑宽度。眼睑的外观形态特征是由眼睑的内在解剖结构所决定,东方人眼睑的形态及剖学结构明显不同于高加索人。普遍存在的东方人单睑外观形态表现为眉弓低平,睁眼时上睑饱满,闭眼时眶睑沟平坦;解剖结构表现为眼睑皮下脂肪及肌下纤维脂肪垫普遍存在,且向睑缘方向的延伸更明显,提肌腱膜与眶隔膜融合位置在睑板上缘下,但也有研究认为此融合点实际仍在睑板上缘以上,是由于眶隔膜薄弱,腱膜前较大体积的脂肪向前下方脱垂而使人误认为融合点偏下方。有文献报道东方人先天性重睑的解剖结构介于典型高加索人眼睑和东方人单睑之间。本研究通过测量分析平行于视神经轴的斜矢状位MR图像发现,在先天性重睑中眼睑皮下脂肪及肌下纤维脂肪垫普遍存在,但都于睑板上缘1-2mm处终止,腱膜前脂肪的最下点约在睑板上缘上的3-4mm处(闭眼时),睑板上缘以下眼睑组织厚度整体偏薄,其上组织厚度则明显增加。提示重睑成型术中去除腱膜前脂肪量要保守;对于上睑外观臃肿者,要区分是肌下纤维脂肪组织还是腱膜前脂肪组织过度冗余所致,选择性地处理相应组织,从而达到与生理重睑一致的解剖结构,实现眼睑外观和功能的统一。3.2关于重睑宽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重睑宽度及重睑形状是决定重睑形态的最重要指标,也是出于美容目的而寻重睑成形术的患者所最为关注的指标。本质上,重睑形状的变化是重睑宽度在眼睑不同部位表达不同大小的结果。因此,能否稳定实现预期的重睑宽度是重睑术成败的关键,也是美容外科医生所面对的最大挑战。然而,为获得预期大小和形状的重睑,所应当设计的重睑高度具体数值的确定方法并不统一。有文献指出为获得较小、中等及较大宽度的重睑应分别设计5-6mm、7mm、8-9mm重睑高度,很多论述与此相似,仅在具体数值的描述上稍有差异。另一种设计方法在临床实际中被广泛采用——以牙签,眼科镊,或弯曲后的曲别针顶压上睑皮肤模拟重睑宽度大小及形状类型,此种方式可以形象直观地向求美者展示术后重睑形态,有利于医生明确求美者的目标重睑宽度大小及形状类型,方面医患双方沟通交流。但此方法并不能准确指导重睑宽度的设计,因为用上述工具顶压上睑皮肤时的力度、角度都会影响即时显示的重睑宽度;且与重睑成型术中在眼睑的大部分或全部长度形成睑板与睑板前皮肤的紧密连接不同,顶压时的局限接触相当于暂时在单点或局部形成紧密连接,而在未被顶压部位的眶隔前皮肤不是反折而是皱缩或松弛下垂,导致无法准确判断预期重睑形态。有学者指出重睑高度设计线不应超过上睑高度(睁眼时,眉毛下缘与上睑下缘在瞳孔中线处的距离)的2/3。王自志等对自然重睑的调查结果显示,闭眼时,重睑线为上睑高度的黄金分割线,即重睑高度与上睑高度的比值为1-0.618。而李比等认为重睑宽度不应超过上睑高度(睁眼时,眉毛下缘与上睑下缘在瞳孔中线处的距离)的1/3。此种说法仅是从美学角度分析重睑宽度与睑裂高度的比例关系,有助于医生向求美者建议更适合其个性特征的重睑大小,但并不能指导外科医生确定为获得预期重睑宽度所应当设计的重睑高度的具体数值或比例。在上述重睑高度设计方法中,有些方法在临床实际中被广泛使用,且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论述都是以重睑高度作为影响重睑宽度的唯一因素,且缺乏个体化考量。有一定重睑成形术经验的医生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即使在上睑设计相同的重睑高度(在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眼睑),按常规方式适当去除皮肤及其它眼睑组织,有时候仍然会出现重睑宽度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我们推测除重睑线设计高度及皮肤松弛度之外可能存在其它影响重睑宽度的因素。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发现上睑缘移动距离和眼睑组织厚度是重睑宽度的负向决定因素,重睑高度是重睑宽度的正向决定因素。根据三个因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可知重睑高度是重睑宽度最具权重的决定因素,这或许是目前临床中,仅以重睑高度为依据设计重睑线仍能在较多情况下获得不错效果的原因。Allen发现在成人型肌源性上睑下垂的患者中睑裂高度(palpebral fissure height)及角膜光反射距离(margin reflex distance)与重睑线的清晰度存在正相关关系;Ahn同样在上睑下垂患者中发现提肌功能分级与重睑宽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并认为在行上睑下垂矫正术时,在提肌功能分级更低的患者中应将提肌腱膜固定至眼睑更低的位置,以期获得适当高度的重睑宽度。无论是角膜光反射距离还是睑裂高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提肌功能的反映。目前认为评估提肌功能最有效的指标是上睑下缘在瞳孔中线上的位移距离(尽力向下凝视时到尽力向上凝视时),即上睑位移距离。但生活中判断眼睛美丽与否是根据从闭眼位到自然睁眼位所呈现的眼睑外观,而非依据从尽力向下凝视到尽力向上凝视所产生的眼睑变化。重睑成形术是一项使眼睛在日常状态看起来更有吸引力,更偏于美容目的的手术。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一项新的指标——上睑缘移动距离(从自然闭眼位到自然平视位瞳孔中线处上睑下缘所移动的距离),作为反应提肌功能的变量,研究提肌功能对重睑宽度的影响。在关于重睑宽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自变量上睑缘移动距离的偏回归系数为负值,也就是说在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随着上睑缘移动距离的增加重睑宽度呈现减小的趋势。一项从力学角度分析重睑形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中的原因。这项研究论证了在眼睑张开的过程中,在提肌牵拉力的作用下,上睑缘沿着眼球表面向上移动,在眼睑皮肤上产生挤压应力,使皮肤发生皱缩;随着睑缘的继续上移,眼睑皮肤所受的应力变大,在皮肤抗弯刚度最小处(重睑线处)眼睑皮肤最先出现反折,即形成外观可见的重睑线,如果沿着此过程继续分析不难发现,上睑缘移动距离越大,菲薄的睑板前皮肤更容易发生皱缩,且会被更多反折的眶隔前皮肤更大程度地遮盖,使可见的睑板前皮肤宽度变小,即重睑宽度变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0mm处眼睑组织厚度是重睑宽度的负向决定因素,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及我们的临床观察与影像解剖学研究,对其机制做如下分析:当重睑线以下眼睑(包括睑板)作为一个整体在提肌直接牵拉作用下向上向眶内移动时,重睑线以上眼睑组织越厚,则眶隔前眼轮匝肌和皮肤越容易发生反折,从而遮盖睑板前可见皮肤,使重睑宽度变小;而重睑线以上眼睑组织较薄时,眶隔前眼轮匝肌、皮肤及腱膜前脂肪更容易发生皱缩及向上向眶内移动,显露更多的睑板前皮肤,从而表现出更大的重睑宽度。上睑皮肤松弛度是影响重睑宽度的重要因素,在单睑的亚洲人中普遍存在上睑皮肤冗余,甚至这一现象在青少年个体中也相当常见,因此在重睑成形术中常去除适量的皮肤。但在进行影响重睑宽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我们并未纳入眼睑皮肤松弛度这一指标,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年龄范围较窄且具有先天性重睑的年轻女性,上睑皮肤无明显松弛。影响重睑宽度的因素是多重的,在进行重睑成形术时,综合考虑这些相关因素可以指导外科医生更稳定的获得预期的重睑宽度。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论述了影响重睑宽度的重要因素,甚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展示了相应因素对重睑宽度具体的决定强度和方向。但在临床实际中,依然无法精确的实现求美者对重睑宽度过分精细的要求,因为眼睑组织具有粘弹性材料的属性,手术中一些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对重睑形态造成影响,例如,向睑板或提肌腱膜缝合切口下缘的皮肤时,如果使切口下皮瓣的张力较大,术后重睑宽度较无张力缝合时会偏大。4结论本研究提供了美丽的天生的有关重睑特征的更完整的数据,将帮助美容外科医生更好的认识固有的标致重睑的外观形态和对应的解剖学特点,从而使其能够更准确、更个体化的评估求美者的术前眼睑特征,并基于其眼睑原本特征,通过外科手术干预使其达到与自然重睑相似的解剖结构,最终实现外观和功能的统一。此外,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进行重睑成形术时,为获得预期大小和形状的重睑而设计重睑线切口位置时,应考虑受术者个体眼睑组织厚度及上睑缘移动距离的大小,而不是仅仅依据固定的重睑高度值。这将有助于外科医生更稳定地获得预期的重睑形态。
【关键词】:重睑 上睑 重睑线 上睑整形术 解剖学 亚洲人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22.91;R622
【目录】:
  • 摘要3-15
  • ABSTRACT15-30
  • 第一章 亚洲年轻女性固有重睑的形态及解剖学特征30-55
  • 前言30-32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32-37
  • 1.1 研究对象32
  • 1.2 标准位眼部图像的获取32-34
  • 1.3 眶部核磁共振图像获取34
  • 1.4 眼睑各参数的测量34-37
  • 1.5 统计学方法37
  • 2 结果37-39
  • 3 讨论39-45
  • 3.1 重睑宽度40-42
  • 3.2 重睑高度42
  • 3.3 重睑宽度与重睑高度比42-43
  • 3.4 重睑MRI解剖学特征43-44
  • 3.5 重睑线长度44-45
  • 4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8
  • 附图48-51
  • 附表51-55
  • 第二章 影响亚洲年轻女性自然重睑宽度的相关因素分析55-67
  • 前言55-56
  • 1 对象与方法56-58
  • 1.1 研究对象56
  • 1.2 方法56-58
  • 2 结果58
  • 3 讨论58-62
  • 4 结论62
  • 参考文献62-63
  • 附图63-67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67-68
  • 致谢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春;重睑术后应用激素380例[J];四川医学;2000年03期

2 魏林平;介绍一种重睑术特制用针[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2001年02期

3 王志学;马艳;;不同缝线法重睑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新疆医学;2002年03期

4 杨镇生,陈剑名;重睑术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治疗[J];广东医学;2005年05期

5 吴学军;;微创重睑术102例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1期

6 周春梅;;老年人重睑术的护理配合[J];护理研究;2007年09期

7 王洪勇;李琳;沈绍勇;潘二;郝永生;张毓;王向阳;;对部分切开重睑术与传统切开重睑手术的对比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10期

8 李鑫;王有成;马立新;;有关重睑的几点探讨[J];眼科新进展;1987年03期

9 李建国;刘江齐;;重睑夹的临床应用(摘要)[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1990年S1期

10 西山真一郎;申京浩;;关于重睑术和重睑宽度的左右差异[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1991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Joseph Wong;;亚洲人重睑术(英文)[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尹卫民;;微创重睑术中的注意事项[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华;陈力;;微创两点法重睑术的临床应用[A];2008年浙江省医学美容暨整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查旭山;;不同方法重睑术和重睑形态的选择[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邓颖;吴一;;动态重睑术[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熊伟;叶若水;慈海;;31例重睑成形术后过宽重睑的修复[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刘彩霞;;间断理线重睑术(附128例体会)[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孙福田;孙勃;;论影响重睑宽度的四个因素[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孙福田;孙勃;;重睑过宽的矫治[A];200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赵建平;蔡景龙;;重睑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A];中国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敬霞;重睑术 给你一双漂亮的大眼睛[N];保健时报;2003年

2 哈尔滨骨伤科医院 刘非;慎选重睑术免遗憾终生[N];保健时报;2004年

3 张楠;审慎打造“心灵之窗”[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朱晓敏;割了双眼皮,细节要注意[N];健康时报;2006年

5 商报记者  李冬梅;职场男人大搞“面子工程”[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炳奇;两种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的临床分析比较[D];延边大学;2015年

2 刘小伟;云南白药胶囊用于切开重睑术后肿胀的治疗效果初评[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丁威名(Byandri M.B.Wewengkang);小切口重睑术临床疗效观察[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李阳;亚洲年轻女性固有重睑的解剖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5 林衡;两点式重睑术与传统手术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潘曦晖;重睑术者体像障碍的现况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甜;帘式缝合法三点微创重睑术的临床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亚洲年轻女性固有重睑的解剖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506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4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