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椎间盘的同步辐射成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3 13:18

  本文关键词:椎间盘的同步辐射成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同步辐射 椎间盘 成像


【摘要】:研究背景:椎间盘退变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威胁性,由其引发相关疾病可能造成患者颈部、腰部疼痛,四肢的麻木疼痛、活动障碍,大小便功能异常等严重后果,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对椎间盘的研究成为了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而现阶段我们判断椎间盘是否退变的主要依赖对椎间盘的影像学检查,包括传统的X线成像,高分辨率CT(HR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检查(MRI),但现有检查手段存在技术上的不足,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的分辨率只能达到1mm,高分辨率CT(HRCT)也仅可达到0.25-0.68mm。在我们需要观察的细微结构小于这些检查的更高分辨率时,由于成像技术的局限性,上述检查对一些精细的结构以及软组织的显像不能达到临床需要。为了对椎间盘终板、纤维环、髓核结构进行更加细致的成像,本课题主要通过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生物医学线站对人和小鼠的椎间盘进行成像,目的在于研究同步辐射技术应用于椎间盘成像的实验方法可行性。同步辐射是速度接近光速的电子或其他带电粒子在作曲线运动时沿轨道切线方向发出时连续分布的辐射光。至今,同步辐射光源,以其高通量、高亮度、高准直性、波长可调等不可替代的优点使得成像技术获得了革命性的发展。目前,同步辐射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管成像方面,Zhang MQ等[1]使用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在无造影剂的情况下,对小鼠大脑进行成像,并三维重建,可以观察到的最小血管的直径为11.8μm,提出了通过同步辐射可以更加细致的显示小鼠脑部血管,是一条研究大脑功能的有效途径。目前为止,对同步辐射成像应用于椎间盘的实验方法还未有报道,为此,本课题将研究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应用于椎间盘的成像实验方法,主要利用同步辐射对人椎间盘,小鼠椎间盘成像,MRI、CT、组织学染色等技术为辅助,初步研究同步辐射对椎间盘成像的方法,将观察到的细微结构与临床现象相结合。目的:本研究首先尝试利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BL13W1生物医学线站,观察经过酒精梯度脱水的新鲜尸体椎间盘组织,并用其线站的更高分辨率(0.65微米)对小鼠椎间盘组织进行观察,研究在不同组织下,同步辐射成像的最佳参数。通过与MRI、CT、组织学染色等技术对比,探讨同步辐射成像应用椎间盘研究的可行性,了解椎间盘的微细结构,特别是对终板营养通道以及纤维环分布情况的观察。研究内容及方法:采集新鲜尸体“椎体-椎间盘-椎体”结构单元与小鼠“椎体-椎间盘-椎体”结构单元作为样本。人椎间盘组织通过梯度脱水,分别MRI、CT检查,同步辐射成像。小鼠椎间盘组织通过梯度脱水固定,同步辐射成像,石蜡包埋后进行天狼猩红,阿利新蓝,masson染色。得到的椎间盘同步辐射图像,利用pitre软件对采集的tiff格式图像进行处理,按顺序进行相位恢复、sinogram重建、slice重建等步骤。实验参数以及相位恢复与slice重建的参数均是通过反复多次尝试,从而获取最优化的数值。利用vgstudiomax2.1软件包进行小鼠椎间盘的三维重建,导入数据后,调整窗宽窗位,并对不同窗位的图像进行不同的染色,以凸显希望显示的结构。结果:(1)椎间盘同步辐射成像实验参数如下:(1)在分辨率为9微米的情况下,人椎间盘终板成像参数:能量为17kev,束流为55ma,样品距检测器为50cm,曝光时间为60ms。人椎间盘纤维环成像参数:能量为15kev,束流为46ma,样品距检测器为50cm,曝光时间为50ms。人椎间盘髓核成像参数:能量为13kev,束流为37ma,样品距检测器为50cm,曝光时间为30ms。(2)在分辨率为0.65微米的情况下,小鼠椎间盘终板成像参数:能量为15kev,束流为46ma,样品距检测器为6.5cm,曝光时间为50ms。小鼠椎间盘纤维环成像参数:能量为14kev,束流为40ma,样品距检测器为6.5cm,曝光时间为50ms。小鼠椎间盘髓核成像参数:能量为11kev,束流为32ma,样品距检测器为6.5cm,曝光时间为60ms。(2)使用同步辐射成像观察到的微细结构:在人椎间盘终板内可以观察到最小直径约在50微米的骨小梁结构,骨小梁之间相互连通,形成复杂的“海绵孔隙样”通道。在小鼠椎间盘终板的成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最小直径约10微米的骨小梁结构,在近椎间盘端,终板内骨小梁的致密程度明显增加;在髓核中,我们观察到最小直径约为8微米的细胞样结构;小鼠椎间盘纤维环可以观察到最小的纤维直径约为6微米,纤维环在椎间盘的分布具有不均性。结论:(1)本课题首次利用同步辐射成像观察人和动物的椎间盘组织,通过对实验参数的反复实验,实现了对人椎间盘终板以及小鼠椎间盘纤维环、终板、髓核的成像,在未来的临床诊疗方面有巨大潜力。(2)本研究发现,使用分辨率为9微米的同步辐射成像,可以观察到人椎间盘终板内骨小梁结构,最小直径约在50微米。这些发现使我们对椎间盘退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但如何将成像区域定位在需要检查的椎间盘,如何降低辐射对人健康的伤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3)本研究发现,使用分辨率为0.65微米的同步辐射成像,可以清晰的显示小鼠椎间盘终板内的骨小梁结构,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椎间盘终板营养通道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对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变化有新的研究方式。(4)本研究在使用分辨率为0.65微米的同步辐射成像过程中,发现小鼠椎间盘纤维环的分布不均匀,鉴于椎间盘对保护髓核、缓解脊柱压力的重要作用,其形态学的特殊性,可能与临床上椎间盘突出的常见部位有关。(5)本研究发现将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应用到椎间盘组织上的做法,使得我们能够观察到原来难以发现的结构和现象(尤其是对软组织的成像),这些能力提示我们要充分发挥同步辐射的优良特质,使用多种模型论证,使得同步辐射成像在研究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关键词】:同步辐射 椎间盘 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81.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前言12-22
  • 一、椎间盘结构研究的重要性及现状12-14
  • 二、同步辐射成像的应用14-18
  • 三、利用同步辐射研究椎间盘的重要意义18-19
  • 四、小结19-20
  • 参考文献20-22
  • 第一章 同步辐射对人椎间盘的形态学研究22-32
  • 一、引言22
  • 二、实验方法和材料22-26
  • 三、实验结果26-29
  • 四、分析与讨论29-31
  • 参考文献31-32
  • 第二章 同步辐射对小鼠椎间盘形态学研究32-44
  • 一、引言32
  • 二、实验方法和材料32-37
  • 三、实验结果37-40
  • 四、分析与讨论40-42
  • 参考文献42-44
  • 总结和展望44-46
  • 综述46-56
  • 参考文献51-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有关论文56-57
  • 致谢57-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选平,刘宪华,陈波;胸_(11~12)椎间盘突出1例报告[J];颈腰痛杂志;2000年03期

2 周爱平,周玲;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0年03期

3 西永明,胡有谷;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J];齐鲁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4 王国文,陈凌云;腰5骶1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一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学;2004年01期

5 李现林;椎间盘内外注射配合药物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J];中医正骨;2004年10期

6 徐新文;孙莉萍;王群;;椎间盘学校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中的作用探讨[J];护理研究;2007年32期

7 赖笑雨;;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陈重;魏艳君;姜贺;;从数学角度认识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年04期

9 马志兵;袁峰;龚维成;;椎间盘造影术在椎间盘疾病中的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汪凤英;郑纪云;;臭氧联合射频椎间盘微创消融术156例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3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军;;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和治疗[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燕玲;;别乱动我的椎间盘[A];第四届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冯建华;;椎间盘突出的调养与康复[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吴毅文;吴绍伟;王斌;;突出的椎间盘能还纳吗?[A];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童国海;陆勇;丁晓毅;颜凌;陈克敏;;半导体激光气化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姜宏;刘锦涛;王拥军;;破裂型椎间盘突出重吸收机理的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姜宏;刘锦涛;;大鼠破裂型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建立及其重吸收机理的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李旭辉;吕有望;王喜彬;;经皮自动式椎间盘初级吸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附20例报告[A];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柳健;;探讨椎间盘微创治疗的临床体会[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徐云强;马信龙;张义修;王沛;郑永发;冯世庆;;椎间盘造影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学分型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博;运动预防椎间盘突出[N];大众卫生报;2001年

2 张震行;游泳有助预防椎间盘突出[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3 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主任委员 韦以宗;运用中医原创思维 反思“椎间盘学说”[N];健康报;2012年

4 海涛;椎间盘突出调养药膳[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5 刘燕玲;“别乱动我的椎间盘”[N];健康报;2007年

6 通讯员  那伟 高树灼;第一医院推出“椎间盘超市”[N];厦门日报;2006年

7 记者 冯立中;椎间盘突出治疗应首选绝对卧床[N];健康报;2010年

8 通讯员 李春梅;椎间盘突出切莫盲目手术[N];家庭医生报;2009年

9 记者 牟春丽;创新技术 立足椎间盘医学前沿[N];西安日报;2006年

10 记者 牟春丽;创新技术 立足椎间盘医学前沿[N];西安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飞;两种腰椎手法对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应力应变的作用比较[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2 方向前;去细胞同种椎间盘:使退变椎间盘再生的天然生物材料[D];浙江大学;2016年

3 肖文丰;3T MR腰骶神经成像显示椎间盘突出位置与神经根压迫及体征的相关性[D];山东大学;2016年

4 张宏军;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在大鼠椎间盘炎症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D];浙江大学;2007年

5 赵新刚;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腺病毒载体转染对兔受损椎间盘影响的体内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李钢;椎间盘器官整体培养条件下髓核组织的变化[D];浙江大学;2010年

7 刘超;糖尿病对椎间盘和终板退变的影响: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辛洪奎;组织工程化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的体外及动物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9 肖剑;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调节椎间盘生物功能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10 刘志恒;FasL在椎间盘免疫赦免缺失调控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洋;腰椎间盘纤维环缝合的生物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杨延章;低强度激光修复术在猪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模型中的应用及其对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3 车小雪;基于飞机拦阻降落的人体冲击动力学响应分析与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4 杨晓静;犬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与治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周嘉骏;大鼠尾部椎间盘在异常弧度下的退行性改变及有限元分析[D];苏州大学;2016年

6 刘湘;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对小关节压力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7 张斌;椎间盘的同步辐射成像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8 顾蕊;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活体兔椎间盘内存活状态观察[D];青岛大学;2009年

9 徐展;亚甲蓝对长入疼痛椎间盘内神经纤维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10 邹健;椎间盘内神经侵润生长与间盘源性下腰痛关系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椎间盘的同步辐射成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同步辐射 椎间盘 成像




本文编号:513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513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b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