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经椎间孔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疗效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8 20:08

  本文关键词:经椎间孔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疗效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 融合器下沉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与讨论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滑脱症术后融合器下沉(Cage subsidence)的临床危险因素及临床疗效,为预防术后融合器下沉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采用PEEK(Polyetheretherketone)椎间融合器行TLIF手术的患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病例筛选。根据患者术后结局情况(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在随访期间丢失阈值)将患者分为融合器下沉组(≥2mm)与未下沉组(2mm)。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与手术相关的情况;分析术前、术后随访各时间点影像学资料,通过影像学数据测量软件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节段性前凸角;采用功能障碍评分标准(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纳入患者107例,随访(12~47)月。其中,下沉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61±13.82)岁,平均随访(26.33±7.66)月;未下沉组71例,男28例,女43例,平均年龄(53.80±14.94)岁,平均随访(23.82±8.95)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病程、随访时间等基本资料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单变量危险因素分析显示L4/5手术节段、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节段曲度为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OR=2.209,95%CI=1.39~3.509)、术后节段椎间隙高度(OR=1.915,95%CI=1.252~2.929)、矫正节段椎间隙高度(OR=1.805,95%CI=1.133~2.876)为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及术后随访各时间点下沉组与未下沉组VAS评分及ODI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滑脱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术后融合器下沉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认为L4/5手术节段、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节段椎间隙高度、矫正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节段曲度是其重要危险因素,而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节段椎间隙高度是相对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椎间隙过度撑开会增加融合器下沉风险。3、融合器下沉为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术后常见并发症,然而融合器下沉并未影响术后临床疗效的改善。
【关键词】: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 融合器下沉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87.3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4-5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前言10
  • 1 资料与方法10-13
  • 2 结果13-16
  • 3 讨论16-20
  • 全文结论20-21
  • 参考文献21-25
  • 临床病例25-27
  • 文献综述27-38
  • 参考文献33-38
  • 致谢38-39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华;夏虹;尹庆水;吴增晖;李树林;王善琛;;可注射人工骨融合器的研制及其在微创融合手术中的初步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2011年04期

2 郭萍;熊平;;电磁场细胞融合器的研制[J];医学物理;1991年03期

3 李继友;李开南;;生物降解可吸收椎体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年02期

4 齐保闯;唐辉;范新宇;张美超;朱跃良;李川;徐永清;;四角融合器改良前、后有限元分析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年04期

5 庄苏阳,吴小涛,茅祖斌,洪鑫,王以进;颈椎前路椎体间微创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05年03期

6 张亚峰;杨惠林;唐天驷;史勇;;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及其翻修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年12期

7 张蓓;龚晓;;应用新型腰椎融合器行腰椎间融合术的护理2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年15期

8 张桦;叶晓健;王长峰;胡玉华;李家顺;;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对腰椎间融合器长期融合效果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13期

9 陈剑;王赏利;何登伟;;青壮年患者腰椎融合器植入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年21期

10 张亚峰,杨惠林,唐天驷,史勇;表面钛涂层融合器应用于腰椎不稳症的初步报告[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磊;范顺武;;与融合器相关的腰椎翻修术[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赵凤东;杨伟;范顺武;;腰椎TLIF术后融合器移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黄永玲;;TC4钛合金脊柱融合器的应用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黄阳亮;刘少喻;梁春祥;李浩淼;于滨生;龙厚清;韩国伟;张旭华;魏富鑫;;Solis融合器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附17例报告[A];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志武;李玢;许文根;;应用ROI-C融合器治疗颈椎病[A];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杨立利;顾一飞;高瑞;袁文;;新型零切迹颈前路融合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早期疗效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施培华;方向前;俞杭平;;颈椎钢板融合器一体化系统(PCB)的临床应用[A];2004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何永清;张蒲;李华;谢幼专;;PEEK椎体间融合器在颈椎融合中的应用(临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孙元;姜延洲;王珍君;江霞;;JR型脊柱融合器(胸腰椎)的研制与临床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李晓林;朱丹杰;金永明;杨迪;陈锦平;;一体化钢板融合器PCB在颈椎前路的临床应用[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理;腰椎间微创切口植入伞状融合器[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修文;利用融合器进行骶髂关节融合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轶;PCL-TCP颈椎椎间融合器设计制备及动物体内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3 刘恩志;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疾患长期随访及疗效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王甲甲;人体颈椎有限元建模及仿生颈椎椎间融合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刘枫;绵羊腰椎植入PA66/n-HA融合器后的初始稳定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友华;生物降解腰椎小关节融合器的设计特征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5年

2 张书豪;椎体终板形状对融合器表面的数学要求[D];郑州大学;2015年

3 汪涛;成骨化羊ADSCs复合表面改性融合器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邓乾兴;经椎间孔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疗效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洪鑫;后路腰椎椎体间微创融合器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6 何海军;三种腰椎椎间融合器后路应用的比较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张山;可生物降解腰椎横突间融合器降解过程中生物力学和影像学的初步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年

8 李鹏;可生物降解腰椎横突间融合器山羊体内降解的实验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2年

9 张晔;计算机辅助设计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10 刘成伟;后路镜下单个融合器椎间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长期随访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96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696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2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