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急、慢性创面PH值变化与创面愈合

发布时间:2017-09-14 06:31

  本文关键词:急、慢性创面PH值变化与创面愈合


  更多相关文章: 慢性创面 细菌 PH值 清创


【摘要】:目的:1.观察慢性感染创面的细菌菌落分布,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指导;2.观察急慢性创面在治疗过程中创面微环境PH值的动态变化范围,预测创面愈合趋势。方法:1.对我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慢性创面患者的创面组织行细菌培养,对培养出的菌落进行分析,得出慢性创面细菌感染的菌落分布状况;2.并对其中40例慢性创面感染状态下,创面表面的PH值使用平面玻璃电极进行检测,得出慢性创面在感染状态下PH值的波动范围;并选取同期在我科住院的急性非感染创面20例及急性感染创面20例,使用平面玻璃电极分别进行检测创面中心表面的PH值,并同时检测上述患者创面周围正常皮肤PH值。对感染创面给予清创换药处理,检测操作前后创面PH值的变化。结果:1.155人次慢性创面患者创面组织细菌培养后,阴性70人次,阳性为85人次,阳性率为54.8%,培养阳性细菌分布:金黄色葡萄球菌(33/85)、大肠埃希菌(15/85)、铜绿假单胞菌(13/85)、肺炎克雷伯杆菌(8/85)、阴沟肠杆菌(4/85)、粪肠球菌(2/85);多重耐药19人次,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MRSA)10人次,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30.3%。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8人次,占大肠埃希菌的53.3%。2.正常皮肤PH波动于4.80-5.70;急性非感染创面PH波动于6.60-7.90;急性感染性创面PH波动于6.60-8.30;慢性创面的PH波动于7.50-8.70;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慢性创面PH:7.82±0.11;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慢性创面PH:7.63±0.06;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慢性创面PH:8.50±0.05;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慢性创面PH:8.00±0.05;慢性创面清创后创面PH值有下降趋势(P〈0.05);急性感染创面清创及换药后创面PH值下降(P〈0.05)。结论:1.2015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外科病房优势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2.创面在不同愈合时期有不同的PH值;急性创面与慢性创面有不同的PH值波动范围,慢性创面中不同的细菌感染时有不同的PH值;急慢性创面微环境PH值变化趋势不同:急性创面愈合时创面PH值逐渐向酸性化演变,酸性环境可能有助于创面愈合,慢性创面微环境会持续波动于碱性环境。清创可以使创面的PH值下降,可能打破创面慢性化进程。
【关键词】:慢性创面 细菌 PH值 清创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41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
  • 第一部分 慢性创面细菌菌落分布11-14
  • 1 资料11-12
  • 2 方法12
  • 3 结果12-14
  • 第二部分 急、慢性创面PH值变化与创面愈合14-19
  • 1 资料14-15
  • 2 方法15
  • 3 结果15-19
  • 全文讨论19-25
  • 1 创伤(创面)修复的机制19-20
  • 2 慢性创面感染细菌的菌落分析20-21
  • 3 创面生物膜21-23
  • 4 慢性创面的治疗23-24
  • 5 创面微环境PH变化与创面愈合24-25
  • 总结25-27
  • 参考文献27-30
  • 文献综述 生物膜致慢性创面难以愈合的病理机制及其治疗30-37
  • 1 生物膜的定义及生物膜存在于慢性创面30-31
  • 2 生物膜致慢性创面难以愈合的病理机制31-33
  • 2.1 炎症细胞31
  • 2.2 实质细胞31-32
  • 2.3 炎症因子及细胞因子32
  • 2.4 创面PH值32-33
  • 3 生物膜的临床治疗措施33-34
  • 3.1 清创术33
  • 3.2 抗生素33-34
  • 3.3 银离子34
  • 3.4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34
  • 4 展望34-35
  • 参考文献35-37
  • 致谢37-3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税庆华;苏淮;李津;蓝伟伟;武利芬;;pH对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稳定性的影响[J];药学实践杂志;2008年05期

2 李玲,,付美兰,韩璐;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起始的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1995年01期

3 时薛丽,崔红,张露野,孙轶杰;0.2%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灭菌后PH值的变化[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4 谢殿左;闫文生;张永宏;韩伟英;吴志军;王莉;;影响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PH值的因素[J];黑龙江医药;1996年02期

5 卢远清,董家蔷,李晓云,王来慈,陈学新;Ph(+)嗜酸粒细胞白血病1例[J];白血病;1997年02期

6 孙葳;陆大祥;丁勇;李楚杰;;不同pH及封闭氨基端对甘氨酸拮抗内毒素作用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7年02期

7 M.Schrappe;M.Aricò;J.Harbott;A.Biondi;M.Zimmermann;V.Conter;A.Reiter;M.G.Valsecchi;H.Gadner;G.Basso;C.R.Bartram;F.Lampert;H.Riehm;G.Maserat;肖昕;;Ph~+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良好的类固醇初始反应可以早期预测较件的治疗结果[J];德国医学;2000年01期

8 常春康;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若干问题研究进展[J];白血病.淋巴瘤;2001年04期

9 朱玉兰,周晓,刘惠萍;两种方法配制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的稳定性比较[J];华西药学杂志;2002年05期

10 张聪恪,刘征,廖兴广,张秀丽,张蒙,汪世山;pH与低水活度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亮;朱康儿;查显丰;陈少华;杨力建;陈思;李扬秋;;一例Ph阳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变前后外周血T细胞克隆性的演变[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崔颜;苏宝法;任斌;田中群;;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细胞内pH传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章艳茹;王婷玉;邹德慧;隋伟薇;李增军;徐燕;付明伟;赵耀中;齐军元;王建祥;秘营昌;邱录贵;;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张U

本文编号:848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848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8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