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成人先天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7-09-29 06:02

  本文关键词:成人先天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的疗效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凸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 内固定术 疗效


【摘要】:目的: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后路手术治疗7例成人先天性及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病例资料,对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测试评分及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对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脊柱冠状面侧凸Cobb's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值测量。通过影像学参数的变化评估手术矫形效果。结果:手术融合节段7-13个,平均9.6个节段、手术时间2.25h~7h,平均4.03h;术中出血量500-2500m1,平均1400m1.结果7例患者均行后路手术治疗,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2.5个月,影像学检查无钉棒松动,断裂,无术后继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结果术后、术后1年,疗效评价优7例。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00±0.71分(5-8)分,术后1月为2.20±0.84分(1-4)分和术后1年为1.60±0.55分(1-3)分,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术后一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ODI评分为73.60%±3.72%(60%-78%),术后1月为27.80%±7.09%(22%-36%)和术后1年为20.40%±6.43%(14%-24%)。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术后一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位Cobb′s角术前为58.20°±16.16°(40°~80°),术后为32.60°±15.85°(10°~55°),术后1年为33.60°±15.60°(10°~53°),平均矫正率平均为46.67%,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率2.14%。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术后一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胸椎后凸角术前为20.40°±12.20°(7°~39°),术后为15.80°±6.72°(9°~40°),术后1年为16.60°±6.84°(9°~41°),矫正率平均为22.55%,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率2.45%。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术后一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椎前凸角术前为26.60°±6.50°(6°~35°),术后为20.60°±3.98°(7°~36°),术后1年为21.10°±3.81°(8°~38°),矫正率平均为22.56%,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率2.25%。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脊柱冠状面平衡为15.40mm±11.72mm(0mm~23mm),术后为3.80mm±3.19mm(0mm~5mm),术后1年为5.40mm±4.04mm(0mm~6mm)。随访期间无明显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脊柱矢状面平衡为-6.80mm±43.56mm(-46mm~50mm),术后为12.80mm±10.04mm(5mm~26mm),术后1年为14.20mm±10.16mm(5mm~26mm),随访期间无明显变化。术前与术后、及与术后一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特发性脊柱侧凸能较好的矫正脊柱畸形,明显改善患者躯体外观及躯体平衡,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产活质量。
【关键词】: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凸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 内固定术 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87.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10-11
  • 前言11-12
  • 研究内容与方法12-17
  • 1.研究对象12-13
  • 2.内容与方法13-16
  • 3 统计方法16-17
  • 结果17-20
  • 1.临床和影像学评估17-19
  • 2.手术并发症19-20
  • 讨论20-22
  • 1、成人先天性及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状特点分析20
  • 2、成人先天性及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指征20-22
  • 3、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融合术手术特点分析22
  • 4、不足之处22
  • 结论22-23
  • 参考文献23-24
  • 综述24-33
  • 参考文献29-33
  • 致谢33-34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34-35
  • 个人简历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奇勋,张菁,王晓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2 吴亮,邱勇;钙调蛋白与特发性脊柱侧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年04期

3 海涌,邹德威,马华松,陈晓明,彭军,陈志明,周雪峰,邵水霖,白克文,谭荣,周立宇,高音;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方式的选择[J];中华外科杂志;2004年21期

4 邱旭升,邱勇,王亚平;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中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年10期

5 余可谊;翁习生;;北京协和医院 “特发性脊柱侧凸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6年04期

6 邱贵兴;赵宇;;婴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凸[J];继续医学教育;2006年12期

7 鲍瑞林;;青春期特发性脊柱侧凸非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6年07期

8 汪正宇;刘祖德;王成焘;;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血小板变化的研究(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张晶涛;李明;贺石生;;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的阶段性研究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08年01期

10 杨志洲;顾苏熙;李明;;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遗传学研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4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涌;鲁世保;康南;苏庆军;关立;杨晋才;孟祥龙;王庆一;;胸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矫正术[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刘朝晖;李子荣;李中实;崔健;聂智青;;青少年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自然转归[A];第八届全国骨科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讲义汇编[C];2005年

3 李明;方秀统;朱晓东;顾苏熙;王静杰;;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疗效的分析[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杨志洲;顾苏熙;李明;;特发性脊柱侧凸遗传学研究进展[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杨志洲;顾苏熙;李明;;特发性脊柱侧凸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明;方秀统;朱晓东;顾苏熙;王静杰;;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疗效的分析[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陈建庭;金大地;翁科捷;江建明;瞿东滨;王吉兴;鲁凯伍;张忠民;;特发性脊柱侧凸3种分型方法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倪建强;李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临床研究进展[A];第二届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研讨会暨上颈椎伤病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9 邱贵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进展[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海涌;陈晓明;康南;陈志明;鲁世保;刘玉增;周立金;;胸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正术后胸椎的代偿矫正[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余可谊 翁习生;北京协和医院特发性脊柱侧凸研究成绩显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应庆;我国特发性脊柱侧凸研究成绩显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南京市鼓楼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朱泽章;谁是特发性脊柱侧凸高危人群[N];健康报;2013年

4 王雪飞 段文利 余可谊;让花季少年恢复“挺拔”[N];健康报;2006年

5 余可谊 翁习生;让花季少年恢复挺拔体态[N];科技日报;2006年

6 ;青少年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自然转归[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郑颖t,

本文编号:940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940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7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