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糖皮质激素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1 13:28

  本文关键词: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啮齿类动物模型 糖皮质激素 巨噬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出处:《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是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的常见视神经疾病。目前在临床上尚无被眼科学界广泛认可的有效治疗手段来改善患眼的视功能和防止对侧眼的发病。NAION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睫状后短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包括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轴突在内的视神经梗死以及RGCs的凋亡。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炎症机制参与了NAION的发展过程,在视神经缺血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临床上是否应该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NAION尚存在较大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NAION理想实验动物模型的缺乏,无法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近些年来,光动力方法用于NAION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为评价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带来了可行性,国外已经开始有少量的研究报道,但是研究结果的差别较大,临床参考价值有限。本研究采用先进的光动力方法制备NAION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炎症机制的参与特征,并给予合适的糖皮质激素干预治疗,用于观察糖皮质激素对NAION的治疗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和依据。方法:将63只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化法平均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各21只。空白对照组不给予造模,同时在整个观察期间不给予任何干预处理。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应用孟加拉玫瑰红(Rose Bengal,RB)联合多波长激光进行造模,选用波长532nm、功率75mW、光斑直径500μm光斑连续照射视盘上半区域15s。每组15只大鼠用于观察造模后第1、3、7、14和28天ED1(+)细胞的变化,每个时间点3只;6只大鼠用于观察造模后第14和28天RGCs的变化,每个时间点3只。所有实验动物均选取右眼为实验眼。在大鼠NAION(rat NAION,rNAION)造模成功后,生理盐水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0.2ml腹腔注射,用药至观察天数,最长14天;地塞米松组每天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腹腔注射,0.25mg逐渐减量至停药,用药至观察天数,最长14天。在rNAION造模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视神经巨噬细胞以及rgcs数量的变化。视神经切片的免疫组化和荧光观察应用ed1(抗-cd68)抗体识别巨噬细胞,rgcs样本的免疫荧光观察应用brn3a抗体来标记,分别应用免疫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拍照,应用imagej图像分析软件计数,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视盘及其周围视网膜血管的ffa观察空白对照组在观察期间的各个时间点均未见异常荧光改变。生理盐水组在造模后第1和3天视盘荧光素渗漏较重,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明显,地塞米松组在造模后第1和3天视盘荧光素渗漏较轻,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不明显。生理盐水组在造模后第7天视盘仍有较明显的荧光素渗漏,地塞米松组在造模后第7天视盘荧光素渗漏不明显。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在在造模后第14和28天,视盘呈现不同程度的持续低荧光,提示视神经萎缩。2视神经筛板区周围ed1(+)细胞的变化空白对照组视神经筛板区周围几乎没有ed1(+)细胞。生理盐水组造模后第1天,在视神经筛板前区及筛板区可见到少量ed1(+)细胞;造模后第3天,筛板区ed1(+)细胞数明显增加,在筛板后区出现散在的ed1(+)细胞;造模后第7天,筛板区周围的ed1(+)细胞数较前减少,同时发现ed1(+)细胞向筛板后视神经延伸,分布较为集中;造模后第14天,筛板区的ed1(+)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但筛板后视神经内的ed1(+)细胞数量相对增多,分布较为稀疏;造模后第28天,视神经筛板区仅见极少数ed1(+)细胞,但在筛板后区仍有少量ed1(+)细胞。地塞米松组ed1(+)细胞在造模后整个过程出现的变化同生理盐水组相同,只是地塞米松组ed1(+)细胞的数量在不同观察时间点与生理盐水组不同。造模后第1天,视神经筛板区周围ed1(+)细胞数量,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6);在造模后第3、7、14和28天,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造模后整个观察期间,三组ED1(+)细胞数量平均值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 RGCs密度的变化在造模后第14天的RGCs密度,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生理盐水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也显著降低(P0.05)。在造模后第28天的RGCs密度,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生理盐水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也显著降低(P0.05)。在造模后第14天和第28天RGCs密度的比较,空白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rNAION的模型中,具有炎症机制的参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减轻炎症反应,快速消除视盘水肿,抑制RGCs的凋亡具有一定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glucocorticoid on the treatment of NAION in rats with acute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 NAION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ed1 ( + ) cells around the sieve pl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molding , and the number of ed1 ( + ) cells in the optic nerve was similar to that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group . can quickly eliminate the edema of the optic disc and inhibit the apoptosis of RGCs .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7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娟娟;李燕;汤志伟;;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损伤模型中的作用[J];眼科新进展;2015年01期

2 王晓凤;刘敬;;Rho-ROCK信号通路抑制中枢神经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4年04期

3 张芹;李风娟;张拥波;李继梅;;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极化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04期

4 王建民;赵云;;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糖皮质激素治疗[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年11期

5 王建民;赵云;安建斌;王文娟;马伟娜;;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1年05期

6 赵云;王建民;;玻璃体内药物注射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J];眼科新进展;2011年02期

7 王润生;吕沛霖;;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0年11期

8 王润生;吕沛霖;于彬科;王红艳;张玉磊;张存丽;王建洲;王卉芳;;尼莫地平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大鼠眼内组织内皮素-1浓度的影响[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0年04期

9 郭瑶;陈蕾;柳力敏;王敏芳;;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过程中c-fos基因改变[J];国际眼科杂志;2009年12期

10 郭瑶;陈蕾;柳力敏;王敏芳;;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过程中蛋白激酶C的改变[J];国际眼科杂志;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1481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481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c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