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后期加入视功能训练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8-09-09 08:33
【摘要】:目的:观察视功能训练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后期弱视眼视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试验组23例23眼患儿在配镜及定量遮盖的基础上弱视眼进行脱抑制、单眼调节训练、双眼调节集合训练、双眼融像训练、双眼扫视训练、双眼运动融像训练等,对照组20例23眼患儿在配镜及定量遮盖的基础上只进行光刷、红闪、光栅、精目训练等弱视训练。结果:立体视、AMP、AF、NRA、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立体视、AMP、AF、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对比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NRA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立体视、AMP、AF、NRA、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立体视、AMP、AF、NRA、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试验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弱视治疗后期加入视功能训练与传统弱视治疗对比,加入视功能训练双眼立体视、AMP、AF、PRA、NPC等各项视功能数据明显优于传统弱视治疗,NRA与传统弱视治疗无差异。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visual function training on the recovery of amblyopia in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Methods: 23 cases (23 eyes) of children with amblyopia were treated with depressive, monocular adjustment, binocular fusion, binocular myopia and binocular motor fusion on the basis of mirror matching and quantitative covering. In the control group, 23 eyes of 20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light brush, red flash, grating, eye training and other amblyopia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mirror matching and quantitative covering.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treatment (P0.05),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 data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amblyopia treatment and traditional amblyopia treatment in the later stage of amblyopia treatment.
【作者单位】: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视光中心;
【分类号】:R777.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兰;112例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4年03期

2 潘美华,傅智伏;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观察、对比与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0年03期

3 余敏忠;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征[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年01期

4 李文,杨式薇,杨谊;32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1期

5 刘双珍,吴小影,闵晓珊,许惠卓;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临床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2年04期

6 单飞雪,张雪菲,邢琳;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眼球动态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3年08期

7 陈敏,卢跃兵;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复发原因探讨[J];眼科新进展;2005年03期

8 王晓莉,曾健,余敏,陈俊,胡波,李娜;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J];眼视光学杂志;2005年03期

9 胡燕飞;匡丽晖;刘欣;;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方法与疗效[J];中国康复;2006年03期

10 张加宾;王颖;孙秀芝;刘玉珉;谢宏琴;;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J];工企医刊;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潇;;屈光参差性弱视经治疗后用不同对比度测得的视力情况[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冯卓蕾;张晓梅;王小丹;吕晓颖;;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李玉翠;林巧雅;王靖瑜;叶瑞珍;;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陈培正;刘新平;单凤莲;;12—15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王健;李传明;余琼武;汪辉;周杨;谢兵;邱明国;翁旭初;;屈光参差性弱视皮层功能损害情况及其与视力损害关系的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龚静文;孙朝晖;;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觉缺损模式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诸力伟;;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改变[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邢咏新;赵堪兴;章应华;杨妙玲;;403例基本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眼治疗周期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陈洁;;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研究[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李元元;;硬性透气角膜接触镜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光学矫正[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仇祝平;屈光参差性弱视对运动光栅识别能力损伤机制及正常视觉系统对一阶运动和二阶运动识别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峧雯;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阳;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立体视觉中枢区激活的fMRI远期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赵敬聪;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觉运动功能损害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4 张萌;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脑磁图初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5 宋琳琳;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觉皮层损害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6 邹云春;血管活性肠肽在正常视觉发育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形成中的作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龚静文;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觉缺损模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牛凌凌;儿童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LASIK远期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张丽红;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静息态fMRI功能连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10 刘圣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脑结构VBM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31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231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f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