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五官科论文 >

慢性鼻—鼻窦炎中细菌生物膜与溶菌酶,SLPI和gp340关系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4 03:44
【摘要】: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多发病,是鼻腔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CRS的发病是多种致病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致病菌感染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细菌生物膜是不同于游离菌的另一种细菌存在形式,由细胞外保护性基质和包裹其中的细菌群落组成,是具有一定空间构型的高度组织化的结构。生物膜形成后,细菌对宿主免疫及抗生素类药物的抵抗较游离菌大大增强。据估计,约65%的人类慢性细菌性感染与生物膜有关。细菌生物膜在CRS患者鼻腔鼻窦黏膜表面的检出率约为30-80%,可能是加重CRS病情的重要因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成人CRS的重要致病菌,目前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与CRS重症化和难治化之间存在相关性。固有免疫是机体抵御环境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溶菌酶,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secretory leukocyte proteinase inhibitor,SLPI)和糖蛋白340(glycoprotein 340,gp340)是鼻腔黏膜固有免疫应答的重要蛋白,分别在识别,调控,杀菌等多个环节发挥作用。目前不同生物膜状态的CRS中溶菌酶,SLPI和gp340的表达情况未见报道;国内外关于溶菌酶,SLPI和gp34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效应研究较少。为此我们通过在临床收集CRS患者鼻窦黏膜标本及在体外建立鼻窦黏膜离体组织模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采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Western blot,荧光标记和激光共聚显微镜观察等手段,就细菌生物膜对鼻窦黏膜溶菌酶,SLPI和gp340表达的调控以及溶菌酶,SLPI和gp34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进行实验研究;以初步阐明细菌生物膜与上述固有免疫相关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CRS中细菌生物膜影响宿主固有免疫可能的机制奠定基础,也为探索CRS新的治疗途径提供思路。本研究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溶菌酶,SLPI和gp340在细菌生物膜相关慢性鼻-鼻窦炎中的表达目的:探讨溶菌酶,SLPI和gp340在具有不同细菌生物膜状态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窦黏膜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CRS患者63名和对照组脑脊液鼻漏患者20名的筛窦黏膜样本,以激光共聚显微镜观察鼻窦黏膜样本表面细菌生物膜情况,分别以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溶菌酶,SLPI和gp340在鼻窦黏膜中的表达。结果:35/63(55.6%)的CRS患者细菌生物膜阳性,对照组未检出细菌生物膜。CRS患者溶菌酶,SLPI和gp340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上调;细菌生物膜阳性CRS患者溶菌酶,SLPI和gp340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细菌生物膜阴性的CRS患者增强。结论:溶菌酶,SLPI和gp340在鼻窦黏膜中呈组成性表达,CRS患者溶菌酶,SLPI和gp340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上调与细菌生物膜有关,CRS中细菌生物膜和固有免疫应答的改变密切相关。第二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对人离体鼻窦黏膜溶菌酶,SLPI和gp340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不同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人离体鼻窦黏膜组织溶菌酶,SLPI和gp34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集10例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患者的筛窦黏膜进行离体组织培养并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游离菌和生物膜感染模型。以激光共聚显微镜确认模型建立成功,分别在建模后8小时,16小时及24小时以ELISA法测定溶菌酶,SLPI和gp340分泌水平;24小时后以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培养组织中溶菌酶,SLPI和gp340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游离菌和生物膜刺激溶菌酶,SLPI和gp340在离体鼻黏膜组织模型中表达上调的水平不同;模型中溶菌酶,SLPI和gp340的分泌水平呈现时间依赖趋势。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较游离菌更能诱导溶菌酶,SLPI和gp340在鼻窦黏膜组织中高表达,是影响宿主固有免疫的重要因素。第三部分:溶菌酶,SLPI和gp340对体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溶菌酶,SLPI和gp34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参考株及临床分离株,不同方法建立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分别在细菌生物膜形成的不同阶段用不同浓度的溶菌酶,SLPI和gp340进行干预;以结晶紫染色,Baclight染色,alamar Blue检测和激光共聚显微镜观察分析干预效果。结果:溶菌酶,SLPI和gp340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游离菌和生物膜有不同程度的杀伤作用;两种蛋白联合的抗菌与抗生物膜效应较单一蛋白显著增强。结论 生物膜形成是细菌抵抗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机制;溶菌酶,SLPI和gp340是重要的抗菌蛋白,在固有免疫应答中互相配合发挥效应。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6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景祥;孙凤军;刘松青;夏培元;;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方法学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05期

2 邱明星;熊国兵;;细菌生物膜模型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年04期

3 瞿涤;;病原性细菌生物膜及持续性感染[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1年06期

4 朱莲娜;细菌生物膜及其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1年05期

5 李彤,庄辉;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2年03期

6 武建国;细菌生物膜及其临床问题[J];临床检验杂志;2003年04期

7 李睿明;;抗感染治疗新靶点——细菌生物膜[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年04期

8 胡晓梅;贾鸣;孙卫忠;胡福泉;;细菌生物膜酶学消解的新方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05期

9 宋丹丹;陈海伦;;细菌生物膜的耐药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6年22期

10 李冬梅;赵秀媛;;细菌生物膜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加林;陈波曼;;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观察及结构定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刘新;梁宇寰;吴鹏;;惰性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构建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杨翠云;王建华;夏传海;;细菌生物膜对硅藻附着的影响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2012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2年

4 纪明宇;汪运山;;细菌生物膜及生物膜病的防治[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马素倩;;细菌生物膜复用医疗器械的健康“杀手”[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6 李英伦;;中草药对细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陈波曼;余加林;刘官信;胡琳燕;李芳;杨华;;GFP标记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观察及结构定量分析[A];全国围产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向松涛;甘澍;王树声;;中药对在体输尿管支架管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叶联华;黄云超;杨凯云;赵光强;雷玉洁;马千里;李晓明;高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胸心外科生物材料细菌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10 枉前;孙凤军;夏培元;;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A];2008年成渝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栋;慢性鼻—鼻窦炎中细菌生物膜与溶菌酶,SLPI和gp340关系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顾兴智;新疆慢性中耳炎细菌学动态分析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3 雷玉洁;转化生长因子β1、ica操纵子对肺癌患者生物材料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蒙俊;生物材料细菌粘附中细菌生物膜的作用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3年

2 高慧;一氧化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荣志东;慢性难愈创面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2年

4 张良;ESS在心血管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D];昆明医学院;2005年

5 钱妩燕;抗菌肽LL-37对细菌生物膜的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6 许赓;溴代呋喃酮对心血管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D];昆明医学院;2006年

7 于丁一;不同杀菌剂对根尖外多细菌生物膜作用的体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8 熊高云;细菌生物膜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其与慢性鼻—鼻窦炎关系的初步探讨[D];浙江大学;2009年

9 王鹏;新型抗菌聚氨酯材料的研制及性能评价[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赵亚龙;载银纳米复合物在体外抗菌性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377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377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6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