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不同类型的自然转归及手术预后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9 07:36
【摘要】:目的:1观察不同类型的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VTS)患者的自然转归,为临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2观察不同类型的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患者术后黄斑微结构及视功能预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3年02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的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的患者50例52只眼。未接受手术,要求随访观察者归为观察组,共21例23只眼;同意接受手术者归为手术组,共29例29只眼。手术组均采用标准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内界膜剥除(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联合眼内气体填充术。2研究分型:根据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检查所示玻璃体与黄斑区视网膜的附着形态将VTS分为三型:“V型”(即黄斑中心凹处玻璃体皮质与视网膜呈点状附着,附着直径≤300um,脱离位于其鼻颞两侧)、“U型”(即黄斑中心凹处玻璃体皮质与视网膜呈平台状附着,附着直径300um,脱离位于其鼻颞两侧)、“J型”(即黄斑中心凹处玻璃体皮质与视网膜附着,脱离位于其鼻或颞侧,附着处伴或不伴有裂孔)。3研究重点:3.1观察组:比较“V型”“U型”“J型”在随访12个月内的总自发松解率及各型的自发松解率;比较各型自发松解者及未自发松解者在首诊及末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thickness,CFT)、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改变。3.2手术组:比较“V型”“U型”“J型”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水肿及b波振幅的改变。结果:1观察组:1.1自发松解率:总体为17.4%,其中“V型”为25%、“U型”为14.3%、“J型”为0。对各型间黄斑牵拉自发松解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最佳矫正Log MAR视力:“V型”自发松解者首诊时为0.57±0.38,末次随访时为0.13±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2,P=0.2680.05)。未自发松解者首诊时为0.38±0.33,末次随访时为0.38±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4,P=0.8730.05)。“U型”自发松解者首诊时为0.6,末次随访时为0.2,较首诊时明显提高,因样本量只有1例,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未自发松解者首诊时为0.40±0.21,末次随访时为0.62±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1,P=0.0270.05)。1.3黄斑中心凹厚度:“V型”自发松解者首诊时为581.00±387.47,末次随访时为187.33±7.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3,P=0.2200.05)。未自发松解者首诊时为382.67±167.14,末次随访时为402.56±164.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2,P=0.0880.05)。“U型”自发松解者首诊时为542um,末次随访时为214um,较首诊时明显下降,因样本量只有1例,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未自发松解者首诊时为373.50±82.09,末次随访时为387.50±130.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2,P=0.6640.05)。1.4黄斑水肿:发生自发松解者均由囊性退为弥漫性(4只眼,100%)。2手术组:2.1最佳矫正Log MAR视力:“V型”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F=58.009,P=0.0000.05),“U型”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F=30.352,P=0.0000.05),“J型”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F=470.278,P=0.0000.05)。三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3,P=0.2790.05)。2.2黄斑中心凹厚度:“V型”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F=412.607,P=0.0000.05),“U型”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F=316.647,P=0.0000.05),“J型”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F=972.929,P=0.0000.05)。三型间比较,术后“J型”厚度明显小于“V型”和“U型”(F=4.084,P=0.0290.05)。2.3黄斑水肿:“V型”术后1个月时均由囊性变为弥漫性(P0.05)。“U型”术后6个月时均由囊性变为弥漫性(P0.05)。“J型”术后3个月时均由囊性变为弥漫性(P0.05)。2.4 b波振幅:“V型”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F=323.552,P=0.0000.05),“U型”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F=546.967,P=0.0000.05),“J型”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F=585.500,P=0.0000.05)。三型间比较,术后“U型”和“J型”振幅明显小于“V型”(F=8.005,P=0.0020.05)。结论:1首次提出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的分型依据。2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类型不同其预后存在差异。“V型”可限期观察,时间以6个月左右为宜,“U型”应积极手术,“J型”应立即手术。3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联合眼内气体填充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能够使牵拉的视网膜结构恢复,黄斑功能得到改善。4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的类型不同其手术预后存在差异。5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联合眼内气体填充术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79.6
本文编号:2562990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7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石璇,黎晓新;ICG染色对视网膜内界膜形态的影响[J];眼科研究;2005年05期
2 刘玉莲;森敏朗;;内界膜剥除与不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年12期
,本文编号:2562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5629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