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噪声性聋的豚鼠动物模型,探讨噪声暴露前后不同时间应用碳酸利多卡因对噪声性听阈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32只成年健康雄性SPF级白色红目豚鼠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单纯噪声暴露组(简称单纯组,下同)、治疗组和预防组,并建立噪声性聋动物模型。对照组不予噪声暴露;单纯组给予声强为120dB SPL白噪声暴露,每天4小时,连续暴露4天;治疗组给予同前噪声暴露后即刻给予碳酸利多卡因5mg/kg,后以5mg/kg/次,3次/日连续注射7天;预防组在同前噪声暴露前1h给予单次碳酸利多卡因5mg/kg,后以5mg/kg/次,3次/日连续注射7天。上述给药途径均通过颈静脉置管注射。通过检测对比各组间、组内豚鼠噪声暴露前、噪声暴露后即刻、噪声暴露后第3、7天双耳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引出率,噪声暴露前与噪声暴露后第7天各组豚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以及噪声暴露后各组豚鼠耳蜗SOD活性,分析碳酸利多卡因对噪声性听阈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1.噪声暴露后即刻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各频率DPOAE引出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预防组各频率DPOAE引出率大于单纯组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单纯组与治疗组间各频率DPOAE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即可认为噪声性聋动物模型建立成功,此噪声条件可致噪声性聋,且碳酸利多卡因对噪声所致的听力损伤有保护效果,而噪声暴露后即刻给予碳酸利多卡因对噪声所致的听力损伤治疗效果不显著。2.噪声暴露后第3天,对照组、单纯组与治疗组豚鼠各频率DPOAE引出率由大到小排序为:对照组治疗组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预防组与对照组在2.0kHz DPOAE引出率有统计学意义,余频率DPOAE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预防组较单纯组各频率DPOAE引出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8)。预防组较治疗组在4.0kHz上的DPOAE引出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8),余频率上预防组与治疗组DPOAE引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08)。即可认为噪声暴露后3天,碳酸利多卡因治疗噪声性听力损伤的效果提升,但在4.0kHz频率上的DPOAE引出率不及噪声暴露前预防性给予碳酸利多卡因的效果好。3.噪声暴露后第7天单纯组各频率DPOAE引出率低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对照组、治疗组、预防组组间各频率DPOAE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即可认为噪声暴露后第7天,经过碳酸利多卡因治疗的豚鼠听力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未经过治疗的噪声性聋豚鼠的听力并未自主恢复。4.单纯组豚鼠各频率DPOAE引出率始终低于噪声暴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治疗组豚鼠各频率DPOAE引出率在噪声暴露后即刻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噪声暴露后第3天除1.01k、2.0kHz DPOAE引出率较暴露后即刻未见明显上升外(P0.008),余频率DPOAE引出率较噪声暴露后即刻均上升(P0.008);噪声暴露后第7天各频率DPOAE引出率基本恢复至噪声暴露前水平,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08);预防组豚鼠噪声暴露后即刻除1.0kHz DPOAE引出率未见明显降低外(P0.008),余频率DPOAE引出率在噪声暴露后即刻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但在噪声暴露后第3天除0.5kHz DPOAE引出率较噪声暴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08),余频率DPOAE引出率均与噪声暴露前无显著差异(P0.008),噪声暴露后第7天各频率DPOAE引出率基本恢复至噪声暴露前水平,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08)。即可认为接受噪声暴露的豚鼠听力均受到损伤,碳酸利多卡因在噪声暴露后持续使用3天时对听力损伤的治疗效果较好,预防性给予碳酸利多卡因对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有防护作用,治疗7天后,噪声所致的听力损伤有望恢复至暴露前水平。5.噪声暴露后第7天单纯组豚鼠血清SOD活性及耳蜗SOD活性明显下降,低于其余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组、预防组各组豚鼠血清SOD活性及耳蜗SOD活性接近正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可认为碳酸利多卡因有清除氧自由基及抗氧化应激作用,可用于治疗噪声性聋。结论:1.该条件下(120dBSPL,动物头部置于声源正前方2cm处,每天同一时间连续暴露4h,连续暴露4天)的噪声暴露可对豚鼠听力产生损伤,短期内无法自主恢复。碳酸利多卡因对噪声所致的听力损伤起到预防与治疗的作用,经过碳酸利多卡因的治疗,听力可恢复至噪声暴露前水平。2.碳酸利多卡因有清除氧自由基及抗氧化应激作用,可用于治疗噪声性聋。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64.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成忠;蒋忠敏;;碳酸利多卡因应用于临床麻醉中的药效分析[J];人人健康;2017年16期
2 王震红;杨永刚;;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中国药品标准;2010年01期
3 铁爱民;李跃荣;;硬膜外低浓度碳酸利多卡因用于分娩止痛[J];疼痛;2004年Z1期
4 林崇英;碳酸利多卡因导致广泛阻滞1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5 潘佩莲;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的临床比较[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6 袁扬,陈保平;辅助应用碳酸利多卡因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24期
7 于寿勋,张嘉丽;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稳定性的探讨[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8年06期
8 张丽蓓,陈浩铭;碳酸利多卡因临床应用体会[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9年03期
9 张嘉丽;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不稳定因素探讨[J];西北药学杂志;1999年03期
10 邱承忠,周本瑜,胡玉宽,张少华,黄凤伦,顾连兵;国产碳酸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颖;;碳酸利多卡因骶管内阻滞的效果观察[A];中西医结合肛肠病研究新进展[C];2000年
2 罗华梁;;癔病抽搐致呼吸骤停一例报告[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3 陈英新;王雷;焦卫博;;联合分阶段封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A];第七届全国口腔黏膜病暨第五届口腔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王晓颖;张殿林;;碳酸利多卡因、盐酸利多卡因分别与盐酸布比卡因混合用子骶管内阻滞[A];中西医结合肛肠病研究新进展[C];2000年
5 韦俊机;;PCEA用于妇产科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徐慧;;重度妊高征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临床分析[A];全国高血压防治知识推广培训班暨健康血压中国行福建漳州会论文综合刊[C];2014年
7 杜光生;;病例讨论[A];2006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梁效安;郭晓文;陈永花;;诺扬复合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应用观察[A];2006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赵剑;;疑为急性肺栓塞致病人死亡一例[A];2005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夏雷;;硬膜外麻醉后引起一过性失音一例[A];2006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安静;碳酸利多卡因伍用盐酸山莨菪碱在人流术中的应用[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璐;碳酸利多卡因对豚鼠噪声性聋的防治研究[D];延安大学;2019年
2 黄献锋;碳酸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探讨[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3 刘灿;气管导管套囊内碳酸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D];皖南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
2714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71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