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功能检查鉴别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8 06:05
目的: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涉及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外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将眩晕根据累及部位分为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前庭性眩晕又可进一步分为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前庭中枢性眩晕常见的代表疾病,本研究应用前庭功能检查来鉴别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包括视动试验、扫视试验及平稳跟踪试验等反映中枢性病变的视眼动系统检查和以冷热试验、速度阶梯试验为主的前庭眼动系统检查。寻找前庭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的不同,以期获取简单有效的诊断鉴别方法。方法:本研究按照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来收集眩晕患者的基础资料,共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23例以眩晕为主诉,包括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共79例,其中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患者6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5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2例、梅尼埃病患者7例、前庭神经元炎患者5例,共114例。收集患者的基础信息如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个人史如吸烟史、饮酒史...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性别比例
结果7结果1纳入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本研究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共纳入79例,年龄范围是43-82岁,其中60-68岁为23人,占29%,为发病高峰年龄,其中男性54例(68%),女性25例(32%)。本研究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共纳入114例,年龄范围是21-81岁,其中49-58岁为发病高峰年龄,为30人,占26%,其中男性53例(46%),女性61例(54%)。图1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性别比例图2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性别比例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图3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年龄比例图4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年龄比例2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分析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组(颅脑MR示小脑或脑干病变者和TIA患者)组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组(BPPV、MD、VN)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个人史,既往病史、临床症状、眩晕持续时间长短等的对比。本研究显示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相比,高龄患者更多见(t=191P<0.001),如图3、图4所示,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以60-68岁为多,而前庭周围性眩晕在49-58岁发病人数最多,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男性较女性更多见(χ2=12.335P<0.001),吸烟史(χ2=8.1P=0.004)及糖尿病史(χ2=4.807P=0.028)、高血压史(χ2=8.789P=0.003)、高脂血症(χ2=7.097P=0.00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变化[J]. 林细康,季晓林,罗高青,叶华,严金柱.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6(12)
[2]以孤立性眩晕为主的后循环梗死35例分析[J]. 吴金山,杨丽华,刘梅. 宁夏医学杂志. 2016(08)
[3]神经内科171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病因分析[J]. 毛晓薇,毕晓莹. 中国卒中杂志. 2016(05)
[4]应用SRM-Ⅳ进行速度阶梯试验的可行性分析[J]. 孙勍,杨玉兰,孙悍军,彭新,戴静,李娜,马丽涛,单希征.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4(03)
[5]尿酸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J]. 李递通,梁志坚. 医学综述. 2013(04)
[6]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03)
[7]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 李焰生. 中华内科杂志. 2006(09)
[8]冷热试验优势偏向对前庭动态代偿评估价值的探讨[J]. 林鹏,董红,陈太生,李亮,鲁宏华,宋伟,马元煦,王娜,孙士平.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08)
本文编号:3399616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性别比例
结果7结果1纳入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本研究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共纳入79例,年龄范围是43-82岁,其中60-68岁为23人,占29%,为发病高峰年龄,其中男性54例(68%),女性25例(32%)。本研究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共纳入114例,年龄范围是21-81岁,其中49-58岁为发病高峰年龄,为30人,占26%,其中男性53例(46%),女性61例(54%)。图1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性别比例图2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性别比例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图3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年龄比例图4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年龄比例2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分析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组(颅脑MR示小脑或脑干病变者和TIA患者)组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组(BPPV、MD、VN)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个人史,既往病史、临床症状、眩晕持续时间长短等的对比。本研究显示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相比,高龄患者更多见(t=191P<0.001),如图3、图4所示,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以60-68岁为多,而前庭周围性眩晕在49-58岁发病人数最多,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男性较女性更多见(χ2=12.335P<0.001),吸烟史(χ2=8.1P=0.004)及糖尿病史(χ2=4.807P=0.028)、高血压史(χ2=8.789P=0.003)、高脂血症(χ2=7.097P=0.00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变化[J]. 林细康,季晓林,罗高青,叶华,严金柱.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6(12)
[2]以孤立性眩晕为主的后循环梗死35例分析[J]. 吴金山,杨丽华,刘梅. 宁夏医学杂志. 2016(08)
[3]神经内科171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病因分析[J]. 毛晓薇,毕晓莹. 中国卒中杂志. 2016(05)
[4]应用SRM-Ⅳ进行速度阶梯试验的可行性分析[J]. 孙勍,杨玉兰,孙悍军,彭新,戴静,李娜,马丽涛,单希征.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4(03)
[5]尿酸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J]. 李递通,梁志坚. 医学综述. 2013(04)
[6]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03)
[7]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 李焰生. 中华内科杂志. 2006(09)
[8]冷热试验优势偏向对前庭动态代偿评估价值的探讨[J]. 林鹏,董红,陈太生,李亮,鲁宏华,宋伟,马元煦,王娜,孙士平.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08)
本文编号:3399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339961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