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优化方案及Th17细胞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17:33

  本文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优化方案及Th17细胞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丙型肝炎病毒 干扰素α-2b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Th17细胞 白细胞介素23 白细胞介素17 干扰素-γ 粘病毒抗性蛋白A


【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85亿HCV感染者,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HCV相关死亡35万例,占所有传染病死因的第5位。我国报告的HCV感染率逐年上升,2013年报告病例数超过22万人。急性HCV感染后55%~85%慢性化,进一步进展为肝硬化,甚或并发肝细胞癌。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阻止该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欧美国家已成功研发多种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并经临床应用获得满意效果。但由于DAAs价格昂贵,长期效果有待随访研究,我国目前仍以干扰素(interferon,IFN)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为常规治疗方案。研究证实,完成足量、全程治疗人群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达78%~93.5%,但由于上述药物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因此,优化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提高依从性,提高SVR率,改善预后。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状态与HCV感染的预后及抗病毒治疗应答密切相关,尤其HCV特异细胞免疫低下,可能为HC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因素。辅助性T细胞17(T-helper 17,Th17),以分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作为其主要的效应因子,在多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IL-23作为Th17细胞的上游因子,其调节与Th17细胞的增殖与激活有关。有文献报道,IL-23参与慢性肝病的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但关于慢性HCV感染过程中,IL-23调节对Th17细胞及其相关抗病毒分子表达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因此,通过HCV感染患者血浆IL-23水平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功能研究以及IL-23/IL-17轴调节与抗病毒治疗应答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慢性HCV感染抗病毒治疗策略的优化及预后的判断。第一部分 慢性丙型肝炎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目的:筛选适于我国不同慢性HCV感染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依从性、提高治愈率。方法:采用前瞻、开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邢台市人民医院、邯郸市传染病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沧州市传染病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围场县医院住院慢性HCV感染者652例。根据患者年龄(65岁或≥65岁)、体重(60kg或≥60kg)、合并疾病状态(是否有肝硬化、糖尿病、心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及患者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标准剂量组分别采用IFNα-2b 500MIU,皮下注射,隔日一次或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 IFN)α-2a 180μg、Peg IFNα-2b8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均联合应用RBV 1200mg/d;小剂量组为IFNα-2b 100MIU~300MIU,皮下注射,隔日一次或Peg IFNα-2a 67.5~135μg、Peg IFNα-2b 5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均联合应用RBV 900mg/d。根据病毒学应答出现时间制定总疗程,即HCV RNA低于检测下限,继续治疗44周,随访24周。并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血清生化、糖耐量试验、HCV RNA载量、血沉、风湿三项、肝病自身抗体、甲状腺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肝纤维化四项及甲胎蛋白,并行腹部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病毒学应答率,包括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omplete 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c E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相关因素,包括宿主因素、病毒因素(病毒载量、基因型)、治疗应答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流感样症候群、一过性骨髓抑制、甲状腺功能异常、精神异常、皮疹等。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652例患者中,482例(73.93%)为输血及血制品感染,手术/外伤感染73例(11.20%),其他97例(14.87%)。364例患者HCV基因型检测显示,1b型260例(71.43%),2a型76例(20.88%)。240例采用IFNα-2b治疗,其中小剂量109例,男50例,女59例,平均年龄49.56±12.4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57±3.32kg/m2;标准剂量组131例,男53例,女78例,平均年龄45.92±10.23岁,平均BMI为24.14±3.22kg/m2。Peg IFNα-2a治疗组357第一部分慢性丙型肝炎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例,其中小剂量组92例,男33例,女59例,平均年龄为50.83±13.41岁,平均BMI为23.72±3.46kg/m2;标准剂量组265例,男120例,女145例,平均年龄为46.73±11.36岁,平均BMI为23.69±3.04kg/m2。Peg IFNα-2b治疗组55例,其中小剂量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51.19±13.70岁,平均BMI为22.83±2.78kg/m2;标准剂量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20±13.44岁,平均BMI为24.32±2.35kg/m2,各标准剂量与小剂量组相比,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治疗前血清ALT水平、HCV RNA载量以及HCV基因型构成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应答情况IFNα-2b标准剂量组、小剂量组RVR、c EVR、SVR率分别为64.12%、90.08%、80.68%和41.28%、68.81%、71.43%,标准剂量组RVR及c EVR率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P均0.001),而SVR率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eg IFNα-2a标准剂量组和小剂量组RVR、c EVR、SVR率分别为74.34%、94.34%、88.84%和63.04%、83.70%、83.10%,标准剂量组RVR及c EVR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分别为P0.05,P0.01)。Peg IFNα-2b标准剂量组、小剂量组RVR、c EVR、SVR率分别为73.08%、100%、100%和34.48%、79.31%、64.71%,标准剂量组RVR、c EVR及SVR率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分别为P0.01,P0.05,P0.05)。不同类型干扰素组比较,IFNα-2b治疗组RVR、c EVR、SVR率分别为53.75%、80.42%和76.82%,Peg IFNα-2a治疗组分别为71.43%、91.60%和87.58%,Peg IFNα-2b治疗组分别为52.73%、89.09%和80.00%。三种类型干扰素相比,RVR、c EVR及SVR率均有明显差异(分别为P0.001,P0.001,P0.05)。两两比较,Peg IFNα-2a治疗组RVR率明显高于IFNα-2b治疗组及Peg IFNα-2b治疗组(分别为P0.001,P0.01),同时,Peg IFNα-2a治疗组c EVR及SVR率均明显高于IFNα-2b治疗组(分别为P0.001,P0.05)。发生代偿期肝硬化患者(n=38)和非肝硬化患者(n=614)RVR、c EVR、SVR率分别为34.21%、57.89%、66.67%和65.15%、89.09%、84.87%,非肝硬化患者RVR、c EVR、SVR率均显著高于发生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别为P0.001,P0.001,P0.05)。HCV基因1型感染者(n=282)和非HCV基因1型感染者(n=82)RVR、c EVR、SVR率分别为56.38%、84.75%、81.40%和79.27%、92.68%、85.94%,非HCV基因1型感染者RVR率显著高于HCV基因1型感染者(P0.001)。具体到不同的干扰素治疗组,IFNα-2b治疗组基因1型感染患者(n=94)和非HCV基因1型感染患者(n=33)获得RVR、c EVR及SVR率分别为43.62%、72.34%、70.91%和72.73%、93.94%、86.36%,非HCV基因1型患者RVR及c EVR率均明显高于基因1型感染患者(分别为P0.01,P0.05)。Peg IFNα-2a治疗组基因1型感染患者(n=163)和非HCV基因1型感染患者(n=39)获得RVR、c EVR及SVR率分别为65.64%、92.02%、86.99%和87.18%、92.31%、86.49%,非HCV基因1型患者RVR率明显高于基因1型患者(P0.01)。而Peg IFNα-2b治疗组基因1型感染患者(n=25)和非HCV基因1型感染患者(n=10)获得RVR、c EVR、SVR率分别为44.00%、84.00%、64.29%和70.00%、90.00%、80.00%,基因1型患者与非基因1型患者相比RVR、c EVR及SVR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IFNα-2b、Peg IFNα-2a和Peg IFNα-2b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2%、9.24%和3.64%;代偿期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患者分别为2.63%和6.65%;基因1型感染患者和非基因1型感染患者分别为5.03%和7.41%;小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IFNα-2b7.34%和3.82%,Peg IFNα-2a 12.12%和5.66%,Peg IFNα-2b 3.45%和3.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合并疾病及家庭经济承受力等情况优化抗HCV治疗方案,并依据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情况调整疗程,可显著改善耐受性、依从性,提高SVR率,改善预后。第二部分Th17细胞在慢性HC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与IFN/peg IFN+RBV治疗应答的关系目的:探明慢性HCV感染者Th17细胞亚群及其表达免疫相关因子水平变化、与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为抗HCV治疗效果提供新型预测标志。方法:选择慢性HCV感染者66例,包括IFNα-2b/RBV 13例、Peg IFNα-2a/RBV 53例,疗程为48~72周。另选性别、年龄匹配的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及慢性HCV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前、治疗12、24、48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表达IL-17A、IFN-γ、IL-21细胞亚群的比率,分析其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结果:慢性HCV感染者表达IL-17A+PBMCs(中位数为4.16%)、表达IFN-γ+PBMCs(8.17%)比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18%和1.38%),而表达IL-21+PBMCs(2.15%)比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4.51%),P均0.001。IFNα-2b/RBV或Peg IFNα-2a/RBV治疗后,54.5%(39/66)获得RVR,89.4%(59/66)获得c EVR。治疗12周时,表达IL-17A+PBMCs(1.00%)和表达IFN-γ+PBMCs(3.26%)比率较基线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P0.001,P0.01)。治疗24和48周时,表达IL-17A+PBMCs比率与12周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57%和0.90%,P0.05);而表达IFN-γ+PBMCs比率在治疗24周时(1.83%)较12周轻微降低(P0.05),在48周时(1.51%)与12周相比明显降低(P0.001)。表达IL-21+PBMCs比率在治疗12周时(4.01%)较基线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24周时(1.91%)较12周明显下降(P0.001),恢复至基线水平;而治疗48周时(1.44%)与基线水平相比明显降低(P0.05)。同时,获得RVR的患者基线表达IL-21+PBMCs比率明显高于未获得者(分别为2.18%和1.88%,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通过下调表达IL-17A+及IFN-γ+PBMCs比率和上调表达IL-21+PBMCs比率发挥协同抗病毒作用,提高病毒学应答率。第三部分IL-23调控对Th17细胞及抗病毒分子表达的作用目的:明确慢性HCV感染患者血浆IL-23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观察IL-23调控对Th17细胞活性的影响,为慢性HCV感染靶向性免疫治疗策略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慢性HCV感染者5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IL-23水平。其中留取24例慢性HCV感染者和1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依据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分为3组进行体外培养: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IL-23激动剂组:加入人IL-23重组蛋白;IL-23拮抗剂组:加入抗人IL-23 P19功能等级纯化蛋白。上述细胞在37℃、5%CO2的条件下共培养48h,分离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空白组IL-23表达水平;各组PBMCs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7A、IL-21、IL-22、IFN-γ、两面神激酶(janus kinase 1,JAK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STAT3、干扰素调节因子9(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IRF9)、粘病毒抗性蛋白A(myxovirus resistance protein A,Mx A)、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3(suppressor of cytokine 3,SOCS3)、表达于T淋巴细胞上的T盒(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3)、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3,Fox P3)m RNA表达水平。结果:慢性HCV感染者血浆(中位数为107.17 pg/ml)及PBMCs培养上清IL-23水平(23.18 p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9.03pg/ml和6.06 pg/ml),P值分别为0.05和0.001;治疗后获得RVR的患者基线血浆IL-23水平(103.65 pg/ml)与未获得者(121.07 pg/m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HCV患者空白组、IL-23激动剂组和IL-23拮抗剂组PBMCs表达IL-17A(分别为P0.05,P0.05,P0.01)、IL-22(分别为P0.001,P0.001,P0.01)、IFN-γ(分别为P0.01,P0.01,P0.05)和GATA3(分别为P0.01,P0.05,P0.05)m 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各组。IL-21(P均0.05)和STAT3(P均0.001)m RNA增高见于IL-23激动剂和拮抗剂组;负反馈抑制因子SOCS3 m RNA增高见于空白组和IL-23激动剂组(分别为P0.01,P0.05);转录因子Fox P3 m RNA则于空白组和IL-23拮抗剂组显著增高(分别为P0.05,P0.001);通路因子STAT1、抗病毒蛋白Mx A m RNA增高仅见于空白组(分别为P0.01,P0.001);而转录因子T-bet和通路因子JAK1、IRF9 m RNA水平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对照各处理组间比较显示,PBMCs表达Mx A和SOCS3 m RNA水平在IL-23激动剂组明显增高(P均0.01)。JAK1、STAT3、IRF9、IL-22和IFN-γm RNA表达水平在IL-23拮抗剂组显著下降(分别为P0.05,P0.01,P0.01,P0.01,P0.05)。STAT1 m RNA表达水平在IL-23激动剂组显著增高(P0.01),而在IL-23拮抗剂组明显降低(P0.01)。Fox P3 m RNA表达水平在IL-23拮抗剂组较IL-23激动剂组显著增高(P0.01)。而IL-17A、IL-21、T-bet和GATA3三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HCV感染者组间比较显示,PBMCs表达IL-21和IFN-γm RNA水平在IL-23激动剂组显著增高(分别为P0.01,P0.05)。IL-22、STAT1和IRF9 m RNA表达水平在IL-23拮抗剂组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P0.001,P0.01)。STAT3、Mx A、SOCS3 m RNA表达水平在IL-23激动剂组明显升高(分别为P0.001,P0.01,P0.01),在IL-23拮抗剂组明显下降(分别为P0.05,P0.05,P0.01)。而Fox P3 m RNA表达水平在IL-23激动剂组较空白组轻微降低(P0.05),相反,在IL-23拮抗剂组明显增高(P0.01)。IL-17A、JAK1、GATA3和T-bet m RNA表达水平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CV感染患者血浆及PBMCs表达IL-23水平显著增高;IL-23调节可增强表达Th17的PBMCs活性,上调IL-17A、IL-21、IL-22、IFN-γ等免疫因子及抗病毒蛋白Mx A表达,抑制转录因子Fox P3及GATA3表达,进而促进抗HCV免疫反应,提示IL-23及其下游Th17细胞可能为慢性HCV感染治疗的重要免疫靶点。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干扰素α-2b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Th17细胞 白细胞介素23 白细胞介素17 干扰素-γ 粘病毒抗性蛋白A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63
【目录】:
  • 中文摘要5-12
  • 英文摘要12-21
  • 英文缩写21-24
  • 引言24-26
  • 第一部分 慢性丙型肝炎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26-48
  • 前言26
  • 材料与方法26-32
  • 结果32-37
  • 附表37-41
  • 讨论41-45
  • 小结45
  • 参考文献45-48
  • 第二部分 Th17细胞在慢性HC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与IFN/peg IFN+RBV治疗应答的关系48-65
  • 前言48-49
  • 材料与方法49-52
  • 结果52-54
  • 附图54-57
  • 附表57-58
  • 讨论58-60
  • 小结60
  • 参考文献60-65
  • 第三部分 IL-23调控对Th17细胞及抗病毒分子表达的作用65-96
  • 前言65-66
  • 材料与方法66-72
  • 结果72-75
  • 附图75-82
  • 附表82-88
  • 讨论88-91
  • 小结91
  • 参考文献91-96
  • 结论96-97
  • 综述一 Th17细胞在慢性HCV感染中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97-109
  • 参考文献103-109
  • 综述二 干扰素相关抗病毒蛋白的作用机制及其 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109-123
  • 参考文献115-123
  • 致谢123-124
  • 个人简历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向阳;吴洁;梁韵婷;李美荣;陈智睿;;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鼠体内Th17细胞活性变化[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2年06期

2 王海霞;杨晋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Th17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年20期

3 贲莹;张凤华;梁文杰;张冬;方倩;;从Th1、Th17细胞除极探讨丙戊酸干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机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01期

4 王朝晖;李玉中;王增凯;;Th17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年05期

5 周运恒;荣光华;熊怡淞;朱烨;耿红莲;杨再兴;仲人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6 王怡;李庆;陈坷;周青;桂淑玉;汪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Th17细胞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7 郭宁红;石庆之;华建媛;;29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的改变[J];重庆医学;2011年12期

8 陈紫君;刘纯;李强;田杰;;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J];免疫学杂志;2011年09期

9 梅丽萍;孙星达;陈葆国;;Th17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医学研究杂志;2013年01期

10 张蓝方;郝云良;;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表达和意义[J];临床医学;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裕杰;蒋廷旺;韩志君;周晔;孙懿;邓安梅;仲人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Th17细胞培养与纯化[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应琳;李和权;周建英;;Th17细胞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3 周运恒;荣光华;熊怡松;朱烨;耿红莲;杨再兴;仲人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血清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荣光华;周运恒;仲人前;;主要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水平及其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5 杨洵哲;张婷;王立;孔芳;张奉春;;Th17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平衡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初探[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张景博;马道新;朱效娟;曲迅;彭军;纪春岩;侯明;;Th17、Th1和Tc1细胞亚群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7 韩丽娜;张亚晶;杨庭树;郭树理;;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Th1、Th2、Th17亚群免疫反应状态[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8 李红梅;何庆南;李晓燕;帅兰军;周频;易著文;;槐杞黄对哮喘大鼠Th1、Th2、Th17表达及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三次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杨欢;李庆华;肖波;胡珏;张海平;张勇;梁静慧;吴志国;;从Th1、Th17细胞极化探讨IMDC负载P258-73肽段干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李国忠;钟镝;陈玉涛;;Th17在人脑梗死灶周损伤中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天燕;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Th17细胞在发病中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谢三祥;Th1和Th17细胞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晓君;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对小鼠Th17细胞分化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葛剑;Th17、Th1和Tc1细胞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及慢加急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5 莫律;自血穴注疗法调节哮喘炎症相关Th2、Th1、Th17和Treg表达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赵彤;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CCL20的表达及其对Th17细胞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杨丽娟;Th17细胞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朱明鑫;CCL20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Th17细胞浸润心肌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孟萍;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优化方案及Th17细胞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10 张文君;HIV感染中Th17细胞与消化道上皮屏障完整性关系的实验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锦;调节性T细胞与Th17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作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2 凡治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胡十齐;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郭宁红;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表达及意义[D];南昌大学;2010年

5 吴琛;原发性干燥综合征Th17细胞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王增凯;Th17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7与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7 刘文鹏;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Th17细胞变化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8 朱雪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12年

9 邓日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Th17细胞体外分化诱导条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张景博;Th17,Th1和Tc1细胞亚群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14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114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4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