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的心胃同治分子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的心胃同治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心血管疾病和胃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它们在临床上往往同时发生,具有很高的共发性。现代医学已经发现心血管疾病与胃病之间具有密切的病因学关系,但是这两类疾病之间是如何联系及其相关生物学基础尚缺乏深入研究。通过对中医药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应用研究,发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草药,往往也可以用来治疗胃病,同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复方,也可以用来治疗胃病。而用来治疗胃病的草药和复方往往也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相关联的分子机制是什么?为什么同样的中药可以同时用来治疗这两种疾病呢?针对该科学问题,我们开展了系列研究,具体如下:一、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了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31个不同类型)和胃病(如慢性胃炎等13个不同类型)相关联的分子机制。首先,通过疾病蛋白-蛋白互作(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分析发现:1)与心血管疾病(31个不同类型)相关的基因共计288个,与胃病(13种不同类型)相关的基因有353个,两类疾病所共有的基因有47个,如ACE(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同时与心力衰竭和胃癌相关。2)通过进一步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相关的基因参与到相似或相同的生物进程中,如: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坏死和对细胞外刺激的响应等。3)通过心肌病和胃炎相关micro RNA调控网络分析发现,两病共同相关的micro RNA主要集中在细菌响应、免疫、TNF信号转导等进程中。以上结果揭示了两类疾病之间有密切的生物学联系。二、从治疗角度,开展了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1)首先,系统分析了115味治疗心血管疾病和163味治疗胃病的草药,Fisher检验表明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的草药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随后,统计了临床所有的中成药,发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复方中有68.75%的草药具有治疗胃病的功能,而治疗胃病的复方中有80.60%的心血管疾病草药,该结果高度显示了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的治疗上存在密切联系。三、为了进一步揭示心胃同治的分子机制,选取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经典方—三合汤,开展了系统药理学研究。1)通过ADME系统分析,获得了三合汤中的59个潜在的活性分子构建的药效分子群,比如如M01(木樨草素)、M02(槲皮素)、M03(异鼠李素)、M08(高良姜素)、M16(香附子烯)和M52(丹参酮IIA)等。2)通过基于系综相似度方法(WES)的药物打靶分析,发现了70个靶蛋白,其中同时与两种疾病相关的靶标有9个:AR(雄激素受体)、ESR1(雌性激素受体)、ACHE(乙酰胆碱酯酶)、NR3C1(糖皮质激素受体)、GLO1(乙二醛酶I)、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CYP2A6(细胞色素P450 2A6)、PLA2G2A(磷脂酶A2类IIA)和PLK2(Polo-样激酶2)。3)通过靶标-通路网络富集分析,发现该复方中的草药活性分子作用于多个通路,包括:钙离子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和血管平滑肌收缩等。4)通过组织器官特异性归属分析发现,三合汤中活性分子作用靶标能够靶向于心脏、胃、胸腺和全血等组织,从而达到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的共同治疗。5)网络药理学分析进一步表明了三合汤复方通过多靶标的协同作用,共同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胃病。6)通过大鼠心肌缺血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发现三合汤复方显著降低心肌细胞的病变程度,显著升高血清中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降低肌酸激酶(CK)、环磷酸腺苷(cAM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证明了其潜在生物学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借助系统药理学方法,揭示了心血管疾病和胃病相关联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同时通过对中药复方的研究,阐明了中药异病同治理论的潜在科学内涵,为探索人类复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对促进新药开发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R5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国小儿心血管疾病学习班通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年08期
2 张伦;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他汀革命”[J];今日科技;2000年11期
3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附606例分析[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0年04期
4 杨志强;常规CT诊断心血管疾病48例体会[J];临床医学;2000年10期
5 静雨;;心血管疾病研究的进展和前景[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5期
6 ;《循证心血管病——心血管疾病预防分册》[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1年08期
7 McFeiridge J ,王秀姝;妇女与心血管疾病[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年09期
8 Earl S,王远虹;社会关系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年01期
9 ;全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培训班招生通知[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13期
10 侯振江,张宗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与心血管疾病[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荣;;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预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朱云云;潘伟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曹虹;李先平;关雪;王敏;;血小板新型参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4 林秋晓;刘秋琼;陈妙芬;李卫平;陈雅岚;;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相关性研究[A];2010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肖冬珍;;心血管疾病急性死亡50例分析[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李菊花;;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的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五届老年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李小鹰;王洁;何耀;范利;;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王英梅;;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猝死39例分析[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王保森;张建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初探[A];2005全国首届壮医药学术会议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马丽;;锌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A];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乔岩;消极情绪易致心血管疾病[N];保健时报;2014年
2 记者 吴平;心血管疾病人类主要杀手?[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高原;压力过大会显著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记者 卞晨光;心血管疾病仍是人类死亡首要原因[N];科技日报;2008年
5 记者 蒋秀娟;中青年是心血管疾病重点预防人群[N];科技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李天舒;华裔心血管疾病相对低发[N];健康报;2010年
7 刘涛;我市心血管疾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N];太原日报;2010年
8 记者 刘海英;飞机噪音或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田雅婷;我国每10秒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N];光明日报;2014年
10 记者 何建昆;心血管疾病预防重于治疗[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鹏;心血管疾病及中药治疗的系统药理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菲菲;CORIN 3'UTR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及miR-302c结合CORIN 3’UTR调控Corin表达机制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文娟;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的心胃同治分子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陈海宇;激光成像技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5 周伟;心血管疾病中医分型、治疗以及外源物毒性的系统药理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刘彬;心电信号特征识别及其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7 杨颖;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和早期预警及干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纪t煼,
本文编号:1146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1146221.html